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應.輪迴

作者:張卉中

高於人的生命無處不在,一直記錄著人的一言一行,平衡著人與人之間的因果關係,同時警醒人們保有善良。(王嘉益 / 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474
【字號】    
   標籤: tags: , ,

旅居美國的一位親戚開車到海邊遊玩,順道買了一筐螃蟹回家,將牠們分批放進大鍋用滾水煮。過一陣子發現,筐內體型較大的一隻伸出所有的腳儘可能抓住其它的蟹,不讓牠們進鍋,令人怵目驚心,怎麼辦呢?當時並沒條件再大老遠的將螃蟹送回海裡,把心一橫全煮了。

有一天,親戚站在廚房的凳上拿餐具時跌了下來,摔斷了幾根肋骨,是殺蟹的報應嗎?不確定,但肯定是報應,也可能緣於其它方面的虧欠。正因為報應不那麼立即,有些人因而存疑。出現於史書的即時報、現世報、隔世報、冤冤相報的案例層出不窮,事實上,在我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好事、不好事,人的命運全都是上天安排的。

據《清史稿.洪亮吉傳》記載,嘉慶帝在一次犯錯與悔改中,對於上天所施予的立即懲罰與獎勵,驚懼地說:「天鑑捷於呼吸,益可感畏。」意即,上天監督緊密如呼吸,令人警懼。

嘉慶四年,史官洪亮吉上書進諫,由於評論時弊過於露骨,觸怒皇上,因而被流放到邊疆伊犂。次年,京城久旱,嘉慶帝親自設壇祈雨,上天未應,大赥天下,天亦不雨。帝心焦如焚,深度自省,從而下詔罪己。

嘉慶帝罪己的大意是,自亮吉獲罪後,再無人據實揭弊,朕不知己過,此為害甚大。其實朕常觀覽亮吉所言,警惕自己勤政遠佞,希望諸臣繼續進諫,莫辜負朕求治之心。當嘉慶帝親書諭旨,傳諭釋放亮吉回本籍時,詔下而雨,戲劇性十足。

在清朝,嘉慶帝不像祖輩康雍乾三帝的雄才大略,但為了天下蒼生,願意將自己的過錯公諸於世,並加以補償,算是位關心民隱的皇帝。

隨著物質文明的發達,人類自我膨漲,離神漸遠,甚至否定神的存在,否定因果報應的天理,認為人死如燈滅,沒有所謂的靈魂,沒有所謂的來世,從而縱慾,為所欲為。人類道德急遽下滑,已到了天理難容的境地。

歷史上輪迴轉生的事蹟數不勝數,翻閱全祖望所撰的《鮚埼亭集》正好看到一則相關的小故事。

清朝史學家全祖望,號謝山,不相信輪迴,對於他是南明大臣錢忠介轉世的傳聞,斥為妄自附會。三十九歲時,他卻親歷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兒子出生之際,錢忠介的後人芍庭即時前來道賀,令他大吃一驚。芍庭説,夜裡聽到供奉祖先牌位的廳堂傳出說話聲:「謝山得子,可喜可賀」於是趕了過來。全祖望雖然覺得這個預知頗為驚人,但對於輪迴仍難相信,僅當作趣事在茶餘飯後與人分享。

「天鑑捷於呼吸」可作為諺語「頭上三尺有神明」的註解。這句諺語不只是人們從生活經驗中所總結出的感受,所粹煉出的智慧,而是真實的存在。高於人的生命無處不在,一直記錄著人的一言一行,平衡著人與人之間的因果關係,同時警醒人們保有善良,以免人類社會淪落到極端敗壞而被神淘汰。@*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史書記載,也有民間傳說,更有當代科學調查實錄,古今中外,有為數不少的人有過起死回生的經歷。人們不禁思考:冥冥之中,是誰在掌管一切?本文與您分享一個由於陰司抓錯人而導致被錯抓之人起死回生的事例。
  • 「當代偉人」王十朋的「來歷」令人稱奇,《浙江通志卷》記載一段樂清明慶院僧人宗覺處嚴乃是王十朋前身的故實……而王十朋自己又怎樣從懷疑轉為相信呢?《石橋記》吐心聲……
  • 許多人聽說過輪迴轉世,甚至正史中也有記載,但是鮮少聽說過人的魂魄短暫進入輪迴,又重新返回到原本肉身的奇聞。
  • 在清朝官場,輪迴轉世是一個開放的話題。甚至還有些官員能夠記得自己的前生,清人這方面的記載也有不少。
  • 健健說我是舊的媽媽,雖似無心,但這也很有可能。人過去多在世間轉生不知多少回,他叫我像叫親娘似的,或許不遠之前的哪一世,我曾是他的媽媽。
  • 佛家講「輪迴轉世」,在累世中,世人扮演了不同角色,由此而交織萬般恩怨,形成了不同的緣。有善緣,也有惡緣。善緣使人得福報;而冥冥中結下的惡緣,又該如何化解?
  • 六分鐘的短片,拍了足足一個月。原因很簡單,因為等待。等風,等雪,等雨,等心中期待的景色。這種等待是一段修心的歷程,有苦悶,有煎熬,亦有釋懷之後不期而至的驚喜。走過之後再回頭品味,很享受這創作歷程中的每一步。這更像是與自然共同參與創作一部作品,我在努力實現心中設想的同時,也用心感受並接納自然的給予。
  • 人說「煙花易冷」,在歐文這兒,電焊的花火凋落之後,卻凝結出了讓人驚歎的藝術果實。
  • 神韻藝術團舞蹈演員范徽怡告訴我們,她童年時曾觀賞過一場神韻演出,深深地被打動,自那一刻,她決心刻苦學習中國古典舞,長大後成為神韻的舞蹈家......
  • 善良是童真最美的表現,孩子們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們愛護小動物,關心身邊的朋友,甚至願意和陌生人分享笑容。這份善良源於純真的心靈,不計較得失和付出。孩子的心靈如同一片澄澈的湖泊,不受塵世的擾攘,泛著淡淡的光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