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山水(下)

作者:吳晟

清境農場青青草原 清境農場 台14甲線公路風光 南投縣仁愛鄉 台灣地標人文自然景觀(王嘉益/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6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續前文

4

我初抵廬山部落,聽到當地人的解說,一下說萬大,一下說霧社,一下又說仁愛,實在理不出頭緒,還以為各屬不同的地區,後來才明白地名雖有不同的稱呼,卻有相同的意指。

「萬大」是取原住民語的音譯而得名;「霧社」是取當地雲霧繚繞的景象而得名;至於「仁愛」之名,恐怕是擅長把封建教條到處定名的國民政權所製造出的產物吧。就像比廬山更深入的「靜觀村」改名為「合作村」,廬山地區則稱為「精英村」,「萬大村」稱為「親愛村」一樣,廬山部落的原名,在原住民的口音中,大致翻譯為「仆阿魯」。當政治強人蔣中正來到此地時,或許是因為其地名中有「魯」字音,就硬把中國的「廬山」之名給套上了。

因緣於歷史的更迭,不同的統治勢力,不同的民情變動,當地古早地名都因外來勢力的介入而逐漸淡去,想當然,古老的文化樣貌也不斷走向衰頹了。今天事過境遷,來看國民政府的更名運動,除了凸顯殖民政權缺乏在地意識的粗糙統治手段之外,真不懂「廬山」 之名比起「仆阿魯」高明在哪裡?

正值暑假,校園中只有一位老師留守。這位老師有著比較黝黑的膚色,面容神態質樸率真。我起初以為是當地的泰雅族住民,經過相互親切的問候介紹後,才知道這位曾老師, 其實是漢人,而且是道地的「臺北人」。

一個讀師院的臺北青年,一畢業就分發到廬山部落當國小老師,本以為待上一、兩年就會「返鄉」,那知一踏進這片山林,就走不開了,一流連就是十五年。

曾老師娓娓敘述十五年來,如何在泰雅部落生活,與孩童共處,如何在課餘假日與當地人一起溯塔羅灣溪,往上游探幽境。霧社的山林對這位漢人老師,似乎產生了某種深刻內化的力量,即使容貌也有去除臺北人的「巧飾」而「簡化」成較單純的形貌,以致初相遇時,我還誤以為他是原住民呢。

但是,曾老師說他已經申請轉調回臺北教書了,過完暑假就要結束在山地部落十五年的生活。雖然他對這裡仍然頗為依戀,但畢竟還是要回他的都會臺北。

似乎某種情非得已,卻是價值觀點擺脫不了的牽引力,讓文明人既心愛這片大好山林的沉靜舒緩,又不得不追逐都會區快節奏的社會主流。

我們到達廬山國小的時候,正巧有臺北某一所大學的學生,利用暑假期間,組成所謂的山地服務團,來這裡帶山區孩童做活動。一群年輕的大孩子,在教室裡打起地舖睡覺, 在走廊上架起爐灶開伙,高高興興的帶起團康活動,當上部落小孩的「孩子王」了。

手提唱機播放著臺灣新近流行的舞曲,服務團的團員搖晃著活力充沛的身體,示範各種嬌俏可愛的動作。小朋友也隨著大哥哥、大姊姊帶動唱的韻律,快樂的搖晃起來。無論是臺灣的阿妹、香港的劉德華、或從美國來的Co Co……最熱門的歌曲,一遍又一遍播放,消費市場上最High的大明星,不單單是臺北青年學生的偶像,住在深山部落裡的原住民小孩一樣心嚮往之。

資本社會的消費文化看起來光鮮亮麗,就像迅快的電波,其穿透力簡直無遠弗屆。來自原住民部落「阿妹」的風采,在媒體上大紅特紅,哪個原住民小孩不羨慕?

但是具有獨特性的原住民文化,在不斷順應商品化需求的變遷中,逐漸喪失了原住民歌唱中的藝術精髓。泰雅古戰歌、布農的八部合音,被國際上公認為世界藝術瑰寶,但是在強勢消費主流的入侵下,山上生活的孩子卻失了傳承。原住民孩子不但逐漸喪失說母語的能力,更不會唱部落的歌、跳部落的舞了。

來自大都會區,進入深山的年輕學子,他們懷著青春浪漫的情懷,自以為為了「實踐理想」而付出熱情,但是若欠缺反躬自省的修養,也沒有明辨人文歷史的智慧,所謂的服務,實際上只是給部落小孩帶來更多不自覺的腐化罷了。他們可曾想過,正是這些膚淺的「消費性」文化不斷入侵,才把原住民原生文化之美破壞了。

青年人歡歡喜喜來這兒體驗生活固然是好,但年輕學子千萬不要自誇是在「做服務」, 而應該虛心向山林學習,謙卑體會「異文化」之美。

5

廬山國小的操場正前方,築有護欄保護學童遠離面前的斜坡,站在護欄前觀望,曾老師說眼前這一大片混合林,就是當年莫那魯道的族人居住的馬赫坡社所在地。舊馬赫坡社位在奇萊山南峰,順塔羅灣溪河谷傾斜,這裡因為被政府劃歸為水源保護區,禁止任何開發,因此放眼望去是一片濃密的林地。

