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美男子潘安為何自稱「二毛」?

作者:任淑一
font print 人氣: 146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劉長卿(唐玄宗開元進士,曾任監察御史)有詩吟:「潘郎悲白髮,謝客愛清輝。」詩中「潘郎」就是指史上的美男子潘安。美男子驚見黑髮中參差著白髮,悲嘆之情溢於言表,低盪的心緒應該甚於常人!的確,潘安嘆白髮生,就成了古人,尤其是古代男人述說長白髮的一種典故。

潘岳(公元247-300年),晉代名士、文學家,字安仁,後人習稱他潘安。潘安自幼聰慧,被譽為神童。少時隨父宦遊,後入太學,二十餘歲在當時權臣賈充幕府中供職。曾任司空掾、太尉掾等職,三十餘歲擔任河陽縣令。潘安風姿俊美,是史上公認的美男子代稱,後人以「潘安之貌」形容男子俊美。據《世說新語》所載,潘安每次外出,都會有不少女子手牽手地圍著他的車子,又向他的車子投擲水果,常常「擲果盈車」。

始見「二毛

潘安之貌雖然讓人「擲果盈車」,但是這些愛慕、這些獻果卻也沒能讓他青春俊貌常駐,年紀不大就有「二毛」驚心。他在《秋興賦序》中這樣描述自己:「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潘安說自己「春秋三十有二」,也就是三十二歲時,頭上長了「二毛」。就是長了白髮了。因為黑白兩色的頭髮交雜,所以稱為「二毛」——兩種毛色的頭髮。

因而後代詩人,引用潘安「二毛」的典故,嘆華年早生白髮,興歎借喻的也不少。以下是一些例子。

「潘生若解吟,更早生白髮。」(劉駕《苦寒吟》)
「期君自致青雲上,不用傷心嘆二毛」。( 呂溫《道州敬酬何處士書情見贈》)
「賈誼才空逸,安仁鬢欲絲。」(孟浩然《晚春臥病寄張八》)

「二毛」——年紀的代名詞

潘安「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一語在文史上的影響力真不小,後代名將、文人墨客在作品中以「二毛」來表述自己的年歲的說法很常見。後來,「二毛」一詞也成了「三十多歲的人」的代名詞。

例如:北周驃騎大將軍、集南北朝文學大成的文學家庾信,在《哀江南賦序》中說自己三十多歲就遭逢喪亂:「信年始二毛,即逢喪亂。」宋代諫議大夫、以忍辱自隱出名的李宗諤,在他的《先公談錄》中說自己「二毛之年」喪父。他的父親是李昉,曾為宋太宗時宰相,自律儉樸清廉。他說:「宗諤二毛之年,丁先公憂。」文中所說「丁憂」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長的喪事,「先公」就是已經逝世的父親,李宗諤三十三歲時李昉歿。以上這些名士都以「二毛」來代指自己的年齡正當三十多歲的年紀。

人生在三字出頭到四十歲的這十年光景,可以是壯志凌雲青雲直上之期,也可能是白髮早生、傷嘆不遇之時。歡暢、愁緒兩種情懷與「二毛」俱在,真是悲歡中年,古來已然。@*#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金龜婿」是指高官厚祿的夫婿,從唐到清「金龜婿」都入了詩詞,隱含一絲嘲弄味兒,反映「金龜婿」形成背景的不正統……「金龜」符前身是金魚符,在唐代長用,但是卻沒聽說過「金魚婿」,為什麼呢?
  • 南北朝士林豪傑江淹的一生,建立了寒士不怕出身,才能加上努力奮發,逐步青雲的成功模範。南朝史記載「江郎才盡」有兩個預示的夢……。
  • 從周代到清代,歷代朝中都有藏冰的專職人員和作法,到了一年中最熱的「三伏之月」能享用清涼的冰塊。古人藏冰表現了科技的成就。宋代民間,入伏之後怎樣享用冰盤、冰點呢?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