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中國地球工程的隱憂 人工增雨是福是禍?

科技部人文司長鄭毓瑜(左)、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簡旭伸(右)。(袁世鋼/大紀元)
人氣: 32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9年08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袁世鋼台北報導)世界各國在應對氣候變遷的方法中,出現「馴化天氣」的技術,台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簡旭伸7日於科技部,以中國發展人工增雨技術企圖影響天氣為題,呼籲應謹慎看待「地球工程」對社會發展、國際局勢的影響。當代社會應以三維的、立體的觀察方式,解決各種人工影響天氣工程所衍生的問題。

簡旭伸指出,世界氣象組織(WMO)不鼓勵各國動用國家資源積極發展「人工影響天氣」技術,因此世界各國多以小規模的商業行為為主,並自負盈虧,但中國卻反其道而行,以國家力量廣設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在2002年制定《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20年來以人工增雨的方式替山東省增加252億立方米的降水,形同打造一座空中水庫,而這樣的政策卻不是為了人民。

中國正在定點化、常態化的干預天氣,簡旭伸說,甚至是不缺水的地方也想進行人工增雨,他舉例,長江中游的城市並不缺水,但因為北京缺水而進行南水北調工程,因此要提供穩提大量的水到北京,位處丹江口水庫的十偃市長,稱自己為北京井長,不為當地人民考量而是為北京整體利益做考量,為了面子而常態性的干擾天氣,讓不缺水的城市每天下雨。

然而,簡旭伸說,此類技術介入到垂直空中環境,確實可以改變大氣降雨條件,增加降雨強度與機會,但雲、水在空中自由移動,沒辦法像河流一樣界分上、下游,也無法圈定行政邊界,會影響區域地理,甚至帶來「空中管轄權歸誰」的爭議。像是中國在與印度的邊界增加降水,但方向卻無法掌握,因此在印度引發暴雨水災,引起國際糾紛。

「人工增雨」簡單來說就是在特定時間、地點,向天空發射碘化銀使其下雨或不下雨,不下雨就是讓他提前下完。簡旭伸舉例,中國大型戶外活動都要求「確保藍天」,像是2008年的北京奧運開幕式,以飛機和火箭在天空「播雲」,並在山頂燃燒能凝聚水氣的碘化銀,讓雲在開幕前凝結降雨,成功讓開幕式聖火不滅。反觀2012倫敦奧運,英國人習慣天氣多變並順應自然,開幕式以一朵雲調侃北京奧運的不當行為。

簡旭伸強調,「地球工程」在全世界都很普遍的使用,但中國是以國家力量改變天氣最嚴重的國家,使用這項技術必須考慮在道德上能不能進行、改變天氣的責任歸屬問題。在民主國家蒐集到的資訊、資料可以共享,而威權國家則是佔為己用且不顧他人影響,這是最大的差別;這些人造技術也點出科學技術可能出現過度使用的問題,需要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研究進行跨領域對話,才能促成更具人性化的科研成果。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