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箋——紙的風雅

文/顏筠藍
宋徽宗《池塘秋晚》局部(砑花紋樣),台灣故宮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517
【字號】    
   標籤: tags: , , ,

雲藍、花溪、淺雲、明黃、銅綠……這些都是古代彩箋的名字。彩箋也叫花箋,唐代以前就有了。古人把紙裁成不同大小,染成五顏六色的,變幻出了花紋、圖案、繪畫等等,製成彩色箋紙,用於寫詩、手札和書信,既方便又美觀。

南唐後主李煜開君臣宴會時,先命妃嬪摺疊彩箋紙,用以宴會上寫作五言詩;李白為楊貴妃寫的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就是寫在金、銀片或粉屑裝飾的箋紙上,叫金花箋。明、清兩代運用金花箋最多,明、清內務府御用的金銀花箋,一直保存至今。

彩箋的私人定製

唐代女詩人薛濤,在宅旁浣花溪水邊製成一種彩箋,稱「浣花箋」。 《天工開物‧殺青》記載:「薛濤箋,亦芙蓉皮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或當時薛濤所指,遺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質也。」

薛濤自己設計的薛濤箋,精緻小巧,染上深紅桃花色,散發淡淡香氣,適合寫八行小詩。在這種深紅色小香箋上,薛濤與元稹、白居易、杜牧、劉禹錫等詩人寫詩唱和。

除了薛濤箋,還有北宋的謝公箋,謝公是北宋黃庭堅的岳父謝景初,在成都做官。史傳謝公有十色箋,有深紅、杏紅、粉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

雲藍箋,是唐代的一種加工麻紙,是用淺藍色染液在紙面上流動,形成深淺不同韻致的藍色雲狀圖案。據蘇易簡《文房四寶》說,唐代小說家段成式在九江按照自己的創意造了一種紙,名為雲藍紙,用以贈給溫庭筠。

唐代官員、文學家韋陟常年用五彩箋紙為信箋,他用草書署名的字體如祥雲,被稱為「五雲體」,也稱「五朵雲」。可以想像,在散發著淡淡香氣、暈染著或濃或淡的彩色紙箋上,簽上如雲的文字,該是多麽賞心悅目啊。

古時彩箋比一般的紙昂貴,非常講究,成為一種文化象徵,作為贈送的一種高雅而奢侈的禮物,歷代還出現了一些專門制箋的商家。

箋是怎麼做出來的

《文房四寶》記載了蜀地十色箋的製法:

蜀人造十色箋,每十幅為一疊,每幅紙末端,必用竹夾子夾住,調和十種顏色的水,逐疊進行染色。染色時,把紙埋進染缸液裡,不停地用木棒敲打,然後把紙堆放在染缸兩側,這時紙軟榻榻的不成樣子,待乾了之後,則光彩相宜,美不可名狀。然後逐幅放在方形木板上壓製,則顯出的紋路千姿百態。又用細布在紙上塗抹麵漿上膠令其勁挺,隱隱現出花紋的,成為魚子箋,又稱羅箋。……也有的用變質的麵糊,和上五種顏色,將紙從麵糊上拖過去,使其沾染上顏色,製成的紙流離可愛,叫做流沙箋。也有煮皂莢子膏,加入巴豆油鋪在水面上,然後在上面點墨或丹青,把姜浸沒在裡面,墨點就散開,用狐狸毛撓頭皮垢之後攪引,墨點就聚起來。然後把墨點畫成人物,再壓出雲霞和各種鳥獸翎羽的形狀,複雜可愛,再把紙鋪在上面印染出圖案。製作這種箋紙一定要在窗戶虛開的暗室中,用乾淨的盤子和水,全神貫注凝神而做,才能達到精妙的境界。近來有江南僧人在皇宮內廷製作這種紙獻給皇上,御豪一灑,光彩煥發。

彩箋上出現圖案,從唐宋就開始了。據記載,唐五代時就已經有了砑光法。就是在沉香木板上刻上圖案,把彩紙鋪到木板上,用生蠟或硬物來回磨砑,形成凸凹浮雕圖案。最早的砑光箋,有山水、花鳥、壽星、獅鳳、鐘鼎文等圖案,稱為「砑光小本」。砑光工藝與明代出現的拱花工藝很類似。當時還有一種印有彩色紋飾的彩箋,如水紋紙、雲石紋紙等。現珍藏在上海博物館的沈遼《動止貼》,用的就是波浪紋詩箋。

