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中華文化‧書法‧名家名帖

《蘭亭序》異彩絕代 書法家讚天下第一行書

作者:踏雪飛鴻
唐人馮承素的《蘭亭序》摹本。(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7788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世人愛賞王羲之書法,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稱《蘭亭序》為「天下行書第一」。孫過庭《書譜》說想學行書的人都以《蘭亭序》(即《蘭亭集序》)為指歸,學成就是書藝超群的大匠。[1]。唐太宗愛極王羲之書法,最愛的是《蘭亭序》,「夜半起,把燭學」[2];他在《晉書.王羲之傳》撰辭,讚美王羲之書法為古今「盡善盡美」第一人!

王羲之的志趣和《蘭亭序》

元 錢選《王羲之觀鵝圖》。(公有領域)
元 錢選《王羲之觀鵝圖》。(公有領域)

王羲之出身晉朝琅琊世族,父親是王曠,東晉權臣王敦、王導是他的伯父。《晉書》記載王羲之以骨鯁正直聞名,淡泊灑脫率性,不受世間名利拘絆。羲之自述「素自無廊廟志」,志不在名利官場在修道。朝廷公卿愛其才器,屢次徵召為官,他並不為所動,授與護軍將軍,他還是推遷不接受。

後來揚州刺史殷浩受命勸他入朝為官,殷浩說國家正處在興衰轉替之際,「豈可以一世之存亡,必從足下從容之適?」王羲之因而放棄了從容悠遊的心志,出任了護軍將軍,但願「謹守時命,宣國家威德」,只是不得時機。之後,他想在宣城郡任職,不得許,轉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

王羲之雅好養性修道,初到浙江會稽,便有了在此了卻官職的心願。《蘭亭序》就是在江南會稽的佳山佳水間寫下的。當時有許多名士居住在會稽,謝安未出仕之前也住在會稽東山,還有其他文章和義氣冠世的名士,都在此築室定居,和羲之有同樣的愛好。

明  李宗謨《蘭亭圖》。(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暮春裡的三月三日是上巳節,古人在這一天有到河邊洗浴禳災的習俗,稱為修禊。到了晉朝,三月三日踏青並舉行曲水流觴雅宴,形成風尚。[3]晉穆帝永和九年,是王羲之最終辭官的前二年,羲之在會稽內史的任上,於上巳三月三日在會稽山陰的蘭亭曲水間,舉行了曲水流觴雅宴。他邀約了名士名流和自家子弟共四十一位共會,流觴賦詩,在崇山峻嶺,茂林脩竹間,發抒生命情懷。讓清流激湍滌蕩身心,讓凡俗生命融入天地。

當天與會者曲水流觴,詠物抒懷,創作的詩歌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當下為集作序,即聲名蓋世的《蘭亭集序》(簡稱《蘭亭序》)。

席間,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鬚筆,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序文。《法書要錄》讚歎這篇行書序文「遒媚勁健,絕代更無」。《蘭亭序》的文字自然流露了王羲之平生臨池、訪碑所奠定的深厚功力。其文為宇宙之浩瀚作註腳,為今昔之契合而興懷,展現了他平生「無廊廟志」的高遠,跌宕遒麗的書跡隨其心思流轉——今昔的契合、「可待成追憶」的留戀、以及生命無常的思索反覆碰撞,讓人上下激盪於今昔契合的欣喜和人生無常的哀逝中。

凡人「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迹」,而人卻無法超越死生契闊的循環。羲之感到人生無常之悲——「修短(*壽命)隨化,終期於盡」,想到古人所說「死生亦大矣」,讓他在蘭亭曲水間遊目騁懷之際,內心卻一面萌生了「豈不痛哉」的長痛!看序中字「痛」和「悲夫」,羲之都用了重筆,「悲夫」底書本是怨也、悲也,一情三轉,透露了深切感概!沉重的「悲夫」也為蘭亭之集作結,留給後人什麼心意?那該是羲之平素的心志,只有修道才能超越無常人生壽命隨化的困境!

《蘭亭序》摹本——傳世的歷代摹本中,一般認為最傳神的唐人馮承素摹本《神龍本蘭亭》。(公有領域)

《蘭亭序》之美

王羲之熱衷書法,自小對書法就情有獨鍾,學字、練字讓他廢寢忘食。人稱王羲之「書聖」,他的書法,草、隸、八分、飛白、章、行書各體無所不工,盡善盡美。《蘭亭序》締造的境界,被歷代書法家視為行書的代表作。

欣賞《蘭亭序》之美,除了近看用筆和構字之美之外,還要綜看字間、行間、篇章間的連結、「映帶」(相互襯托照映)和布局之美、用墨之意。同時,更不能忽略文章表達的情志與書法氣韻的契合。

《蘭亭序》中寫到相同的字時都賦予它不同的風貌,其中的「之」字就有十九種字體寫法。唐代張懷瓘說王羲之書法「備精諸體,自成一家法,千變萬化,得之神功」,闡釋了這種變化多端境界的起源。

