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紐約華僑學校換帥 在理想與現實中尋平衡

中文熱下傳統僑校因資金匱乏 艱難維持 兩屆校長的摸索 傳統與創新的經營衝突

伍銳賢(中)與王張令瑜(左)及僑校新校長王憲筠(右)分別簽署財務交接文件,將僑校結餘62萬美元轉交給王憲筠。(蔡溶/大紀元)

人氣: 4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8年09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紐約華僑學校這個全美歷史最悠久的「百年老店」再次換帥,新校長王憲筠8月31日從王張令瑜手中接棒。在海外華文教育面臨資金匱乏、傳統中文學校生源減少等諸多困境之時,僑校將迎來什麼樣的轉折點,新帥能否帶領僑校闖出一條生路?關心華文教育的許多人都想知道。

王張令瑜這兩年的校長生涯,毫不輕鬆。2016年8月她臨危受命、接手僑校時,民辦的僑校受到公立學校政府免費中文課程的擠壓,正持續流失學生和教師,基本上收學費是入不敷出,要靠「倒貼」支撐。董事會希望她能扭轉虧損局面,提升學生人數。

曾在紐約市府擔當公職做到局長,也做過基金會負責人的王張令瑜,跟僑校過往走的保守路子大不相同。她開出的藥方,是把僑校做優、提升現代化。只半年時間,她就把僑校的教學硬軟體全方位地改進,之後一年半,她首次舉辦「僑校開放日」宣傳,設立圖書館,為教職員加薪並增加助教,穩定了教師隊伍,亦為僑校增加30%學生。

但是頭一兩年的改革,確實出現比較大的現金流出,造成董事的擔憂。更具體地說,董事們從經營報表上看到的,提升軟硬件的花費還只是一次性的18萬,但教職員加薪和請助教,在目前的營收下,無法平衡。董事會擔憂,資金恐怕很快就會見底。

「錢可以不賺 但總不能虧蝕」

「錢可以不賺,但總不能虧蝕老本」,僑校董事長伍銳賢說,校長以專業立場實現教育目標沒有錯,但是資金方面的問題需要解決。

王張令瑜擔心縮減費用,會導致質量下滑。「如果再走回省錢的路,教師質量怎麼保證?學生增多是一回事,不能只看數字,質量要緊,最好的廣告永遠是學生和家長。」

她提出增加學費、建立校友會、社區籌款、減少管理成本等方案,開源與節流並重。今年四個月內從商家籌集到5萬元,下一步她計劃向主流社會尋找大的基金會支持。早年她在華埠人力中心擔任行政總監時,曾在五年內通過各種途徑籌集資金200萬,有這方面的經驗。

在王張令瑜的眼中,成立於1909年、擁有獨立巍峨校舍的華僑學校如同「績優股」,相當有發展前景。她不滿足僑校原有的服務僑界的定位,而要與外界合作開發現代教材,在孩童品德教育的訓練及人格特質的培養上,爭取基金會資助,將僑校辦出特色、做出質量,成行業龍頭。

但是在16名常務校董看來,僑校立即止血、彌補財務上的損失才是頭等大事。伍銳賢也認為,王張令瑜有點過於理想主義了。

傳統與創新的經營衝突?

畢竟,以中華公所為龍首的傳統僑界,開學辦校、做各種便民服務從來都是用僑團自己的錢。伍銳賢一向以此為榮,「我們是非牟利社團,但從不接受任何政府資助。」若中華公所在經濟上沒法繼續其運作,如何有能力去實踐對社區的「承諾」?

唯一例外是,屬下的兒童培護中心曾在四年前向市府申請Pre-K學前班項目,獲得政府經費,卻被一大堆政府的繁瑣規章弄得「雞毛鴨血」,每天都要花大量時間填寫各種表格,「交代每個小時做了什麼事」,做不到還要挨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恐怕也是一個原因。

但王張令瑜認為,長期的企業價值比短期的盈利(或持平)目標更重要,「不要只看錢,通過合作夥伴關係進行擴展,將教育使命帶上新境界,這更有價值。」

她說,基金會有錢,只要找到一個大基金會支持僑校3~4年,每年數萬元資金就能解決,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的故事、建立一個目標,有能力取得持續有效之成果,就能吸引基金會與僑校建立夥伴關係,對項目「扶上馬、送一程」,提供相關資助。

但她難以說服對主流基金計劃持懷疑觀點的老僑。畢竟,老僑有自己的老派觀念,解決問題的工具和語言,面對風險的態度不同,未必能接受新派做法。

校董:物美價廉 是僑校的辦學重點

相對於思維「半洋人化」的王張令瑜,財務會計出身的伍銳賢在僑校發展上更講求「實用主義」,財務上務求穩健。他認為,仍在虧損燒錢階段的僑校「只能看菜吃飯。有多大的頭就戴多大的帽子」,「我們儘量做到物美價廉,這是僑校的辦學重點。」

也有老僑說,王張令瑜要將僑校變為中文學校典範的想法不錯,豪情萬丈也沒有錯,但僑校升級是一個「文火慢慢煲」的過程,急火行不通,就同企業擴張太快會導致資金鏈出現問題類似。伍銳賢贊同這一看法,「大家都沒有錯(nothing wrong doing),只是現實操作錯誤。叫好不叫坐(專業人士評價高,但票房不高),還不行。」

對於僑校新掌門人王憲筠來說,來自台灣的她仍要面對許多問題。將來華僑學校的路怎麼走?一些疑問已有了解答,但許多疑問仍然沒有答案。她將如何與那些基本不懂國語,或者將「床前明月光」讀成「從前明月弓」的港式國語的僑領進行溝通?她要「入鄉隨俗」,還得先「學廣東話」。◇#

責任編輯:文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