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揭秘你看不見的玄機

【西遊漫注】(26)猴子的身分認證問題

作者:挪威龍王

清彩繪西遊記插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56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9年02月07日】

第五回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26)猴子的身分認證問題

第五回回目前一句還稱呼孫猴子為大聖,後一句就叫猴子為怪了,怪不是妖怪的意思,也是怪物的意思,反正不是褒義。然後更過分的是,吳老先生開頭第一句話就直呼這個猴子為妖猴,很不客氣:「話表齊天大聖到底是個妖猴,……」

這可是怎麼說?一會兒說孫悟空是神仙,一會兒說他是妖怪,並且這個現象在整部小說中都有體現。有人說這影射了中國陰暗的官僚體制、獨霸話語權,規定不歸順的都是妖怪、歸順的妖怪也不是妖怪了,云云。

有些事兒,就是沒人真的來說清楚。不知道的人就說個不停,真知道的人反而覺得不能說、因為都屬於上界的機密嘛。

妖,在三界內,不同層面有不同的評判準則。在地獄裡是不是妖都無所謂了,反正都是猙獰、醜惡的形像。在人間,沒有人的身體,也就是沒有轉生成人,卻通過不合理方式獲得了一些人獨有的便利,或者有了人身、卻沒有人性、違背天定的人倫,這兩種即是妖。也就是說,在人的層面,獲得異常能力的生命、必須有人性、符合人這一層面道德,才不是妖。因為人類即是各種各樣生命轉生的,只要他符合人類的道德,就算OK了。

再高於人的境界,比如天上,肯定是修上去的生命都有人形的真身的。但是他就得符合天上的神性的要求了,符合神性的道德層面、通過註冊天籙進入神仙的循環體系。否則即是妖孽。

總體上來講,不管是哪一個層面,都要進入上下對應的循環體系。在人間、脫離道德規範就脫離了這個循環體系,脫離了體系之後會強占許多別的生靈的資源,從而欠下巨額帳目。等到百年之後,這種搶劫型的生命就得下地獄、一層一層剝離他們通過搶劫而霸占的資源。他們強占的資源,已經轉化成了他們的一層一層的身體。這種身體不是人皮,但是也是一種皮肉,那可不就一層一層的扒皮了……多痛苦呀。是呀,很痛苦,可是沒辦法,那是人家在資源回收、公平地返還給那些被侵占的原主。

總結一下,大致上概括地說,在每一個層面上來說,要在那一個層面上生存,卻不在那個層面的循環運作體系中通過暴力、強制來掠奪資源,來謀生的傢伙們,就是妖孽了。

這個宇宙、這個世界是分層結構的,每一層面都存在上下的循環。對於生存者來說,通過循環獲取自己生存需要的資源,通過生存和付出作出自己的貢獻。整個宇宙確實是一個完整的、龐大的、生生不息的生態圈,繁榮的生態系統。

按照這個理論,於是《西遊記》中相關的一切事兒都清楚明了了,為什麼孫悟空有時候被稱作妖,有時候被稱作神仙。當他表示要加盟這個系統的時候,或者努力爭取加入的時候,人家就覺得他有希望成為正規的神仙,就稱呼他神仙、大聖了,其實當他修煉的時候,符合人家神仙規範的時候,那時候他確實進入了這個生態系統了。

但是現在的孫猴子,著實不懂這些基本的道德要求,他所在行的、能理解的,就是吃、喝、拿、要。「話表齊天大聖到底是個妖猴,更不知官銜品從,也不較俸祿高低,但只注名便了。那齊天府下二司仙吏,早晚扶侍,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無事牽縈,自由自在。」

你瞧瞧,這就是孫悟空現在的修行方式,每天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天是三個飽、一個倒,每天是東遊西盪、到處閒竄,整個一個沒有追求、不知上進的無業青年。

你還別說,說不定在孫悟空自己眼裡,他也挺忙呢。小說中沒有提到,但是後續的小說中零星有涉及,我就猜測,孫悟空整天遊蕩,找人家閒扯胡侃,他應該非常八卦,熱衷於打聽各種八卦新聞。關於孫悟空八卦的揣測,一個間接的證據就是,見他每日遊蕩,許旌陽真人就覺得沒法兒放心這猴子,就啟奏玉皇大帝,請求給他安排點事情做做。因為「恐後閒中生事,不若與他一件事管,庶免別生事端。」

如果孫悟空整天就是吃喝玩樂這麼簡單,我想沒有神仙會在意他的。就像《三國演義》中被抓到中原的阿斗哥,每天就是孫悟空這樣吃喝玩樂,幸福死了,已經讓他到了樂不思蜀的地步。司馬氏放心阿斗,就是因為阿斗專心致志地吃喝玩樂。

許旌陽真人是個得道高人,人家在人間修煉的時候,就說出過不少至理名言。比如「存心不善,風水無益;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作事乖張,聰明無益;不惜元氣,服藥無益:時運不通,妄求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淫惡肆欲,陰騭無益。」許真人的《轉輪歌》:「畜生本是人來變,人畜輪迴古到今。不見披毛並戴角,勸君休使畜生心。」尤其是許真人說的「良心自有良心報,奸狡還須奸狡磨。」這話簡直就是為孫悟空量身定做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就是孫悟空後來西天途中遇到所有關隘、魔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孫悟空鬥來鬥去地降妖伏魔,一方面就是因為賴皮、好鬥的品性招來的。

再說這一段孫悟空結交的朋友,都是什麼神仙,三清、四帝、九曜星、五方將、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五老、普天星相、河漢群神。