如此蓊鬱的山林,散發著蒼翠生機,如何與前輩先人所受的悲怨相連結?這是發生在我們土地上的歷史,弱勢者以慓悍不屈的意志對抗高壓統治,槍砲貫穿肉身、燒夷彈把山林夷成焦土,鮮血染紅土地。廝殺戰況比霧社怒放的山櫻花更熾烈——與世無爭的高山族人,當初如何面對這場彷如惡靈詛咒一般的災難,我們無從想像。哪裡是古戰場?哪個岩窟是老弱婦孺的墳場?深山蠻荒中泰雅族人的悲壯史詩,在歲月的荒煙蔓草中, 一一覆蓋,生靈如同草木早都化做滋養林野的塵土了。

相對於廬山國小前面這一片,曾埋葬先民遺骸的原生林區,國小的背後則是「能高山」的大片山坡。曾老師說十五年前,他剛剛到這裡來教書時,那片山坡全是次生林。日本政府的林務單位將原生林砍伐之後,在此地大面積植栽杉木,這片林地後來劃歸原住民保留地。數十年來,漢人入山搶地開發,或用拐騙或用交易,土地的使用權大都已經移轉到漢人的手裡了。

漢人的價值觀重現實營利,一再開發造成土地超限利用,到了今天別說次生林沒有了,簡直連樹木都零落稀少。整大片坡面都被切割成層層上升的梯田,高冷蔬菜、茶葉等作物園區,分散排列,私人住家、旅遊度假別墅往山上擴展,田野間有褐黃色泥流,從山頂傾洩而下的痕跡,那是整個山脈水土不保之後的土石流。放眼眺望,曾老師指出一大片開挖得「最徹底」的地方,就是和廬山國小遙遙相望的清境農場了。

清境農場,位在14號公路往合歡山的中途,占地七五七公頃,海拔約在一千七百到二千一百公尺之間,是著名的休閒旅遊景點。即使炎夏季節,氣候依然涼爽,與鄰近的廬山溫泉同屬避暑名勝。

擺脫繁囂的城鎮,來到這個素有「霧上桃園」美譽的清境農場遊賞,高原的清新空氣,山下的萬大溪流、雄峻的奇萊山脈、翠綠的碧湖、連綿的草坡、坡上的牛羊、白壁紅瓦的農舍、還有清甜可口的高冷蔬菜可以享用……的確有如置身人間仙境一般。

但是當我從相對於「能高山脈」的山腳下,也就是廬山部落區,抬頭觀看那個被稱為「霧上桃園」的清境農場時,卻覺得整個農場的開發,就像把「合歡山脈」切割出一個「大傷口」一般。

「清境農場」,是早年日本人的養馬場,占地約二百八十公頃。國民政府從日本人手中接收後,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於一九六○年為了安置從滇、緬邊境撤退來臺的游擊隊員,還有包括擺夷七族的所謂「義胞」及「榮民」,在此地經營大型的共同農場稱為「見晴農場」。

蔣經國任行政院長時,更把五百多公頃的林地砍伐開採之後,開闢作為養牛牧場,引進歐洲品種的乳牛和高山綿羊,形成一個占地八百多公頃的牧場。至於坡度較小的草地,則陸續開發為農業區,栽種桃、梨、蘋果等果樹、還有高冷蔬菜、高山茶、藥草等農產品,用以安置「榮民」。

當年清境牧場的畜牧中心附設有小型現代化屠宰場,並附冷凍、冷藏櫃及運輸用的冷凍車,這些耗資不貲的設備,現在只用來供應清境賓館的餐廳需求,及招待退輔會「特別優禮」的「特等」貴賓之用。

「清境農場」是臺灣「農、牧業上山」最早的一個例子。國民政府投入大規模資金和人力上山開發,起了帶頭作用,數十年來,民間的資金也一窩蜂的往山上發展。

霧雰繚繞的高冷地帶,所生產的茶葉確實特別甘洌,高麗菜也特別清甜。飲用高山茶、高冷蔬菜的習慣,在媒體不斷傳播之下,蔚成一種消費流行。多數饕客對於食物口感講究不斷變換,是某種消費流風所餵養出來的慾望。

經濟利益使得高山上土地的交易頻繁,價格越炒越貴,開發面積越來越大,超地利限制的生產方式,造成水土不保,農藥、化學肥及有機肥的污染,清境農場所在地,以及周邊的能高山脈,地景已經起了大大變化了。

數十年來經濟產業結構的變遷,不只畜牧業、乃至農產業,都失去「永續性經營」的利基,逐漸衰頹而成為夕陽事業了。連山下廣闊平原的農業用地都逐漸放棄耕作,政府以鼓勵休耕,來因應越來越不符成本的農作事業。正當平原地區整大片農地任其荒蕪,還有必要發展高山農業嗎?

