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國君王見小利忘大義而失國

文/劉曉
font print 人氣: 376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的觀點。在孔子看來,如果要在義利之間做出選擇,那麼義大於利,道德追求高於利益。不過,古往今來的歷史上,仍一直上演著見利忘義、最終結局淒慘的悲劇。

且說公元前661年,正處於春秋時期,晉獻公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先後吞併了不少弱小的諸侯國,其國土面積和軍事力量迅速發展。為了向中原地區發展,晉獻公將目光投向了鄰近的虞國、虢國這兩個國家上。

晉獻公準備先出兵滅了虢國。不過要想滅掉虢國,一定要經過虞國國土。晉國大夫荀息建議獻公將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送給虞國國君,以換得借道。

最初,晉獻公有點捨不得將自己的寶貝送給虞國國君,荀息說:「如果可以從虞國借道,那你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

獻公還是有點不放心,尤其擔心虞國精明能幹的大夫宮之奇識破晉國的計謀。荀息回道:「宮之奇這個人,性格懦弱不能強諫。況且他從小在虞公身邊長大,虞公和他比較親近,即使強諫,虞公也不會聽。」

於是,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派荀息出使虞國借道。虞公收到豐厚的禮物後,馬上同意借道。一向力主聯虢拒晉的大夫宮之奇勸他不要借道,因為虞國與虢國是唇亡齒寒的關係,一旦借道,將來對虞國不利。但是虞國國君沒有聽從。

晉獻公遂拜里克為大將、荀息為副將,率領兵車400乘、精兵二萬人攻打虢國,占領了虢國的下陽(今山西省平陸縣北),之後晉兵又通過虞國回到了晉國。

三年之後,晉獻公又一次向虞國借道伐虢。宮之奇勸諫道:「虞和虢是互為表裡的關係,虢國亡了,虞國也將走向滅亡。絕不能為晉國打開大門,不能縱容這種侵略別國的軍隊。借一次道,已經很過分了,怎麼可以還有第二次?俗話說的『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說的不正是虞國和虢國嗎?」

虞公卻說:「晉國與我國同宗,怎麼會加害我呢?」宮之奇說道:「泰伯、虞仲是大王的長子和次子,泰伯不聽從父命,因此不讓他繼承王位。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第二代,是文王的執掌國政的大臣,在王室中有功勞,因功受封的典策還在主持盟會之官的手中,現在虢國都要滅掉,對虞國還有什麼愛呢?」接著他又列舉桓莊之族的遭遇來勸諫虞公。

但是虞公依舊不聽宮之奇的勸阻,還是借道給晉國。無奈的宮之奇遂帶著闔家上下離開了虞國。走之前他說道:「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這一次的假道之行過後,晉國就不用再出兵了。」後世由此有了「唇亡齒寒」這個成語。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後,回身駐紮在虞國時,又滅掉了虞國,抓住了虞國國君。《春秋》中記載說:「晉國人抓住了虞公。」而虞國國君擁有了時間不長的寶貝,又回到了晉獻公的手中。像虞公這樣見利忘義最終害了自己的人,歷史上並不少見啊。@*#

參考資料:《左傳》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本意是一個人得道成仙,家裡的雞和狗也都沾了仙氣隨之升天,至於後世負面的引申義完全曲解了原意。關於這個成語的來源說法很多,其中之一是與漢武帝時期的淮南王劉安有關。
  • 孔子是儒家學說的鼻祖,其「仁義禮智信」和「中庸」思想影響了後世兩千多年的王朝。孔子在世時,曾幾次向老子問道,並在老子的啟發下,對「道」有了逐漸深入的理解。據傳書上記載,孔子問道於老子之後,回去便常常打坐靜思,他的弟子顏淵亦潛心靜坐。古籍中亦有孔子不同於凡人的功能的記載。
  • 清朝康熙大帝曾教育兒子們要以寬容仁恕忍讓之心對待他人,看到他人有得意的事,要替他高興。看見他人有失意的事,要心生憐憫。如果一個人總是妒忌他人的成功,對他人的失敗幸災樂禍,又怎麼能與人共處呢?這樣做只會讓自己的心術變壞而已。古人說過:「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存有這樣心思的人,上天一定會保佑他的。
  • 佛法在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廣泛傳播,信佛、修佛的人數越來越多。他們中既有帝王將相、後宮佳人,也有普通百姓。這一時期修佛之人亦出現了不少神異之事,本篇就說說這一時期發生在一些修佛女子身上的神奇事。
  • 太史公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古代君子認為,在面臨生死選擇的關鍵時刻,只要自己的行為符合自己的道德追求,哪怕是為了一件小事去死,即捨生取義,他們也絲毫不會猶豫。先秦時期,這樣的故事非常多。
  • 一個國家能否治理得好,不僅在於君王,也離不開輔佐君主的賢人。春秋時期,有一天魯哀公問孔子:「要怎麼做才能使老百姓心服呢?」孔子的回答是:「把正直的人選拔出來,放在邪曲的人之上。若是把邪曲的人選拔出來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會心服了。」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