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倫敦慈濟人文學校校長:教育就是我的生命

郭校長和她的各種教具以及學生作品。(鮑天雨/大紀元)
人氣: 43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8年08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鮑天雨倫敦採訪報導)原本與郭鍾美香女士約在地鐵站見面,也如往常的採訪一樣,提前十五分抵達,沒想她竟先到了。身著質樸的衣裙,戴著草帽,手裡拎著兩大袋子的雜物——全是各種教具和學生作品,她看上去50歲左右,誰都猜不出已是古稀之齡。

這就是剛見到這一位倫敦慈濟人文學校校長的第一印象,不愧是從事了一輩子的老師,十分健談,很快的就讓任何聽眾不自覺地進入到學生的角色中了。

從4歲教到70歲

郭校長是從小就立志當老師的,「我4歲就開始教小朋友們,」她神采奕奕地說,「16歲進入臺北女子師範學校,然後就進入到師範大學。」80年代來到英國後,她也絲毫閒不住,通過帶女兒去上中文學校的契機,很快便成為了中文老師。

郭校長擔任慈濟人文學校校長前,是六個學生的私教老師,其中有的已經教了十幾年了。至今週一至週五,每天也還在英國主流學校教中文

「一開始我丈夫十分反對我週末教中文,因為週末是家庭日,好不容易得到個週末,結果不能出去玩,要去教書。」她在笑著說道往事時,眼中充滿了活力。

為了更精進中文教學,百忙中她又去修教育學分,於2003年得到教育碩士,「我把頭髮都讀白了,我對教育就是這樣的熱愛,真的非常想把我的教育方式推廣開來。」

不急於學拼音?學得更好!

郭校長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教育方式,其中一點就是完全不會特意學習中文拼音,她認爲,須要打字時,多打幾字後,會自然地記住標準拼音。

她說:「發音誰都會,為什麼要去學這麼枯燥的事情?就直接教字,孩子他們會自己去標發音的,芬蘭人會用芬蘭字母發音,德國人就用德語標字,國際音標根本不需要學。」

她給自己的這套理論命名為「循母語,學華語」,「各個語言都有相通的地方,要充分利用,不要給孩子們太多負擔,這樣他們才會有興趣,剛開始學中文只要能講出來就好。」同時她也認為,初學時,不必特意學語法,不斷有趣地反覆練習後,學生會注意到中文與其本國語之異處。

讓孩子喜歡中文不要強迫

郭校長認為,現今主流學校的中文教育,因為種種原因,缺乏效率,收效甚微,「有些學生學了幾年中文,還不知學了什麼。」

她的教育理念,首先是不要強迫學習,「像我的孫女,一千字的三字經都能背下來,還能背誦二十多首詩,我從來沒有刻意要她去背,只是在放學路上,或遊戲中,我背給她聽,或者用錄音放給她聽,她就這樣聽會的。」

「學習語言,需要不斷反覆,但不要用同一種方式。比如女孩子喜歡畫公主,就讓她們畫完一個公主,就用中文寫『公主』在旁邊,若四歲,就反覆寫四次公主,五歲寫五次。」

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

攤開自己的教具,簡直琳瑯滿目,除了書本、摺紙、圖畫這些常見的,還有紙箱子、枸杞子、頭冠等稀奇古怪的物件,郭校長一一解釋著每個物件的用途,令人大開眼界。

「我覺得很多中文教材,過於文雅,你叫洋人怎麼學?太難了。」她表示面對母語不是中文的孩子,與中文是母語的孩子應該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我的教育方式,是試圖結合東西方的內容,比如用英國的教育方式,來教中文的內容。」

郭校長還表示,要讓孩子們對自己學習中文充滿自豪感,「你看他們寫好後,會貼在牆上,展示給媽媽看,說著『我做到了!我自己一個人做到的』。」

中華傳統文化在西方同樣重要

郭校長的慈濟人文學校,除了中文課以外,專門有一堂中華傳統文化禮儀的慈濟人文課程,「我要讓學生們學這個,我認為現在的社會,學習這些生活倫理的東西非常重要,比如現在的學生,上完課直接走人,我會把他們叫回來把椅子放進去。」

郭校長表示,這些人文禮儀對孩子未來的一生十分重要。「這些事情一定要從小做起,我們最小的從6個月就有開始教。」她還說有資料表明,會中文的學生,在未來找工作有著絕對優勢,「同時我相信,學過中文的孩子,有助於在溝通、理解方面的能力,此外我會讓我的學生感到,學中文永無止境,我要讓他們愛上中華文化。」

「教育是我的生命」

慈濟人文學校將於9月份正式開學,這次擔任學校校長一職,讓郭校長備感壓力,「因為這是一項事業,不是因為好玩。」她表示,除了因為被慈濟歐洲執行長說服和感動以外,還要為海外的華文教學捍衛一片淨土,投身更宏大的事業中去,還源自個人的信念。

「我已經70歲了,我想把我的經驗傳授給更多人。我總覺得是天意讓我去做這些,教育就是我的使命,教育就是我的生命,我真的很喜歡。」◇

責任編輯:文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