箋譜

明代彩箋的最大成就當屬箋譜的出現。其中以《蘿軒變古箋譜》和《十竹齋箋譜》最為清雅高妙。

《蘿軒變古箋譜》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箋譜,由明代江寧人吳發祥在南京刻印而成。

箋譜上下兩卷共178幅箋畫,上卷分畫詩、筠藍、飛白、博物、折贈、琱玉、鬥草、雜稿八門;下卷為選石、遺贈、仙靈、代步、搜奇、龍種、擇棲、雜稿八類。比如筠藍,筠,質美之竹,筠藍即精美的竹藍;飛白:即是飛蟲白羽,也有飛筆留白之意;折贈,折枝相贈,借花傳情。從這些名字中,就可以感到其內涵之深奧了。其中,有道家的出世無為,有儒者的養德修身,還有修煉的成佛成仙。

《蘿軒變古箋譜》上還有題字,如:「塔影入雲藏」、「寒山但見松」、「孤月浪中翻」等等,多來自古詩。詩情畫意的《蘿軒變古箋譜》,每一幅箋畫都能給人視覺美和文字內涵高遠之意境。這種雕印有各種精美典雅圖畫的木版水印箋紙,為明清的文人墨客所喜愛。

與《蘿軒變古箋譜》齊名的,是十八年之後的《十竹齋箋譜》。全譜共四卷、33類、283幅,為晚明胡正言所作,「十竹齋」為其齋名。胡正言性雅喜竹,身邊聚集著繪畫、刻板和印刷高手,所選箋畫內容和典故均來自於《詩經》、《尚書》、《史記》、《漢書》、唐詩、宋詞、元曲以及名人傳記、神仙傳說等古籍,每一頁都是用木板、刻刀、毛筆和毛刷等以及中國畫顏料,在宣紙上創作的獨立的藝術作品,它一度傳於大江南北,時人爭購。

一方小小的彩箋,幾筆淺淺的勾勒,卻蘊含深厚的寓意,濃縮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如今,幾乎很少有人用彩箋了,只需按動鍵盤,打出千篇一律規範的字體發給對方,再發送幾個規範的表情,就完成了聯繫。對方看不到你那獨一無二的字體,感受不到字體透出的真情和溫度,更沒有美的感受,古人留下的彩箋,也遠遠離開了我們的生活。@*#

參考資料:

《南史‧後主紀》
明人楊慎引《成都古今記》
蘇易簡《文房四寶》
《太平廣記‧奢侈二》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西王母授道後,漢武帝認真修行了六年之後,他覺得心胸清爽,格調高雅,因此相信自己一定能得道成仙...
  • 中國古代民間蓋房上樑時有懸掛字條「上樑大吉」、拋元寶、安放鎮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據說在修建紫禁城時,施工人員都要在重要的建築屋頂施工結束前,在屋頂正脊中部預先留一個口子,稱之為「龍口」。之後再舉行一個較為隆重的儀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個含有「鎮物」的盒子放入龍口內,再蓋上扣脊瓦。該盒子被稱為寶匣,而放置寶匣的過程稱為「合龍」。合龍標誌著一座建築的落成。
  • 明月詩詞讓中秋分外深情,相思分外唯美!你欣賞過這十個名句中不一樣的月色嗎?帶你尋找出處,一起來品味中秋種種浪漫、最唯美的情致。
  • 若有精誠,天地動容。明朝大臣王陽明,就擁有感天動地的至誠。在他傳奇的一生中,不是武將,卻能多次率軍平叛;不是出家人,依然修行有素;一生為官,能夠祈風祈雨,以血禳災,力濟天下蒼生。
  • 中國有 「一鳴驚人」、「飲馬黃河」、「止戈為武」、「問鼎中原」等成語,其來源都與楚莊王有關,楚莊王是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樊姬是楚莊王的正妃。
  • 到了北宋徽宗年間,宋朝新巧精緻的「點茶」發揮到了極致,成了全民的茶遊戲。這其中,建盞扮演著什麼關鍵角色?美在何處?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