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下的眼淚 每顆都是獨特的心情故事

米克說,「我如此投入眼淚的微觀世界,是因為眼淚和那些獨特的故事之間有非常深刻的聯繫。」(Courtesy of Maurice Mikkers)

米克投入眼淚的微觀世界,是因為眼淚和獨特的故事之間有深刻聯繫。圖爲六個不同的人的眼淚。(Courtesy of Maurice Mikkers)

  人氣: 1148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9年07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米藍達綜合報導)如同雪花結晶片片不同,人的眼淚,竟然也會因主題、因情緒的不同,在微觀下呈現出全然不同的景觀。

科學家認為每滴眼淚的黏度和成分都有差異,但所有眼淚都有油脂、抗體、酶等生物化學物質懸浮在鹽水中。這些物質跟我們的主體是怎樣的聯繫呢?這是荷蘭攝影家莫里斯·米克(Maurice Mikkers)努力想追尋的答案。

收集眼淚並呈現出微觀下獨一無二的美,是米克致力的方向。2007年以前他是醫藥實驗室的分析師,後來去海牙王家藝術學院學習互動媒體設計。結合藝術與科學,他用微觀顯像(Micrographs)將顯微鏡下的圖像呈現為一系列美麗的故事。

因痛受啟發 展開與微觀的對話

2014年米克不小心踢到桌腳,腳趾頭痛得他直掉淚,不知道哪來的靈感,他用滴管吸取了他那因極度痛苦而不斷滾下臉頰的斗大淚珠,放在了顯微鏡下,觀察它的結晶在微觀下的顯像。

米克收集的第一顆淚水——自己的痛苦之淚。(Courtesy of Maurice Mikkers)
米克收集的第一顆淚水——自己的痛苦之淚。(Courtesy of Maurice Mikkers)

從此以後,米克不只觀察自己的淚,更收集了無數人的淚水,因父親病危難過哭泣的好友,在職場飽受主管羞辱的妹妹,以及其他願意貢獻出眼淚的人。

這不是科學研究,也不像他以前做的醫學實驗,而是充滿想像力與靈感的探索之旅。「我以前忙於將處方藥、食物等化為結晶做研究,我從來不知道眼淚可以如此美麗。」

在 Instagram 查看这篇帖子

Maurice Mikkers (@mauricemikkers) 分享的帖子 ·

「這麼做,其實是希望展開對話。」米克探索著不同類別眼淚在顯微鏡下的差異,他發現,重點在於眼淚後面的故事。「因為通常人們不習慣在公眾面前掉淚,不希望被別人看見,但以『眾淚微像』(Imaginarium of Tears)的形式,我們可以向外部世界敞開心扉。」

高倍顯微鏡下 獨一無二的眼淚表情

現在科學認為眼淚總共有3種:當直視風扇60秒不眨眼,眼淚就會自動排出,這是基本型眼淚;因切洋蔥、受煙霧刺激流下的眼淚,是條件反射型眼淚;還是一類是因激動、傷心、開心等情緒而流的淚水。

高倍顯微鏡下看到的是高度結晶的眼淚,不同類型和場景下的眼淚,在結晶過程中形態也不同,這一發現讓米克驚喜。
「每一滴眼淚裡面都有水、脂質、葡萄糖、尿素、鈉、鉀、油、鹽、礦物質。」他說,「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而不同的,做著不同的事情,也造成每一滴淚的獨一無二。」

2015年3月開始,他陸續邀請更多朋友「流淚」,最難的部分是讓人當場流淚,花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眼淚結晶過程則需要5~30分鐘。同年,他在臉書發布了微觀顯像系列攝影,取名「眾淚微像力」。

相關影片»顯微鏡下眼淚的結晶過程
該系列在社群媒體上發酵, 知名的TED公開演講會邀請他去分享他的理念。「正如創意值得分享,我相信淚水值得流傳。」他說。

2017年,米克成功開發眼淚採集包,希望藉此讓更多人寄來眼淚,匯成資料庫,就相似性、差異性等作歸納分析;他也著手探尋眼淚的「碎形維度(fractals)」,希望找出解讀它的方法。

在 Instagram 查看这篇帖子

Maurice Mikkers (@mauricemikkers) 分享的帖子 ·

眼淚與水珠真的沒有生命嗎?

「我如此投入眼淚的微觀世界,是因為眼淚和那些獨特的故事之間有非常深刻的聯繫。」接受大紀元採訪時,米克說,「每個人的一生都難免經歷生命的低潮和苦楚。透過分享,我們可以打開微觀的世界,更加深入地瞭解彼此。」

他也表示,「眼淚微觀世界裡那獨一無二的景觀,每次都讓我驚艷,是全新體驗。我還想更深探索、了解更多,想知道未來會引領我走到哪裡去。」

 

在 Instagram 查看这篇帖子

Maurice Mikkers (@mauricemikkers) 分享的帖子 ·

對微觀下眼淚著迷的,不只是米克一人。住在美國洛杉磯的女攝影師羅絲琳·費雪(Rose-Lynn Fisher)2008年痛失至親,陷入人生低潮,經常落淚。她突發奇想:把眼淚放在顯微鏡下拍攝是什麼樣子?每一次的眼淚是否各有不同?

