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唐詩系列之四

【品讀唐詩】詠泰山的千古絕唱

作者:蘭音
font print 人氣: 121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當今的人們大多熱衷旅遊,藉此來放鬆心情,增長見聞。不過大家想過沒有,古代人對旅遊的興趣可不比現在人少。如果把李白、杜甫、蘇軾等幾位名人一生的行蹤做個旅行地圖,你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走過的地方多到超出我們的想像!不過古人旅遊可不是為了娛樂,而是他們求知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且他們一旦開始旅行,可不是幾天、幾個月就結束的,往往要花上幾年的時間,所以那時候的旅遊一般叫做「遊歷」或「漫遊」。

古人最愛去的地方是哪裡呢?山水風光、歷史古蹟,都是讓他們流連忘返的地方,這些奇特的景觀也激發了他們創作的靈感,由此誕生出無數傳世名篇。而說到關於山水的著名詩作,那就不能不提一首歌頌五嶽之首——泰山的千古絕唱了。

泰山是什麼樣呢?有位詩人這樣形容,它蒼翠挺拔,即使遠在齊魯古國的邊境,仍然能夠看到它的山色風光。詩人認為,造物主將各種美景匯集到泰山上,而且山體高大,南北兩面甚至能分割出清晨和黃昏兩重世界。層層煙雲,讓人心神搖蕩;詩人不禁極目遠眺,欣賞那歸山的翩翩飛鳥。最後,他由衷地發願,一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峰。

講到這裡,朋友們可能已經猜到了這首詩,它就是「詩聖」杜甫留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首詩作《望嶽》,特別是最後兩句傳頌不休,成了讚美泰山的最經典的名言。全詩如下: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五嶽是群山之尊,泰山是五嶽之首。泰山勝景以古松著稱,此幅泰山圖即以山中松林為主題,乃是清 李世倬所繪的《對松山圖》。(公有領域)

詩境賞析

杜甫是唐朝唯一能夠和詩仙李白並提的大詩人,世稱「李杜」。杜甫作詩工整,擅長律詩,而且能夠把這種格律嚴謹的體裁寫得行雲流水一般自然圓融,讓人在閱讀的時候渾然忘記在讀律詩。《望嶽》這首五律雖然是杜甫青年時期的作品,卻是他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之一。

「岱宗夫如何?」詩人起句就非同凡響,發出石破天驚的一問。岱宗,是泰山的別稱,岱與大、太、泰等字相通,而五嶽是群山之尊,相傳盤古開天闢地後,頭部化為泰山,其它部位化為其餘四嶽,所以泰山是五嶽之首,可稱為「宗」。詩人用這樣一個名稱,就表達出了他對泰山的嚮往與崇敬之情。「夫」字原本是用於文章之中,詩人卻匠心獨運,把它融入詩中,不僅讓整個句子新穎別緻,也具有口語自然生動的特點。詩人問,泰山到底是什麼樣呢?既是拋出問題,也是驚歎之語。因為這時候他在山腳下仰望高山,已經為泰山壯美磅礡的氣勢所震撼。

接下來,詩人自問自答:「齊魯青未了。」泰山的美景不可勝記,如何精煉又傳神地用一句話來概括呢?詩人的智慧又展現出來了,他沒有直述泰山的高峻綿延,而是從自身的體驗出發告訴讀者:即使在齊魯兩個古國的邊境,泰山青翠的山色依然歷歷在目。泰山位於齊魯兩國之中,山南為魯,山北為齊,所以這句詩還暗含了泰山的地理位置。短短五個字包含了這麼豐富的內容,這就是詩歌的凝練之美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詩人的腳步逐漸靠近泰山,視角也由遠及近。前兩句是描寫泰山遠觀之景,這兩句就是描寫近觀之景了。詩人更驚喜地發現,天地間神奇秀麗的風景,都集中在泰山之上,莫不是造物主也對泰山情有獨鍾?而且泰山是那樣高聳,以至於山的陰面、陽面,也就是山的南北兩面,在同一時間竟然好像分別處於早晨和黃昏一樣。寫泰山之壯麗,詩人從造物主鍾愛泰山說起;寫泰山之挺拔,詩人從山體兩面的對比來襯托。這樣的側面描寫,反而將泰山的特點充分展現,還賦予了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杜甫作詩還講究「鍊字」,有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藝術追求,因而這兩句也有兩個字用得精準老練。一個是「鍾」字,把天地萬物寫活了,將泰山寫得生機勃勃;一個「割」,化腐朽為神奇,用一個普通的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詩人的視角繼續拉近,被山腰上的層層雲霧所吸引,感到心胸也隨之波瀾起伏,生出豪壯之情。同時,詩人的心靈也與泰山更近了,他極目遠眺,甚至要看清那飛入深山的歸鳥。既然是歸鳥,那麼也就是到了真正的黃昏時刻,與前面的「陰陽割昏曉」照應,說明詩人從早到晚都陶醉在泰山的美景中,這不是再次表達了對泰山的留戀嗎?

