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司法部公布穆勒報告公開版 內容搶先看

人氣 1315
標籤:

【大紀元2019年04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吳英綜合報導)美國司法部週四(4月18日)上午11點,向國會和公眾公布特別檢察官羅伯特‧穆勒(Robert Mueller)通俄門調查報告公開版。

在司法部公布穆勒報告之前,部長威廉姆‧巴爾(William Barr)於9點30分召開新聞發布會,再次確認川普(特朗普)總統及其競選團隊在2016年大選期間,沒有與俄羅斯共謀企圖影響大選,也沒有妨礙司法。

穆勒報告總計448頁,約16,500行,包括腳註。其中大約2,050行是被塗黑的,約佔報告全文的12.4%。

報告被塗黑的部分,約1,260行(占全部塗黑內容的61%)是因為「正在進行的調查」;約500行(占24%)是因為與「大陪審團」有關;170行(7%)的原因是「調查方面的技術問題」,即涉及機密信息提供來源;130行(6%)因「個人隱私」理由被塗黑。

穆勒報告:川普及其競選團隊沒有通俄

穆勒在報告中寫道:「雖然在調查中發現,與俄羅斯政府有關係的個人與川普競選團隊有關的個人之間有許多聯繫,但是所獲得的證據不足以支持對這些人提出刑事指控。」

「此外,證據也不足以指控任何競選官員為俄羅斯政府或其他主要俄羅斯官員的未註冊代理人。」特別檢察官在報告說。

穆勒還在報告中補充說,有關引發爭端的2016年6月9日,在紐約川普大廈,川普競選活動成員和俄羅斯律師娜塔莉婭‧維塞爾尼茨卡亞(Natalia Veselnitskaya)的會面,以及維基解密發布被黑客入侵的材料等證據,都「不足以指控涉及競選資金違規的犯罪活動」。

報告表示,「所有證據不足以指控任何川普競選活動成員,與俄羅斯政府代表密謀干涉2016年總統大選。」

穆勒調查川普10件潛在妨礙司法事 巴爾認定證據不足

針對川普總統是否涉及妨礙司法,穆勒在報告中說,他的團隊總共調查十件事,包括川普總統於2017年6月請白宮律師轉達當時的代理總檢察長(司法部代理部長),穆勒具有利益衝突並且「必須予以撤職」(該律師拒絕轉達);川普對司法部任命穆勒為通俄門調查特別檢察官,一開始感到憤怒,認為這將意味著「他的總統任期或將結束」;總統要司法部部長傑夫・塞申斯(Jeff Sessions)辭職;後來試圖要塞申斯拿回對通俄門調查的控制權;開除聯邦調查局局長科米等。

巴爾部長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穆勒在報告中將這部分調查的最後認定交給司法部,因此司法部根據該調查所得到的證據做出川普沒有妨礙司法的認定。

巴爾在3月底給國會議員的信中,詳細說明了他認為川普總統沒有妨礙司法的理由。他在信中寫道:「一般而言,為了獲得及維持阻撓司法的定罪,政府必須在合理懷疑之外證明個人具有腐敗的意圖,並對一項待決或預期的訴訟程序,進行有相當關聯的阻撓行為。

「在我們看來,調查報告說,總統的諸多行動是在公共場合進行的,並不是以腐敗的意圖行事,對相關的待決或預期的訴訟,並未構成阻礙行為。」

川普律師團隊:穆勒報告支持川普主張

川普總統的法律團隊發表聲明說:「通俄門調查的結果是總統的全勝,穆勒報告強調了我們從一開始就提出的論點:沒有勾結,也沒有阻礙司法。」

「經過17個月的調查,訪問了大約500名證人,發布了2,800份傳票,執行了近500份搜查令,包括在清晨的突擊檢查,審查了140多萬頁文件,以及川普總統前所未有的合作,最後的結果是,顯然沒有犯罪行為。」

「沒有任何隱瞞、沒有任何不能開誠布公的事、沒有刪除、沒有破壞、沒有任何漂白。」川普法律團隊說。

眾議院司法委員會要穆勒儘速到國會作證

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傑里‧納德勒(Jerry Nadler)已致函穆勒,要求他在最晚5月23日以前到國會作證。巴爾說,他不會阻礙穆勒到國會作證。

司法部週四公布的公開版近450頁,依法刪去不能公開的內容,並且在每一個被塗黑的內容都標上理由,包括:相關大陪審團的信息;可能會揭露情報來源和方法的信息;干擾目前仍在進行訴訟程序的內容;涉及非核心人物的隱私等。

川普總統2017年1月上任,當年5月司法部副部長羅德‧羅森斯坦(Rod Rosenstein)任命穆勒為特別檢察長,專司通俄門調查。調查重點為俄羅斯對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的干預,以及川普總統是否妨礙司法公正。

在22個月的調查中,穆勒辦公室動用了2,500萬美元,聘請了19名律師及40名聯邦調查局官員,總共採訪了大約500名證人,並向法院申請了兩千八百多張傳票,執行了近500份搜查令,獲得了二百三十多份通訊記錄,向外國政府索取了13份證據。#

Mueller Report by on Scribd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穆勒報告五大看點 川普大勝 民主黨尷尬
【重磅】一文看懂 通俄門調查真相和發展
穆勒報告400頁 美司法部長:四月中旬公布
穆勒報告新聞會 巴爾再次確認川普清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