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禍患系列之五:誘發地震、地質災害

人氣 11520

【大紀元2019年08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王劍宇綜合報導)在巨大爭議中強行上馬的三峽工程,竣工多年,迄今無驗收。三峽工程自1994年正式開工以來,其所產生、誘發的(可能)災難或災難性效應、影響,已經成為中國以至世界科技界的一個嚴峻課題。本篇關注三峽工程的三大毀滅性效應之一,即誘發地震、地質災害。

三峽工程開工之前,有關研究就已明確指出,「三蛺水庫建成後,庫區本已十分惡劣的環境地質狀況可能進一步惡化;岩崩、滑坡、泥石流和誘發地震等可能對庫區人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繼續造成危害。」(見夏宜琤的「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問題」一文)

三峽工程開工以來的事實表明,地質惡化的情形比之前預計更加嚴峻,中共對此也不得不承認。例如,官方資料顯示,在三峽庫區5.67萬平方公里範圍內,四千餘處地質災害點分布於庫區所轄的湖北、重慶兩省市共20個縣(市、區)。而2011年5月18日,中共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三峽後續工作規劃》,有媒體稱規劃中涉及資金將達到1238.9億元,將地質災害防治、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點內容。但只要三峽大壩不拆掉,這些錢就都是打水漂,因為無法根本上阻止三峽工程禍患的爆發。

篡改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論證:從弊大於利利大於弊

鑒於反對建設三峽工程的呼聲強烈,1986年中共決定對三峽工程進行可行性論證,分14個課題組,其中之一是「生態和環境組」。歷時2年,生態環境組初步完成了研究報告,其結論是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弊大於利」。該組組長馬世俊院士在外部壓力下,同意在「弊大於利」後面加上一句:許多弊病是可以通過人為措施加以限制的。

該組顧問侯學煜院士認為,三峽工程是個超大型的水庫大壩工程,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下還認識不足,有許多問題還根本沒有認識到,提出的防治措施是否能起作用也未經過實驗證實,是否有效值得懷疑。侯學煜拒絕在該組報告上簽字。他強調:「從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影響來看,三峽工程不是早上或晚上的問題,壩高多少的問題,而是根本要不要上馬的問題。」

1990年8月,中共國務院重新組成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在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審查之前,馬世俊死於一場未調查清楚的車禍,侯學煜死於神祕的301醫院。

而到了審查時,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總報告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結論與「生態和環境組」報告正好相反,是「利大於弊」。為解決這個矛盾,中共國務院以「生態和環境組」報告中的一個程序錯誤(大綱未經審查批准)為由否定了弊大於利的結論。於是就有了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生態環境二組。4個月後,生態環境二組遞交了另一個報告,結論是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利大於弊」。

1992年2月1日,中共水利部將「利大於弊」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送交國務院環境保護局審批。2月17日,獲批。是年4月3日,中共控制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其有史以來的最低票數通過了建設三峽工程的決議。

中共可以篡改報告,但卻無法阻止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毀滅性影響日益顯露出來。

中共掩蓋的兩個事實

庫區的環境地質問題是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影響論證的重要內容。中共宣稱,「專家們分析古代和當代的資料,並經過大量實地勘察和研究,斷定三峽地區為弱震帶,地震烈度不會超過6度,普通不防震的建築物都承受得了。」

我們先不論「斷定地震烈度不會超過6度」是否正確,這裡中共故意掩蓋了兩個事實:一是三峽大壩選址(三斗坪)被斷裂帶包圍;另一個是長江三峽地區跨越川東平行嶺谷和鄂西山地兩大地貌單元,是歷來滑坡泥石流和岸崩的多發地區,尤其20世紀70年代以來,三峽江段的滑坡岩崩又處於新的活躍時期。

三峽庫區河谷大小岩崩、滑坡共計214處,累計體積達13.52×108m3,其中大型和特大型的計36處,總體積為7.5×108 m3。兩千年來,兩岸滑坡不斷,岸崩四起,嚴重的有四十多處、累計一百多起,堵江斷流不乏其例。

20世紀80年代,三峽庫區發生的重大地質災害案例有:1982年雞扒子等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古滑坡復活斷航;1985年6月12日新灘滑坡,3000×104 m3 泥石下滑,200×104 m3進入長江,湧浪高及54m,摧毀建築物和船隻,致9人喪生;1987年7月16日,秭歸縣白沙鄉土風岩—— 馬家壩古滑坡復活,公路、橋梁、廣播、郵電設施以及鄉鎮工廠和大片農田村舍等毀於一旦;1987年9月1日,巫溪縣發生岩崩,造成95人死亡,等等。