到了最後,詩人由景入情,由望嶽發出登嶽的願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兩句堪稱絕響,不僅寫出了泰山的高峻雄偉以及傲視群峰的氣勢,也反映出詩人積極進取、勇於攀登的雄心壯志。而這裡的登山,也並非只是攀登泰山,也包含了實現人生理想的意思。

杜甫畫像,出自《晚笑笑堂竹莊畫傳》。(公有領域)

詩人背後的故事

我們一般認為,杜甫詩歌最大的特點是「沉鬱頓挫」,《望嶽》這首則不然,古人稱讚這首詩寫得「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正是典型的大唐氣象。我們閱讀這首詩,也能感受到文字中流露著朝氣蓬勃、豪邁剛健的氣質。其實,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杜詩,大多創作於中年時期,而杜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可只有二十四歲,正是一位心懷大志、意欲有所作為的青年才俊。

杜甫出身官宦之家,早年也過著優渥富足的生活。他自幼好學,受到儒家文學薰陶,「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也立下了為國效力的壯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在學有所成後,少年杜甫開始了長達數年的遊歷,到過山東、吳越等地。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來到洛陽參加進士考試,準備在朝廷大顯身手,誰知不幸落第。因為他的父親在兗州做官,所以杜甫就在齊、趙一帶漫遊數年,留下現存最早的幾首詩,《望嶽》就寫於這段時間。

從詩歌中的情感我們可以發現,杜甫雖然科舉失利,但他沒有氣餒退縮,而是在儒家積極用世的思想鼓勵下,在漫遊中保持著達觀自信的心態,並蓄勢待發,等待實現抱負的時機,也就是詩中表達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孔子問禮圖。 (繪圖:章翠英/大紀元)

杜甫尚儒,或許這也是他熱愛泰山的原因吧。因為泰山和儒家聖人孔子還有深厚的淵源呢。《孟子》中有句話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是說,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整個天下都變小了,這也是從側面反映出泰山的高度和氣勢。《望嶽》的結尾兩句,也是從這裡化用而來,可見杜甫對聖賢孔子的仰慕,以及儒家文化在他心中留下的烙印。

孔子當年登泰山,可不是為了遊覽風景,而是考察古時候的封禪制度。封,是在泰山頂上舉行祭天儀式;禪,是在泰山腳下的梁父山祭祀地神。封禪是古代君王的隆重禮儀,不僅是「受命於天」的象徵,也是向神明祈求國泰民安的重要方式。所以呢,孔子才會懷著虔敬之心登上泰山。而杜甫來到泰山腳下,沒有登臨,大概是謙虛地認為自己在德行或者功業上尚未取得成就,只能仰望這座神聖而底蘊深厚的大山吧!等到有朝一日,杜甫能夠為國家做出貢獻,實現為國為民的理想,或許就是他登頂泰山的時刻!

點閱品讀唐詩】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傑出詩人。他一生憂國憂民,關愛百姓,關注未來,呼喚正義,以其自覺和深沉的社會意識創作詩歌,其詩 「渾涵汪茫,千匯萬狀」(《新唐書》)。
  • 他在《春望》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在征人出發必經之咸陽橋時,描繪出一幅「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圖景,「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平白如話,但人們卻能於詩人平實如話的詩句中看到當時的社會現狀,人民遭受的苦難及艱辛欲泣的生活。
  • 筆寫杜甫,有一瞬間的猶疑。論詩必提唐代,而讀唐詩絕繞不過杜甫這尊泰岳。對於他的感知,從無到有,自少及長,已經慢慢滲透華夏兒女的每一個記憶。子美,詩聖,少陵野老,沉鬱頓挫……這些記憶碎片如塵起風闌般襲來,沒有任何徵兆的,便將人的思維湮沒。杜甫對我們每個人來說,熟悉而陌生,彷彿老家逢年過節必要祭拜的先祖,我們念他,敬他,卻從未真正走近他。
  • 讀杜詩,多半是個嚴肅枯燥的活兒。因為他生活的特殊時代,因為他探討的社會課題,須要你焚香淨手,正襟危坐,擯棄私心雜念,全身心專注於詩歌的解讀和思考。如果是讀初唐宮詞,晚唐花間,還可以略微放鬆心情。
  • 東嶽泰山,古稱岱山,亦稱岱宗,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濟南市與泰安、歷城、長清三縣之間。 根據南北朝時的《述藝記》中所載,盤古開天闢地死後,頭部化作了泰山。秦漢間有民間傳說:盤古死後,頭為東嶽,腹為中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西嶽⋯⋯因此,泰山成為五嶽之首。
  • 漢武帝於公元前110年四月從東海返回泰山封禪,由於沒有人知道古代封禪的禮儀,因此漢武帝自定了封禪之禮。
  • 一千多年以前,一個平凡的春日的清晨,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擾亂了一個隱士的睡夢。隱士醒來後,沒有空閒去責怪那喧鬧的啼鳥,他第一個想到的,是整夜的瀟瀟風雨,又想到窗外的滿樹芳菲,此時大半都已凋落了吧?
  • 朋友,在傳統文化中被列為「五倫」之一,今天人們也常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伴一生,在患難中互相扶持,在生活中分享快樂。如果能夠結識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真是不亦樂乎!在一些節日或者重要場合,我們都喜歡給朋友贈送禮物表達祝福;重情重義的古人,也會互相贈送禮物。而且,他們的禮物新穎別緻,甚至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比如,在唐朝的某一天⋯⋯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 「巴山夜雨漲秋池」言外之意是說,本身秋天因為天時的關係,河水開始上漲,河道開始暢通,就讓人有想回家的衝動,更何況是因夜雨河水都上漲了,河道已經暢通,能不想念嗎?而第三第四句中重複「巴山夜雨」四個字,是為了說自己在這個時候最想家。《唐詩繹》評曰:「於寄詩之夜,預寫歸後追敘此夜之情,是加一倍寫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