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八戒 中國第一位漢族僧人朱士行

文/秦順天

明 丁雲鵬《白馬馱經圖》。(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7841
【字號】    
   標籤: tags: , ,

根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確有一位「八戒」,他是一位得道高僧,他西行取經,比玄奘還早三百多年。

朱士行是三國曹魏時期的高僧,公元203年,他出生在河南潁川一朱姓貧寒之家,十幾歲即出家,後來在洛陽白馬寺學佛。三國時期,佛教有了更廣泛的傳播,但當時出家人只是「剃髮」、「染衣」,以示與俗人有別,沒有受戒之說。

公元250年,天竺僧人曇河迦羅從印度來到洛陽,帶來佛教的戒律,在白馬寺設立戒壇,白馬寺舉行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次傳戒法會,當時很可能是一些僧人集體受戒,但唯有朱士行登壇受戒之事被記載下來,因此,中國第一位正式受比丘戒的漢族僧人,就被認為是朱士行。

洛陽白馬寺全景。(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朱士行法號八戒,「戒」的甲骨文是(戈、兵器之意),造字本義指雙手持戈、警惕備戰的意思。八戒全稱「八齋戒」,是佛教為出家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非常嚴苛,包括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不打扮及觀聽歌舞、不眠坐華麗之床。受戒後,朱士行都能一一恪守。

朱士行為人「志業清粹,氣韻明烈,堅正方直,勸沮不能移焉」。 出家後,他「專務經典」,在洛陽研究佛典,講習《小品般若》。當時距釋迦牟尼涅槃已七八百年,加之語言不通,漢地佛教典籍多口傳翻譯而錄,翻譯簡略,義理不全,錯漏、矛盾之處很多,前後文理無法貫通。聽說西域有完備的《大品般若經》,朱士行便立志西行,誓求梵文原經。

當時與西域的交通略有恢復,從敦煌到西域的道路由原來的兩條增加到三條,這為朱士行西行求法創造了條件。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從雍州(陝西、甘肅)出發,通過河西走廊到敦煌,又經西域南道,橫渡流沙。

沒有隨從、沒有嚮導, 57歲的朱士行只憑一片虔心,在人跡罕至的旅途上,披星戴月,歷經饑渴病苦、艱難險阻。徒步一萬一千多里,他終於穿越了荒漠戈壁,在甘露六年(261年)到達于闐國。

于闐是天山南路南道的東西交通要道,印度佛教經由此傳到中國內地。朱士行在那裡如願求得《大品般若經》。那時沒有印刷術,朱士行自己抄寫了九十章,計60萬字的梵本原經。

敦煌莫高窟第98窟五代壁畫中的于闐國王供養像。(公有領域)

朱士行想派遣弟子弗如檀等人將該經送回漢地。但因于闐國盛行小乘佛教,小乘信徒認為《大品般若經》是大乘,為歪門經書,他們對國王說:「中原僧人以大乘佛經為正典,大王如果准許他們出國,大法正宗即會斷滅,這將會是大王之罪過啊。」國王因此禁止攜帶《大品般若經》出國。

朱士行十分悲痛,請求以焚燒經典為證,國王准許了。於是宮殿前就堆起木柴,以火燒之。朱士行走至火堆之前,發誓道:「若佛法應當流傳漢地,經書不應被燒毀,如若經書不被護佑,但聽天命安排。」立誓後,他就把經典投進火堆,熊熊大火竟很快熄滅,經典未損絲毫。眾人驚異,讚歎佛法的神通廣大。

國王終於同意把經書帶出于闐。於是,晉太康三年(282年),朱士行的弟子弗如檀等十人,離開西域,將該經送回洛陽。

此時,留在異鄉的朱士行已年老體弱,難回故里了。從朱士行西行取經到送經回國,前後長達二十多年。283年,八十歲的朱士行示寂于闐國。

按照佛教的慣例,弟子們給朱士行實行「荼毗」儀式。火化之後,柴火燒盡,火也熄滅,朱士行的遺體卻完整無損,有弟子祈求道:「如果師父真得道,請您慈悲示現,如果您已圓滿成就,請您在火中涅盤!」話音一落,但見朱士行的遺體應聲碎裂,變成細微的骨灰和舍利。眾人無不歎服,遂收斂遺骨,蓋佛塔供養。後來,朱士行的弟子法益,從于闐回漢地,就把親眼目睹其師焚化的神蹟流傳開來。