再從《宣和書譜》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到王羲之學書的廣博:「羲之少學衞夫人書,自謂深窮,及過江遊名山間,見李斯、曹喜、鍾繇、梁鵠等字,又去洛見蔡邕石經,於從弟洽處復見張昶華嶽碑」,可見「書聖」學書用功的深厚。

唐太宗親在《晉書.王羲之傳》中讚美王羲之的筆法點曳、文字裁成如「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高飛之意,音助)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賞之下總不覺倦。「若斷還連」、「勢如斜而反直」是羲之行書中的一大特色。唐代書法家、書論家孫過庭說王羲之書寫時,意先筆後,瀟灑流落,運轉自如,風格自遠。[4]

王羲之《蘭亭序》,意先筆後,瀟灑流落,映帶相繫。圖為局部。(公有領域)

《蘭亭序》在字間、行間相互襯托、相繫相映,構成筆法、章法布局的映帶之美,意在筆先、暗藏法則。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激讚為「神品」、「隨手所如,皆入法則」、「古今第一」!他這樣說蘭亭章法:「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出《畫禪室隨筆》)「映帶而生」的聯繫也是為什麼文中「之」在十九處各具姿態的原因之一。

南宋游似丞相收藏的《蘭亭序》拓本。(溫文清/大紀元)

明代才子解縉也讚《蘭亭序》「字既盡美,尤善布置」,「增一分太長,虧一分太短……各止其所。縱橫曲折,無不如意,毫髮之間,直無遺憾。」(*出《春雨雜述》)真是一絲一毫恰到好處,恰合孫過庭所言「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於胸襟」,精熟自在,翰(*筆毫)逸神飛。

王羲之暮春時節蘭亭起興,翰逸神飛、思逸神超,事後他再寫過幾十次《蘭亭序》,總不如初次的好。他自己覺得當時有如神助一般!

《蘭亭序》氣韻跌宕,展現了書、文和生命多層境的美學,影響後代以及寰宇深廣,尤其是對東瀛日本詩歌、美學的影響至深。[5]品賞蘭亭,「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羲之欣慰生命契合的感慨也瀟灑流落人間!觸撫斯人「死生亦大矣」的慨嘆,又豈能不深自思量,如何修道才能讓生命超脫「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人間定律!

《蘭亭序》版本

圖為歐陽詢摹寫的《定武蘭亭》真本。(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作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蠶繭紙本,行書,縱24.5厘米,橫69.9厘米。

現在人能見到的《蘭亭序》是唐代及後代的摹本流傳下來的,有帖本和碑本兩種,真本現已經失傳。唐太宗令大臣、當世的書法名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等臨摹,分賜給近臣;也命拓書人趙模等等摹製拓印本。唐人劉食束《蘭亭記》說「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另外《書斷列傳》說:「帝命供奉拓榻(*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等四人,各榻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

碑刻拓印本以《定武本蘭亭》最得讚譽,這是歐陽詢摹寫上石所作的碑拓本。[6]當前被認為最接近真跡的是馮承素的摹本《神龍本蘭亭》,這個版本是元朝郭天錫發現的,他發現帖背有唐中宗年號「神龍」兩個字,因而用此命名。這些摹本、拓本廣布,使得更多的人能夠一睹風貌並且進行臨池摹寫,對唐代的書法盛世,當有不可磨滅之功。唐代孫過庭就說「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

元代趙孟頫所臨《蘭亭序》。(公有領域)

《蘭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褉事也。羣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極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懐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趨舍(*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通「繫」)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迹,猶不能不以之興懷。况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碑刻文:《蘭亭序》。(賴月貴/大紀元)

註釋
[1] 孫過庭《書譜》:「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為宗匠(*技藝超群的大匠),取立指歸(*意旨的歸向)。」
[2] 出自明代解縉《春雨雜述》。
[3]《續漢書志.第四.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潔)。」
又,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二.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于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
[4]《書譜》:「右軍之書,末年多妙,……志氣和平,不激不歷,而風規(*風格;風度品格)自遠。」
[5] 請參考:《【文史】日本「令和」出典深染蘭亭集序情懷》
[6] 《定武本蘭亭》稱為定武本,是因為書寫風氣在宋初流傳到河北正定,正定屬定武的管轄區,這碑刻在那個地方被發現了,所以就被稱為《定武蘭亭》。

參考資料:

《晉書.列傳第五十 王羲之》
《王右軍集》
《法書要錄》

《書斷》
《書譜》
《書斷列傳》
《畫禪室隨筆》
《春雨雜述》
《全唐文》
《宣和書譜》
《續漢書志》

@*#

-點閱【 璀璨中華文化 】的亮點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開,正是春遊好時節,故宮北部院區推出第二季「國寶聚焦」等珍品,邀請民眾品味書畫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時光。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