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是歷史上道家對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的合稱,他們是道體系中的上尊;四帝在三清之下,北極紫微大帝、南極長生大帝、西方太極天皇大帝、東極青華大帝。九曜星官為日曜(太陽)、月曜(太陰)、火曜(熒惑星)、水曜(辰星)、木曜(歲星)、金曜(太白星)、土曜(鎮星)、羅睺(黃幡星)、計都(豹尾星)。

一氣化三清,三清是道教中最高境界,這個氣是元氣,沒有形狀、沒有微粒的境界,對於人們來說,就是比真空還真空的境界的神。孫悟空能跟他們稱兄道弟,說明孫悟空到了這個最高境界,他本身名字就叫悟空嘛。四帝、九星主掌三界內、特別是人世間的一切具體安排、具體運作,要精密到哪怕是一個細菌的地步。孫悟空的七十二變神通對映到他們這個層面。

按道理說,孫悟空整天結交這些高人朋友,應該懂得最起碼的接人待物的禮貌了吧。到人家那兒作客,起碼也應該明白客隨主變、明白個個入鄉隨俗的道理。你說是不是?那你上天了,不得一樣要入鄉隨俗?到人家那境界得遵守人家那層面的規矩、規範,這是很基本很基本的要求了。

修煉人就是這樣嘛,每提高一層,去之前先明白了,願意遵守了那一層的要求、那一層的法,然後人家自然就歡迎你、接納你,你不上去也得拉你上去了。(待續)@#

(本文在作者重新修訂後,授權大紀元獨家連載,轉載需經大紀元授權)

點閱【西遊漫注】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朱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深度揭祕你看不見的玄機,《西遊記》。
  • 深度揭秘你看不見的玄機,西遊記。
  • 老話講「妖不勝德」,在《西遊記》中,作者對一些小妖出場的描述也很真實生動且耐人思量。
  • 不一時,將出酒肴,無非魚肉之類。二人對酌。朱恩問道:「大哥有幾位令郎?」施復答道:「只有一個,剛才二歲,不知賢弟有幾個?」朱恩道:「止有一個女兒,也才二歲。」便教渾家抱出來,與施復觀看。朱恩又道:「大哥,我與你兄弟之間,再結個兒女親家何如?」施復道:「如此最好,但恐家寒攀陪不起。」朱恩道:「大哥何出此言!」兩下聯了姻事,愈加親熱。杯來盞去,直飲至更餘方止。
  • 這首詩引著兩個古人陰騭的故事。第一句說:「還帶曾消縱理紋。」乃唐朝晉公裴度之事。那裴度未遇時,一貧如洗,功名蹭蹬,就一風鑒,以決行藏。那相士說:「足下功名事,且不必問。更有句話,如不見怪,方敢直言。」裴度道:「小生因在迷途,故求指示,豈敢見怪!」相士道:「足下螣蛇縱理紋入口,數年之間,必致餓死溝渠。」連相錢俱不肯受。裴度是個知命君子,也不在其意。
  • 話休煩絮。一日張孝基有事來到陳留郡中,借個寓所住下。偶同家人到各處游玩。末後來至市上,只見個有病乞丐,坐在一人家檐下。那人家驅逐他起身。張孝基心中不忍,教家人朱信舍與他幾個錢鈔。那朱信原是過家老僕,極會鑒貌辨色,隨機應變,是個伶俐人兒。當下取錢遞與這乞丐,把眼觀看,吃了一驚,急忙趕來,對張孝基說道:「官人向來尋訪小官人下落。適來丐者,面貌好生廝像。」張孝基便定了腳,分付道:「你再去細看。若果是他,必然認得你。且莫說我是你家女婿,太公產業都歸於我。只說家已破散,我乃是你新主人,看他如何對答,然後你便引他來相見,我自有處。」
  • 說這漢末時,許昌有一巨富之家,其人姓過名善,真個田連阡陌、牛馬成群,莊房屋舍,幾十餘處,童僕廝養,不計其數。他雖然是個富翁,一生省儉做家,從沒有穿一件新鮮衣服、吃一味可口東西;也不曉得花朝月夕,同個朋友到勝景處游玩一番;也不曾四時八節,備個筵席,會一會親族,請一請鄉黨。終日縮在家中,皺著兩個眉頭,吃這碗枯茶淡飯。一把匙鑰,緊緊掛在身邊,絲毫東西,都要親手出放。房中桌上,更無別物,單單一個算盤、幾本賬簿。身子恰像生鐵鑄就、熟銅打成,長生不死一般,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積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費。正是:世無百歲人,枉作千年調。
  • 這八句詩,奉勸世人公道存心,天理用事,莫要貪圖利己,謀害他人。常言道:「使心用心,反害其身。」你不存天理,皇天自然不佑。昔有一人,姓韋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隨著大親,在紹興府開個傾銀鋪兒。那老兒做人公道,利心頗輕,為此主顧甚多,生意盡好。不幾年,攢上好些家私。韋德年長,娶了鄰近單裁縫的女兒為媳。那單氏到有八九分顏色,本地大戶,情願出百十貫錢討他做偏房,單裁縫不肯,因見韋家父子本分,手頭活動,況又鄰居,一夫一婦,遂就了這頭親事。
  • 話說宋朝汴梁有個王從事,同了夫人到臨安調官,賃一民房。居住數日,嫌他窄小不便。王公自到大街坊上尋得一所宅子,寬敞潔淨,甚是像意。當把房錢賃下了。歸來與夫人說:「房子甚是好住,我明日先搬了東西去,臨完,我雇轎來接你。」
  • 話說浙江嘉興府長水塘地方有一富翁,姓金,名鐘,家財萬貫,世代都稱員外。性至慳吝,平生常有五恨,那五恨:一恨天,二恨地,三恨自家,四恨爹娘,五恨皇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