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判」與「法」之真正含義

作者:劉曉
font print 人氣: 862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國人自古就相信神佛的存在,作為天、人連接的帝王也必須秉承上天的旨意,因為其權力「受命於天」,古籍中對此亦有闡述,如「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先王有服,恪謹天命」、「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等。

而在全民信仰神佛、道德水平較高的上古時期,在司法審判中普遍使用「神判」的方式。

傳說在「三皇五帝」的黃帝時期,神仙贈送給黃帝一隻叫做「廌」(註:音「至」)的神獸,又稱「獬豸」。它長得像鹿的模樣,四蹄、獨角、常呈坐姿。夏天它喜歡生活在水澤邊,冬天它喜歡生活在長著松樹和柏樹的樹林裡,它愛吃一種肥美的薦草。作為神獸,它最大的特點是可以辨別是非曲直,知道人是否有罪。「見人鬥則觸不直。聞人論則咋不正。」

北京故宮中的獬豸坐雕像(Spetsedisa/維基百科)

《述異記》記載,黃帝時期的大法官皋陶處理案件無法決斷時,就常常請獬豸來幫忙。獬豸或用獨角觸碰或用嘴咬住某人,這個人就會被判為有罪或理屈者,並根據罪行大小受到處罰。

夏商周時期,「神判」的方式也一直存在。根據出土的殷商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絕大多數是請求神明開示——「占卜」的記錄:祭祀的時間、祭品的種類;征戰的勝敗、天候收成、禍福的預示等。如:「貞(卜問):王聞不惟辟,貞:王聞惟辟。」

此外,甲骨卜辭中還有大量卜問用刑之類的請神明裁判的案例,也就是說,商朝統治者常將甲骨卜辭作為上天的啟示和定罪行罰的依據,如「茲人井(刑)不」。

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子‧明鬼篇》中也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齊莊公時期,齊國有兩個人,一個叫王里國,另一個叫中里徼。這兩個人打了三年的官司,還沒分出誰是誰非。齊莊公打算把這兩個人都殺了,但又怕傷及無辜;想把兩個人都釋放了,又怕讓有罪的人逃脫。於是,他決定採用「神判」的方式,即派人牽一頭羊,同這兩個人一起來到齊國的神祠。讓兩人發誓,請求神來判決此案。這兩個人也都同意了。

於是,命人在地上挖一個洞,把羊殺了,並將羊血灑在地上。有人對著羊先讀王里國的誓詞,到結束什麼事情也沒發生。然後,讀中里徼的誓詞,還未讀到一半,死羊就突然跳起來,觸及中里徼,把他的腳都弄斷了。守神祠的人認為這是神顯靈了,就把中里徼裝在口袋裡打死了。

這件事記載在齊國的史書上,諸侯們紛紛說:「凡是設盟發誓而不真誠的,就要遭受鬼神的懲罰。如果是這樣,慘禍就來得非常快了。」

古人創造的法律的「法」字,更是「神判法」的形象反映。「法」字的古體字是「灋」,「灋」字由「氵」、「廌」、「去」三個部分組成。「廌」即獬豸,是可以辨別是非曲直的神獸;「水」字旁意思是「法」要像水一樣絕對公平,對所有的人都沒有任何偏袒。「去」就是祛除沒有德行、行為不正的人。因此,「灋」的含義就是執法要公平公正,在辨明是非後,要祛除不正的人。

然而,現代簡化來的「法」字省掉了「廌」,就只剩下「氵」和「去」,不僅失掉了原來的意思,而且也割裂了與神的關聯。

清朝御史補服上的獬豸圖案(三獵/維基百科)

至於古代的執法者,如戰國時期的楚王、秦朝的御史、漢朝的使節等,他們戴的帽子上都繡著獬豸的圖案,清朝的御史及按察使補服前後也都繡著獬豸的圖案,這寓意著執法者要像神獸獬豸一樣,秉承上天的旨意,執法如山,其平如水,沒有任何偏袒和私心,要善別曲直,要敢於「觸不直者」,要敢於「咋不正者」。@*#

參考資料:
1. 正見網:法獸「獬豸」的故事
2. 《墨子》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獬豸性忠直,能辨是非曲直,代表公平正義,故在古代被視為法律的象徵。
  • 來時蕭索去時豐, 官帑民財一掃空, 只有江山移不去, 臨行寫入畫圖中!
  • 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稱帝九年後,發現不少官員的德才和職位不相符,導致很多政事廢弛。忽必烈向漢臣張雄飛、江孝卿說起此事,將此局面比喻為「大廈將傾,非良工不能扶」。並詢問二人的建議。
  • 不久前,媒體報導了徐州八孩母被鐵鏈鎖頸,遭受囚禁及虐待一事。此事涉嫌拐賣人口,備受外界關注。徐州官方發布四次通告,其說辭對八孩母身分前後矛盾,引發外界質疑,更有法律人士認為,中共官方縱容和參與拐賣人口犯罪。如果在中國古代拐賣人口,各朝刑法將如何懲治?
  • 古典小說《紅樓夢》第三十九回中,有這麼一段:賈母等人在屋裡聊天,忽聽外面的人吵嚷起來。賈母問怎麼了,丫鬟回話說:「南院子馬棚裡走了水了,不相干,已經救下去了。」這裡的「走水」是失火的意思。
  • 明仇英《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市井雞販。(公有領域)
    在當今社會,人們稱生意人為「商人」,稱買賣行業為「商業」,而買賣雙方交易的物品稱為「商品」。在上古三代,中國出現了一個商朝。現今人們所說的「商」,是否和商朝有關呢?
  • 桌曆
    從1752年9月3日至13日,英國沒有任何人出生、死亡、結婚或工作,也沒有爆發戰爭或出現天災人禍,甚至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事實上,這11天並不存在於英國的日曆上,也就是英國人在當年的9月2日晚上睡覺,隔天早上起床就是9月14日了。為什麼英國會憑空失去11天呢?
  • 九品官人法的出現和存續,是適應了當時的社會要求。皇帝把士族看作人才庫,猶如對待御苑裡的寶馬良駒,既給予高規格優寵,又得備好鞍轡、打上馬釘兒,以保證能駕馭馳騁。朝廷不斷加強管理規範,以保證士族的精英優品不墮。
  • 九品官人法在實行中,相關的配套管理制度越來越完善。在東晉到南北朝這六朝時期,打造了歷史上特有的士族文人貴族時代。表現上是:皇權或皇朝雖頻繁更迭,而士族大夫們持續穩定地職掌國家典制。中國禮制文明與文化不因皇權姓氏改變而損折。因此,我覺得以士族制度或者文人貴族制度來概說六朝政治制度,更能貼近歷史真貌。
  •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選官制度是九品官人法,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科舉制,深刻影響了社會的興衰更替與文化走向。士族集團縱橫國政,士族標舉貴族精神品質,享有空前絕後的榮譽和地位。這也是中國在長期分裂大變革時期的一段特有現象。本篇以人才選舉制度為核心,概括揭示九品官人法在每個大的歷史時代用人之面貌,以及其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