她拍出眼淚水分蒸發後的微觀結晶排列,有如數百萬年裡作用於地球的侵蝕效應。這讓她激動萬分,陸續收集了100份眼淚樣本進行顯微成像,出版了攝影集《眼淚地圖》(The Topography of Tears)。

 

米克和費雪的探索,也讓人想到已故的江本勝博士。他收集各種情境下的水樣放在零下5度的冰箱,然後在水即將融化時,利用高倍顯微鏡拍攝。收入122幅照片的《水知道答案》,顯示出人的意念、音樂等因素對水結晶樣貌的影響,讓人們重新思考:無機物是否真的沒有生命?

在2500多年前的東方,釋迦牟尼佛陀說,「一粒沙裡有三千大千世界。」200多年前的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也曾寫下禪意的詩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國,一掌一宇宙,一秒一永恆。」

看來,不只一粒沙有三千大千世界,每一顆眼淚、水珠裡也有無窮奧妙。您是否也會好奇,自己的眼淚在顯微鏡下會呈現如何奇妙的景象?那究竟會是怎樣一個世界?@*

Madita的尷尬之淚。(Courtesy of Maurice Mikkers)
Madita尷尬的眼淚,因爲她的上司限制她發揮潛能。(Courtesy of Maurice Mikkers)
(Courtesy of Maurice Mikkers)Maurice Mikkers)
Carlijn悲傷的眼淚,因爲一部電影勾起了她的回憶。(Courtesy of Maurice Mikkers)
Anna悲傷的眼淚,因為她正經歷人生的困苦。(Courtesy of Maurice Mikkers)
Anna悲傷的眼淚,因為她正經歷人生的困苦。(Courtesy of Maurice Mikkers)

▼ 無名氏的情緒化眼淚

在 Instagram 查看这篇帖子

Maurice Mikkers (@mauricemikkers) 分享的帖子 ·

▼ 米克每天早上醒來時臉上掛著的眼淚

在 Instagram 查看这篇帖子

Maurice Mikkers (@mauricemikkers) 分享的帖子 ·

更多信息:medium.com

責任編輯:蘇明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 經書上有句話:「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意思是人的情感和念頭能夠影響周圍的環境,外部環境也會隨著人的念頭變動,人講出的話會讓週邊發生意想不到的改變。 以前,人們總會認為這是迷信。直到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做了幾百萬次水結晶實驗,發表了《水知道答案》一書,實驗結果震動了全世界。
  • 你相信嗎?我們的大腦或許並不是唯一能保存記憶的器官。近年來學者們提出假說,我們的思想、記憶、愛好乃至體驗儲存在身體的每個細胞中,特別是心臟。他們的主要依據,正是眾多心臟移植患者分享的親身經歷。
  • 古印度時,釋迦佛能從一粒沙礫中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道家認為,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在中國正史,民間傳說中,有人能從方寸之間,進入一個廣闊的天地。故事讀來妙趣橫生,匪夷所思。
  • 隨著科學的發展,科學和信仰已經走得越來越近。1957年,普林斯頓大學的博士生艾弗雷特(Hugh Everett)在博士論文中提出並行空間的概念。示意圖。(公有領域)
    多重宇宙是好萊塢製片人的創意,這我完全理解;可是物理學家是最相信實證、思維最為嚴謹的一批人,多重宇宙出自於他們的筆下,讓我不由得詢問,到底是什麼,讓他們走上了這條「最不情願的路」。
  • 二零零三年就在薩斯在中國橫行的時候,俄羅斯《生命與安全》雜誌在二零零三年第三期上刊登了一篇《SARS——遠遠不僅是病毒》的文章。作者名叫固班諾夫·B.B.,是俄羅斯社會生態學國際研究院的學者。
  • 不料,徐栩棄官離開的當天,蝗蟲即刻返飛到小黃縣。刺史豁然意識到,自己幹了一件錯事,滿懷慚愧向徐栩道歉,請他返回縣衙復職。
  • 紀昀的先母張太夫人曾經僱傭過一位同姓的老婦人幫著在家中掌管炊事,這個同姓的張氏老婦是北京房山人,家住在西山深處。
  • 我結婚後,沒等到准生證就懷孕了,當時也不敢聲張。因為本村有一年輕夫妻,在沒有准生證的情況下懷孕後,被管「計劃生育」的幹部知道了,硬是按「政策」辦事,把已懷孕幾個月的小媳婦拖走做了引產。村裡還有一家媳婦懷了二胎,不得不成天東躲西藏,後來在玉米地裡被人發現了,也被強行拖走做了引產,當時那嬰兒都快足月了。
  • 我出生在一個藝術家庭裡,從小就喜愛畫畫兒,父親常帶我去寺廟臨摹佛菩薩的壁畫。上世紀70年代很少有旅遊的人,我經常一個人在寺院裡跑著玩。有一次跑進一個大殿,看到把門的那些泥塑金剛都瞪著眼睛看我,就跟活了一樣,嚇得我拔腿就往外跑。
  • 小孩玩捉迷藏是再平常不過的遊戲,但你能想像一隻50呎的巨大鯨魚會跟嬰兒玩捉迷藏嗎?日前,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的觀鯨船上捕捉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鏡頭,我們來看看牠和她之間的可愛互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