「清境牧場」的畜牧業已經無法成為民生產業,只好逐漸轉型作為觀光之用。牧場內的少數牛羊,只是遊客們旅遊高山牧場時,大片草原上與遊客嬉戲拍照時的優美點綴。至於高山水果,因為耕作、收成的成本太高昂,很難與開放進口的水果相抗衡,多數果園逐漸沒落,剩下高冷蔬菜還在清境農場周邊的私人農園上存活,至於往後的競爭力,也是堪慮的。

「清境」之名,據說是蔣經國有感於此地景致清幽、氣候宜人,於是發出讚歎說:「清新空氣任君取,境地幽雅是仙居。」而得清境之名。但是當山上農牧業的利基消退了,從山下帶上來的污染,卻長久留在山上不消失、不斷滲入水源。當年國民政府為了安撫「義民」 「榮民」所做的規劃,其中的利弊得失,恐怕需要用更長遠的生態史觀來做公平的檢驗。

自然界的美景,在遊賞者看山看水的眼光裡,自可無限讚歎。但是某些環境的異象, 是生態變動的指標,卻不是無心的遊賞者所能細加體會。

如果你也理解從清境農場上,遠眺長年碧綠的美麗碧湖,也是因為「清境」以及周邊農場,使用過量化學肥及有機肥隨雨水流進湖裡,導致藻華大量繁殖,湖泊優氧化,湖裡的生物正面臨滅絕危機的事實,我想你在欣賞碧湖的翠綠風貌,或者為了吃清甜的高冷蔬菜而專程上山的你,恐怕也會和我一樣潛藏無限哀傷吧?◇

——節錄自《 筆記濁水溪》/ 聯合文學出版社

(〈文苑〉登文)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這個靠近世界極北之境的國度裡,山巒被深淺不一的綠簇擁著,夏秋之際,森林裡的小溪從某個隱密處潺潺流出,經過了茂密的黑森林,遇見了採著蘑菇的大野狼、扛著獵槍的小紅帽和採花朵給戀人的獵人,溪水涓涓,從山頭一躍而下,成了瀑布化為飛泉。
  • 「因為這些信向來都寄送到這棟大樓的這一層樓,現在你把它租下來了。而且你知道的,租約中特別載明,這屋址的使用者必須負責回這些信。」
  • 二〇〇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紐約市充滿節慶的繁忙氣氛。人行道擠滿了人,商店櫥窗妝點得璀璨亮眼,人們攜家帶眷漫無目的地四處亂轉。似乎人人都卯足了勁想讓這段詭異而不幸的日子變得正常。我發現這現象很值得慶幸,但也很讓人不安。
  • 謝春梅行醫七十四載,早期交通不便,他跋山涉水,坐流籠、涉急灘,走遍公館、銅鑼、大湖、泰安、獅潭等偏鄉山澗聚落,救人無數,醫德口碑早在鄉間流傳。
  • 清朝的詞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是詞這種文學體式的復興時代。為什麼說是詞的復興時代呢?因為從宋朝以後經過了元和明兩朝,而元朝興盛的是曲(如散曲),是雜劇(如王實甫的《西廂記》);明朝興盛的是傳奇,像湯顯祖的《牡丹亭》之類。元明兩代流行的是散曲、雜劇和傳奇。
  • 陶淵明這個作者,他的作品裡邊有非常深微、幽隱的含意,曾使得千百年後的多少詩人都為他而感動。現在大家都認為陶淵明是田園詩人、隱逸詩人,可是你知道嗎?南宋的英雄豪傑、愛國詞人辛棄疾在他的很多詞裡都寫到陶淵明。
  • 如果歐寶企業是位多金老婦,她可是老得讓我們幾乎看不見她的存在,已然成為此後歲月風景的一部分。事實是目前的歐寶企業顯然比許多國家還老,比黎巴嫩老,甚至比德國老,比大部分的非洲國家老,比諸神都迷失在雲端裡的不丹更老。
  • 一個名字,確實就是一聲呼喚,我們喊著重慶,心頭映有重慶的人,一律都會回頭。「哎、哎,早上重慶出發,傍晚則到了重慶。」很遠很遠的,常可以近近地想了起來。這是命名的魔力。
  • 只要和改變、目標、夢想有關的事情,你就必須信任自己。這種信任就傾聽改變的直覺開始,並且透過行動去榮耀你的直覺。我很感激自己聽進了那個把自己當火箭一樣從床上發射出去的傻想法,因為我人生中的一切,都因那個想法而改變了。
  • 原本我開啟這些研究的最先初衷,是想替世上千千萬萬、每天服用管制毒品來「昏迷」自己而短暫逃避失眠及睡眠障礙問題的可憐人群,去幫助他們脫離這些藥物毒害的控制。可是就在我研究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驚訝的發現,透過這些管制藥物的安眠機制,將是多麼地傷害身體細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