三峽工程已經大規模誘發地震、地質災害

三峽工程強行上馬以來,諸多事實表明,其已經大規模誘發地震、地質災害。這裡僅舉幾例。

其一,齊岳山東北斷裂,並很可能引發地震,成為三峽工程最大隱患。

在湖北省利川縣城往北行十數公里之柏楊鎮白廟一帶,可以清楚地看到遠處的龍關口斷裂,這裡是齊岳山東北斷裂的下陷開始發生地,在柏楊鎮所在的同為南北走向的寒池山,同樣出現了一條讓人見了驚心動魄的龍橋斷裂,海拔2000餘米的寒池山,自頂向下劈裂,出現一條寬不過幾十米,深卻達千餘米的超級大峽谷。這條峽谷的東端,就是一條和龍橋峽谷呈十字斷裂的沐撫大峽谷,這也是齊岳山東北斷裂的整體組成部分。沐撫大峽谷平均切深達2000米,108公里不間斷,是世界第四大峽谷,跟美國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有得一比,遠超長江三峽。

三峽及大三峽地區,本身是地質板塊活動劇烈的地方,有多條斷裂帶貫穿庫區。最危險的地段莫過於齊岳山東北和建始北延斷裂,這一線在成庫蓄水後,古地質劇烈活動恐被啟動,誘發強烈地震。這恐怕將遠超原來三峽上馬時論證的「6級或6.5級地震」。

2007年4月中共發布《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該報告主編之一、長江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前局長翁立達教授表示,報告指出,三峽水庫建成後,有可能誘發構造性和非構造性地震。翁立達指出,對三峽水庫而言,危害最大的是構造型地震,在第二庫段仙女山斷裂、九畹溪斷裂、建始斷裂北延和秭歸盆地西緣一些小斷層的交匯部位,有可能誘發水庫地震。事實上已經多次誘發地震了,只是震級還沒到過高烈度。

張燕等學者的「長江三峽水庫蓄水對斷層活動的影響」實證研究指出:2003年(三峽水庫)蓄水前,仙女山斷裂附近地震活動很弱,僅有零星地震分布。蓄水後,在庫水荷載和滲透的共同作用下,小震微震活動頻次明顯增強。尤其是2008年蓄水至175m後,幾次較大的構造型水庫地震均發生在該斷裂附近,如2008年11月22日秭歸Ms4.1地震,2013年03月27和30日秭歸Ms4.2和Ms4.5地震。這些均反映了庫水作用對地震的觸發作用,也間接論證了庫水對仙女山斷裂活動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其二,2003年6月三峽庫區首次蓄水(135米)後,誘發利川、開縣井噴與巴東地震。

2003年9月15日,大壩以西直線距離300多公里的長江南岸鄂西利川市建南鎮黃金村(與長江直線距離不過幾十公里),一口廢棄多年的古鹽井突然發生強烈天然氣井噴,日泄漏量約4萬立方米,噴發的氣體高達20米,震耳欲聾的氣流聲在幾百米外都能聽見。

2003年12月22日,距大壩以西直線距離300多公里長江北岸開縣天然氣發生井噴(與長江直線距離也不過數十公里),導致244人死亡的嚴重礦難。2006年3月26日,開縣再次發生井噴,火焰高達百米,數日方反壓制服。

2003年12月19日20時31分,三峽水庫誘發了蓄水成庫以來最大的地震——大壩以西直線距離80公里巴東小溪河西岸馬鬃山村,發生了烈度為2.5級左右的地震。

上述的這些事例,一直被當作偶發的事例,沒有將它聯繫到三峽蓄水和對自然生態的多重改變來看。長期關注三峽工程、被譽為中國「風雲記者」的趙世龍撰文(「告訴你一個真實的三峽」)指出,「據我多年調查的研判,這些偶發事件,都與三峽蓄水後地表水壓陡然增強有關。」

其三,隨州2天2次地震,巴東地震,宜昌4天2次地震。

2006年9月20日,三峽水庫開始二次蓄水,目標水位156米。隨即,同年10月27日18時52分04秒,湖北省隨州市三里崗附近發生4.7級地震,湖北省地震局介紹,震中區域有少數房屋開裂,武漢、荊州、荊門、襄樊、宜昌、天門等地均有震感,其中天門震感強烈,整個地面都在強烈震動。28日下午1點,湖北再發生地震,震中在隨州市三里崗附近,強度為4.2級。

2010年後,三峽水庫蓄水175米。2013年12月16日下午1時4分, 湖北巴東縣發生5.1級地震,地震深度約5公里,震央距離三峽大壩僅一百多公里。

此次巴東地震的震中,位於巴東北側的高橋斷層附近。三峽水庫在論證過程中,專家們就已高度關注通過庫區的高橋斷層和仙女山——九灣溪斷層,它們分別位於黔江——興山和秭歸——漁洋關地震帶中。1856年6月10日,在黔江—興山地震帶的黔江小南海—咸豐大路壩曾發生6.25級地震,並引發大規模的山崩滑坡,形成地震堰塞湖——小南海。