公元291年,朱士行送回的《大品般若經》,被陳留(今河南開封一帶)倉垣水南寺的無羅叉、竺叔蘭等人合譯為漢文,取名《放光般若經》。

朱士行所傳經典雖只一種,譯出的也不完全,翻譯後仍風行京華,影響很大。中山國派人去倉垣水南寺謄寫,取回經本時,中山王和僧眾具備幢幡,出城四十里去迎接,可謂盛況空前。有心講習者,都奉為圭臬。當時的義學高僧都為之作注或講解,形成兩晉研究般若學的高潮。

朱士行捨身求法,走到了西域,漢地才知道印度佛教有大乘與小乘之分,漢僧西行求法,朱士行堪稱創始之人,他以後,前往西域、天竺取經的高僧代不乏人,經法顯,到三百多年後的玄奘,形成漢僧取經的高峰。

晉道安曾稱讚朱士行:「善出無生,論空持巧,傳譯如是,難為繼矣。」如今,杭州西湖飛來峰東南角的龍泓洞中,有一組 「白馬馱經」的宋代浮雕, 其中有三人拉著兩匹馱經的馬,旁刻「朱八戒」字,「八戒」字是後人改刻的,原刻即為「朱士行」三字。@*#

《天下名山圖》之「飛來峰龍泓洞」,丹麥國家圖書館藏。(公有領域)

參考資料:
梁僧祐《出三藏記集.朱士行傳》
《後漢書‧西域傳》
《高僧傳》卷四
孫綽《正像論》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遊記》裡唐僧的真實原型玄奘,一生堪稱傳奇。此文以玄奘的口述及眾弟子的回憶為基礎,結合史書中的記載,力圖還原歷史上真實的玄奘。
  • 玄奘到了涼州,就被禁止通行了,他沒有通行證。涼州都督追問玄奘,玄奘回答:「我從長安來,要去西方求取佛法。」因已奉禁令要嚴密防守邊境,於是都督逼迫玄奘返回長安。
  • 兩天後,玄奘到達伊吾。伊吾寺裡一位老僧,衣服帶子都來不及繫,光著腳就跑出來迎接玄奘了,抱住玄奘,他哀號哽咽不止,「想不到今日再見故鄉人!」
  • 在長安朱雀大街南端,陳列出玄奘從印度用二十匹馬馱回來的佛經,520夾共657部、如來肉身舍利150粒,以及金、銀等佛像七尊。僧尼隨行護送,各色儀仗莊嚴隆重,香煙繚繞,散花供養,梵樂偈贊不絕。競相瞻仰的百姓、士人和官吏集聚如雲,十分擁擠。為避免踩踏事件,官府通知大家就地燒香散花,不可移動。
  • 翻譯《大般若經》期間,玄奘曾對弟子說:人的形體虛幻,不能長久。我65歲時,一定會死在玉華寺裡。……佛經數量巨大,我常常擔心翻不完,大家要多努力,不要怕辛勞。」
  • 法顯,俗姓龔,約公元337年生於今天的山西臨汾,當時叫平陽,平陽郡屬羯族人創建的後趙統治,羯族人都崇尚佛教。
  • 鐵甲騎兵,是騎士與戰馬都穿著堅固鐵甲的兵種。他們同時具備極高的防禦與攻擊能力,主要用以前線衝鋒擊破步兵之方陣,在東西方戰史上都有過輝煌戰果的紀錄。在北宋時期的遼國也有著這樣一支精銳部隊,一度讓宋軍陷入苦戰,但這支部隊最後是如何被打敗的呢?這便是在河北當地流傳千年的楊門女將大破鐵甲騎兵的傳說......
  • 傳說大禹治水留下的海眼,在江陵縣城的南門外就有一個。「海眼」有龍、各種神獸或神靈鎮守,不能輕易移動、打開,否則海水就會倒灌陸地,形成洪水災害,江陵城就發生過這樣的事。
  •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和《左傳》中有同樣的記載,說秋天時,龍在絳地的郊外出現。史載中第一位「豢龍氏」是董父,是黃帝的後裔。在《九州要紀》中有提到:「董父喜歡龍,舜遣派他在陶丘豢龍,於是他成了豢龍氏祖先。」那麼豢龍氏職掌什麼工作呢?董父豢龍成功後,據傳他與龍一起升天!
  • 唐總督只信鬼話勘案,不重證據,差點造成一樁冤案;而江蘇司郎中紀容舒與刑部主事余文儀,雖遇奇事,仍盡忠職守,詳實勘查案件,最後讓一樁沉冤得以昭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