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食打包雜記

作者:張卉中

上餐館時,惦量一下自己的肚量,適量的點菜,全部打包進腹中,也用不著耗材包裝。( 賴月貴/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025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學校任教時,有一次系主任請客,讓服務生幫忙打包剩餘的排骨,說要帶回去餵狗。同事跟著也說要打包,系主任問,妳也養狗嗎?她靦腆地說,帶回去給先生吃。

惜福是華人的傳統,包括惜食。古人也打包剩食,北宋文豪蘇東坡《和歸田園居六首》中:「君來坐樹下,飽食攜其餘。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記述和友人在樹下野餐,吃飽後打包剩食帶回去給兒子。

古代皇室設宴也有打包的。清朝每逢歲末,各地藩王、滿蒙王公貴族進京朝賀,皇帝設宴聯誼犒賞。剩食如臘肉、水果等都讓客人打包回去,賓主盡歡。上溯春秋時代,《左傳》記載,地方官潁考叔向鄭莊公進獻,在獲賜美食招待時,請求莊公允許他打包肉食回去孝敬母親,此事極富戲劇性,容日後再分享。

在台灣,打包剩菜成風,無論家庭、社團、友人餐敍,無論高級餐館或路邊攤,都提供貼心的打包服務。也有愛心人士將剩食打包分享街友或貧困家庭,乃至流浪貓狗。而像兒媳這輩年輕人則與網友交換剩餘物資,包括食材,此乃網路世代打包。

剩食處理在使用電器的現代尤為方便,冰箱、微波爐、電鍋可以高效保持菜餚原味,而在沒有家電的年代則是另番滋味。早年在鄉裡辦桌場中,嬸婆輩們自備鍋子將各種剩菜混雜的倒入幾個鍋內,沉甸甸地提回家。此後日日回鍋,越陳越有味,直至清空意猶未盡,同時飽嚐惜食吃多賺多的满足感。

近年來,台灣還有一種很奇葩的打包方式,就是垃圾車回收餿食,民眾都心甘情願的配合。無論在嚴寒酷暑或風雨中,人們排隊忍受著異味,將餿食一一倒入回收桶,有時自己都很受感動。

昔時西方社會並未風行打包食物的文化。記得孩子在美國上小學時,甚至有的同學將整盤午餐倒入垃圾桶。曾看到電視報導食物浪費的情況,即使窮人,也因福利而不知珍惜。特別是大賣場刺激消費者大量購買,也往往令大量食物過期,造成賣場和家庭的雙重浪費。

近年歐美人士漸漸從浪費中覺醒,通過個人爭取或立法,將大型超商下架的食物作為慈善捐助,出現了所謂的「食物銀行」。不過這種打包方式的運作成本也很高,要減少浪費得省思全球化的產銷方式。

唐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千年之後,機器代替了人力,全球化大量生產、遠距離配送、大量消費的模式,讓人失去了與滋生萬物的土地相聯繫。失去了鄉土氣息,更難體會粒粒皆辛苦的況味,從而更不知珍惜了。

上天垂愛,物極必反,有些人已開始擺脫這種物慾膨脹不知節制的集體意識,走回簡約的靈性覺醒之路。自我先天的特質也逐漸復甦,不再像失了根而隨波逐流。

全然覺醒並非一蹴可幾,但至少上餐館時,惦量一下自己的肚量,適量的點菜,全部打包進腹中,也用不著耗材包裝。惜食惜福,打包上天所賜的福報最為實惠。@*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老伴在兒子5歲那年就去世了,我一個人又當爸又當媽地把他拉扯大,給他結婚成了家。兒子想孝順我,總說讓我去城裡和他們一起生活,可我總覺得,兒子有自己的婚姻,我去了會有很多不方便。媳婦是城裡人,生活習慣不同傷了婆媳之間的感情就不好了。
  • 麵包師傅吳寶春連續三年舉辦食農教育體驗營,邀請偏鄉孩童一起了解食物的來源,也更懂得珍惜食物,選在設有食物銀行的南機場舉辦成果發表會,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出席響應,共同推廣「減少浪費,食物分享」的理念。
  • 誰不愛吃一頓用心準備、營養豐富、令人心滿意足的午餐,但又有幾個人願意去做呢?來學一學打包午餐的技巧,和索然無味的午餐說拜拜吧!
  • 針對過年時家家戶戶大魚大肉容易產生剩食的情況,台東縣環境保護局31日特別啟動「零剩食」計畫,希望民眾透過適量適當的飲食方式,讓生活減少浪費,不但對身體更健康,同時也減少廚餘垃圾,透過實際行動愛地球。
  • 短短三個月後,阿華回到美國,經測試,竟然可以直升二年級。真不可思議!此後阿華的升學一路順遂,醫學院畢業後成為小兒科醫師。顯然,漢字背後的內涵開啟了阿華的智慧。
  • 六分鐘的短片,拍了足足一個月。原因很簡單,因為等待。等風,等雪,等雨,等心中期待的景色。這種等待是一段修心的歷程,有苦悶,有煎熬,亦有釋懷之後不期而至的驚喜。走過之後再回頭品味,很享受這創作歷程中的每一步。這更像是與自然共同參與創作一部作品,我在努力實現心中設想的同時,也用心感受並接納自然的給予。
  • 人說「煙花易冷」,在歐文這兒,電焊的花火凋落之後,卻凝結出了讓人驚歎的藝術果實。
  • 神韻藝術團舞蹈演員范徽怡告訴我們,她童年時曾觀賞過一場神韻演出,深深地被打動,自那一刻,她決心刻苦學習中國古典舞,長大後成為神韻的舞蹈家......
  • 善良是童真最美的表現,孩子們擁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們愛護小動物,關心身邊的朋友,甚至願意和陌生人分享笑容。這份善良源於純真的心靈,不計較得失和付出。孩子的心靈如同一片澄澈的湖泊,不受塵世的擾攘,泛著淡淡的光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