2014年3月27日,湖北宜昌市秭歸縣,發生4.3級地震;3天後,30日凌晨再次發生4.7級地震。截至30日中午,兩次地震已引發餘震330餘次。兩次地震的位置距離三峽大壩僅二十多公里。

其四,三峽工程開工前,就有研究指出,「如果新址選擇不當,還難免出現搬遷—遇災—再搬遷—再遇災的被動局面。」(見夏宜琤的「三峽工程的生態環境問題」一文)結果不幸言中。

2010年7月15日晚12時,一場突降特大暴雨引發的泥石流,將長江三峽左畔的湖北省秭歸縣郭家壩鎮「掀翻了天」。郭家壩鎮是因三峽移民安置需要在1995年遷建的新集鎮,也是離壩區最近的移民新鎮(確定為省級中心鎮)之一。但在建鎮之後,就頻頻遭到地震、滑坡和暴雨等自然和地質災難侵襲。而該鎮已確認包括滑坡、地面塌陷等在內的75個地質災害點,讓郭家壩的居民寢食難安。而秭歸縣國土資源局截至2010年底的統計材料顯示,該縣共有已查明的地質災害909處,威脅人數達9.39萬人(該縣總人口不算返流人口約38萬)。其中,庫區391處災害點,威脅人數達到6.95萬人。

而三峽水庫自2010年冬季水位達到175米後,三峽地質滑坡激增,十數萬居民二次大遷移。2012年4月,據中國國家廣播電台報導,一名中共國土資源部官員表示,移民新區黃土坡2012年年底預定將有2萬人遷離,未來3到5年內將有另外10萬人因為地質風險遷移。這名官員稱,自(去年)冬季開始水庫的水位達到175米,「地質災害」的次數已經提升70%。

三峽工程存在誘發更大地震災難的可能

在1967年印度科依納水庫誘發地震之前,人們認為水庫誘發地震的強度不會超過6級。但是科依納水庫誘發地震之後,這個指標修正為6.5級。這也是中共宣稱三峽工程誘發地震不會超過6.5級的依據。

可是,科學研究和種種跡象表明,這並一定正確。例如,一些研究認為,2008年四川汶川發生超過8級的地震,明顯和紫坪鋪水壩有直接的關係。

曾參與多次長江科考的著名河流發育史專家楊聯康(國土資源部研究員)曾多次對外界指出,「不能只用地質學家的平面視角,因為它幾乎與三峽峽谷毫無關係,只可以適用古比雪夫、阿斯旺等眾多平原水庫,而按照地貌學家的觀點,三峽的問題恰恰出在250萬年來峽谷迅速抬升,鄰區明顯沉降上,即這是一個時間、空間的四度空間問題。」

他說,「不宜照抄所謂『國內外工程實踐表明由水庫造成的觸發地震,一般不超過這一地區天然地震震級』的結論。因為中國大河存在世界最嚴峻的新構造運動形勢。」

地震專家指出,所有的大峽谷都是地質斷裂形成的,本來地質情況就不穩定,那麼在地質不穩定的峽谷上建起一座大壩,大壩上游的水位比下游高出一百多米,那麼就是在大壩壩址上造成了一百多米水位的巨大的不均衡的壓力差,這麼巨大的壓力差加在一個地質斷裂上,本身就可能誘發地震。

專家們說,問題的關鍵是,即使一個三峽水壩不會引起太強烈的地震,但在三峽水壩方圓兩百公里以內還有另外兩個超大型水利大壩,那就是清江隔河岩水庫大壩和葛洲壩。也就是說,在這個地地質不穩定的峽谷地區,在很近的距離以內,有三個巨大的不均衡的壓力差同時加在一個地質斷裂及附近上,這三個壓力差將在誘發地震時產生很大協同作用,結果是三峽極有可能發生強烈地震。

因此,三峽工程存在誘發超過6.5級地震的可能。

此外,關於三峽工程蓄水以來,四川省發生的多次地震(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蘆山7.0級地震,2014年康定6.3級地震,2017年九寨溝大地震7.0級地震,2019年6月17日宜賓市長寧縣6.0級地震),其於三峽工程之關係,鑒於學術界爭議極大,本文就存而不論了。#

責任編輯:林琮文

相關新聞
誰的面子工程 三峽工程興建決策始末
三峽工程選址禍患 被斷裂帶包圍
湘江多處決堤釀災 三峽防洪效果再遭質疑
三峽工程禍患系列之二 工程設計錯誤及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