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十五)八字(忠字之十八)

禮樂與國家的命運

作者:陳彥玲

倉頡像。(素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99
【字號】    
   標籤: tags: , ,

一本蒐集了跨越了大約六百年歷史的詩歌記載,也是孔子教學的五經之一的《詩經》也出現在《忠經》的最後一章,用以強調治國中禮樂的重要。《忠經》之《盡忠章第十八》上說:「故明王之理也,務在任賢,賢臣盡忠,則君德廣矣。政教以之而美。(注:君上立教,臣下所敷。)禮樂以之而興。(注:君上制作,臣下所行。)刑罰以之而清。(注:君上恤刑,臣下所化。)仁惠以之而布。(注:君德既備,人懷始康。)四海之內,有太平音。(注:樂至而歌,自然之理也。)嘉祥既成,告于上下。(注:君臣之始於政能,著於群瑞。故其成功可以告于神明也。)是故播於《雅》《頌》,傳於無窮。」強調了國家命運與禮樂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

《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君主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戒的音樂,《小雅》則為宴請賓客之音樂。而《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通常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也專指宗廟祭祀用的詩歌。然與敬神敬德相悖離的靡靡之音則令人頹廢不振,精神散漫,若整個國家瀰漫著這樣的氣氛,則百工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業,那麼離民不聊生將不遠矣!所以一個明智的君王肯定十分重視國家上下階層的樂音歌舞,平民有歌謠,上流社會也有他們的歌舞,都是展現出當朝的思潮與精神狀態。

南宋 馬和之《詩經豳風圖卷》(局部)。(公有領域)

《韓非子》論君王的十過裡,就提到了可以亡國的靡靡之音。故事裡記載著衛靈公拜訪晉平公的旅途中,夜宿濮水時聽到了從沒聽過的音樂,他趕緊召來樂師師涓命其譜寫下來。為此還多耽擱了一天,讓師涓能將該曲練習熟悉之後,好去跟晉平公獻藝。晉平公在施夷台上擺酒設宴款待衛靈公,師涓也獻上了新曲。但是,萬萬沒想到,曲子還沒彈完就被晉平公的樂師師曠給制止了。

師曠雖然目不能見,自稱盲臣,但他的聽覺也似乎比一般樂師還靈敏,其精通音律之能,可明辨正邪。他為何在兩國君主的宴席上制止訪國樂師師涓的彈奏呢?因為他聽出來了,那首所謂的新曲其實正是紂王時代音樂家師延的作品,還斷言此曲必然是於濮水旁聽到的,這是怎麼回事呢?那麼我們得來說一說師延的事蹟了。

《拾遺記·殷湯》是這樣描述師延的,說他「精通陰陽,曉明象緯,自上古伏義以來,世遵樂職。到了殷商之時,總修三皇五帝之樂。他彈奏的弦琴樂音可以讓地神出來聆聽,吹奏玉律的時候,眾天神紛紛降臨。在軒轅黃帝的時代,已經年歲數百,他能辨聽眾國的樂聲,就能知曉該國的興亡。夏朝末期的暴政讓他帶著樂器投奔殷商。但商朝紂王後來卻沉溺於淫聲魅色,而且把彈奏清音雅樂的師延拘留獄中,想處他以極刑。師延在獄中彈奏起了清商、流徵、滌角之音。但紂王不但不醒悟,反而說出了嫌棄的話:「此乃淳古遠樂,非余可聽說也。」所以不願釋放他,迫使師延改奏迷魂淫魄之曲,才得以逃走,免得遭炮烙之刑。

到了周武王起兵滅紂時,師延才消失於濮水,有人說他投水自盡,也有說他隱居山水之中了。因此,師曠才點出師涓所彈奏的師延亡紂之靡靡琴音應是在濮水邊聽到的,師曠理所當然地制止了師涓的撫琴。《史記·樂書》上說:「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於倫理者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

然而,師延已不再,師曠亦難尋,能通天地的德音雅樂何處尋覓?被音樂界譽為繼文藝復興之後開創音樂史上新輝煌的神韻交響樂團,不但成功地改變了世界音樂的版圖,也將天人合一的元素藉由東西方樂器的絕妙搭配表現無遺。不只音樂界推崇備至,眾多聽者反饋,他們被神韻交響樂的德音雅樂開啟了心靈深處的善念,濁世中的惡貪俗念被消弭,紅塵中的仇怨恨行被化解。這不只是個人最美好的聆聽饗宴,也是淨化世界的使者。想回到自己生命的純淨,想為這個世間貢獻一些祥和的力量,到場聆聽神韻交響樂的演出會是物超所值的選擇。@#

點閱【神傳漢字看人生運道】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 與其它文明相比,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對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鮮明的體現——曾子說:「敬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會歸於淳厚了。」在親情中,人心有了依歸,人生有了溫暖,社會道德由此奠基,社會秩序由此擴展(古代中國是家國同構),所以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 天燈, 放天燈, 天燈節, 台灣, 平溪
    黃曆正月十五夜稱「元宵」,又稱「上元」「元夕」「燈節」。這一天裡,人們鬧元宵,吃元宵、猜燈謎、結伴賞花燈,古代詞人也把賞燈會情景寫進詩詞。寫元宵燈會的詞,不計其數,而南宋辛棄疾的一闋《青玉案‧元夕》,則千古長在人心。詞中有元宵的勝景,詞中對燈節寄情,更有人生的深意。
  • 在古代留下許多龍的故事;對現代人來說,有人認為「龍」只是一個概念,也有人認為龍的故事只是一種神話傳說。有意思的是,為何自古以來每個民族都離不開神話故事呢?歲逢甲辰龍年,我們也來回味一些龍的故事。
  • 「不重則不威」。君子一定是自重的,否則就沒有尊嚴、威嚴。這裡的「重」,始自內心, 「正心誠意」,修為到了一定程度,「威」就表現出來了,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相反,如果一個人不自重,言行輕佻,勢必招來侮辱,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