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

作者:涂豐恩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三民書局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527
【字號】    
   標籤: tags: , , ,

病人的意見

當現代的病人踏入醫院或診所內,彷彿就進入了醫生的領域中。病人很容易就察覺到自己是一個外來者,是客人。儘管主人再親切、再友善,客人終究只是短暫的停留,對周遭的事務沒有絕對的主導權。

想像一下,如果情境顛倒過來,醫生成了客人,而病家成了主人,會發生什麼事情?

從醫案和其他歷史記錄中,我們看到的是,病家時常找來二、三名醫師到家裡共診,富有人家更可以找來十餘名醫者。看到這個情況的孫一奎(註),就用「醫者星羅」來形容眼前的情境。

除了醫生眾多之外,由於醫療在病人家中進行,所以病人的家屬往往也在場。不只在場,他們甚至也會提出自己的意見。

對經濟資本雄厚的家庭而言,醫療資源顯然不虞匱乏。而就算是貧窮人家,也不免多方求醫,吳楚(註)筆下,有名僕人就接連看過兩位醫者,又更換一位「名醫」,最後才找上吳楚。

對醫案的作者來講,病人經歷的醫者數目越多,越能表示該病之難治。而這些作者,無論是吳楚、孫一奎,往往就在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之際,翩然降臨,而且一出手便成功。

因此,從書寫策略的角度看,越多醫生在場,越能凸顯醫案作者的過人之處。這可以解釋為何他們總在醫案中,大費周章地描述換醫過程。

雖然如此,醫生對換醫之舉還是多所抱怨,而在他們筆下,病人往往也因此受害。吳楚記錄了一個病案,病人原給吳楚診治,並服下吳楚所開的藥方,其中含有人參等藥。後來恰逢鄰居找來專門「女科」,病人的母親非常高興地找來那位女科醫生。

結果女科醫生一看吳楚開的藥方後,就說:「此病或還可救,吃了人參再救不得了。」病人的媽媽聽到以後,當場痛哭流涕,追悔不已,只好又回頭求助吳楚。

病人的父親知道此事,不客氣地斥責:「都要怪你不信吳相公的話,亂吃藥,現在再看病又能怎麼樣呢?」倒是在一旁的吳楚,雖然心裡覺得這家人實在「信用不專」,還是好心為病人一診。

由於病人往往找來眾多醫生,會診過程中,醫生就有許多機會評斷對方治法。有時病家在請醫之時,會拿著其他醫者的藥方,提供給被邀請的醫者參考。

多方會醫的局面,因此造成醫者的對立與競爭。尤其當醫者的診斷與治法時而南轅北轍,醫療場面遂變成眾醫者的唇槍舌戰。有次吳楚就抱怨,每投一次藥,就要跟其他醫生辯論一番,「幾欲嘔出心肝」。

到頭來,就算他能夠勝出,而讓病人服下湯藥,病人在這種意見紛雜的情境下,心中還是不免充滿懷疑。

醫者為了捍衛自己在醫療過程的地位,有時爭得面紅耳赤,各種不客氣的話語也紛紛出籠。有位「名醫」看到吳楚的方子,竟當場就把藥方丟在地上,還氣憤地說:「這種病怎麼能夠服人參和黃蓍?怎麼能夠服得白朮和當歸?服下去就要發狂了!」堪稱戲劇性十足的發言。

孫一奎在江南行醫時也曾碰到類似的場面。當時他正評論一位王姓醫者的謬誤,該名醫者的學生聽了以後,不無警告意味地對孫一奎說:「還好我的老師不在這裡,否則他聽到有人評論他的藥方,一定會往那人臉上吐口水。」

身經百戰的孫一奎聽了,也只有笑而回答,如果身為正確的一方,那吐人口水還有道理;不過如果自己是錯誤的,那「是自唾且不暇,何暇唾人?」(本文限網站刊登)

──節錄自《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三民書局提供

編註:

吳楚:清代醫家。字天士,號畹庵,安徽歙縣人。吳楚繼承家學,為人治病,並詳錄病案,遂撰成《吳氏醫驗錄》,另又著有《寶命真詮》、《前賢醫案》。

孫一奎:明末醫家。字文垣,號東宿,安徽休寧人。孫一奎醫術高超,代表著作有《赤水玄珠》、《醫旨緒餘》、《孫文垣醫案》等。

《救命:明清中國的醫生與病人》/三民書局提供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父親在那短短的兩年中,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是種下了怎樣深切的師情,以至於到了半世紀後的今天,許多世事都流水般的過去了,無痕跡了,一個鄉下老師的兩年的感情卻是這樣恆久,沒有被年月沖掉。
  • 在元燕南芝菴兩百多年後的明世宗嘉靖年間,江南出了一位戲曲大師魏良輔。而歷來對於魏良輔和他創發的「水磨調」,除了「崑山腔」是否他創立之外,尚有三個疑點:其一,魏良輔的籍貫到底是豫章、太倉,還是崑山?其二,魏良輔到底是官至山東左布政使的顯官,還是兼能醫的曲家?其三,魏良輔創發「水磨調」是憑一人之力還是兼取眾長?
  • 暗律是潛在字裡行間的一種默契,藉以溝通作者和讀者的感受。不管散文、韻文,不管是詩是詞,暗律可以說無所不用。它是因人而異的藝術創造的奧祕,每個作家按照自己的造詣與穎悟來探索這一層奧祕。有的人成就高、有的人成就低。
  • 這位曲家魏良輔是如何的從唱腔改革崑山腔呢?簡單說來,他是透過與同道的切磋,廣汲博取,融合南北曲唱腔的優點而創發出來的;而這其間更有樂器的改良。
  • 老家在偏僻的山腳邊,不是五光十彩的都市,而是天造地設一色綠的山野。小女兒剛回來,第一個最攫引她的便是東邊的山,尤其是那高出一切的南北太母,只要是空曠無遮蔽的地方,一定東顧看山。
  • 中國的語文乃是以形為主,而不是以音為主的單體獨文。在文法上也沒有主動被動、單數複數及人稱與時間的嚴格限制。因此在組合成為語句時,乃可以有顛倒錯綜的種種伸縮變化的彈性。再加之以中國過去又沒有精密周詳的標點符號,因此在為文時,便自然形成了一種偏重形式方面的組合之美,而忽略邏輯性之思辨的趨勢。
  • 我以為李杜二家之足以並稱千古者,其真正的意義與價值之所在,原來乃正在其充沛之生命與耀目之光彩的一線相同之處,因此李杜二公,遂不僅成為了千古並稱的兩大詩人,而且更成為了同時並世的一雙知己。
  • 清朝的詞在中國文學歷史上,是詞這種文學體式的復興時代。為什麼說是詞的復興時代呢?因為從宋朝以後經過了元和明兩朝,而元朝興盛的是曲(如散曲),是雜劇(如王實甫的《西廂記》);明朝興盛的是傳奇,像湯顯祖的《牡丹亭》之類。元明兩代流行的是散曲、雜劇和傳奇。
  • 陶淵明這個作者,他的作品裡邊有非常深微、幽隱的含意,曾使得千百年後的多少詩人都為他而感動。現在大家都認為陶淵明是田園詩人、隱逸詩人,可是你知道嗎?南宋的英雄豪傑、愛國詞人辛棄疾在他的很多詞裡都寫到陶淵明。
  • 九九歸真──上善若水
    人生自古誰無死?踏破生死關何在?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死穴,甚至有好幾個死穴,死中還活,活中還死,自相殘鬥過一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