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當道歉成為儀式

作者:青松

道歉應是發自內心,因為自己的失誤給別人帶來傷害或損失,於心有愧,才會有語言上的道歉。(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228
【字號】    
   標籤: tags: , ,

聽女兒講在學校發生的事,笑得我前仰後合。故事是因為「道歉」引發的。

一個小男孩伸胳膊時不小心碰到了鄰座小女孩的臉。男孩兒說了聲「對不起」,但聲音太低,女孩兒沒聽見。女孩兒覺得自己被欺負,而且對方連聲「對不起」都不說,就哭了起來。

後來,老師過來調解,問了情況,就讓男孩兒向女孩兒道歉。結果,男孩兒很委屈,因為自己已經道過謙了,所以也開始哭……故事從一開始並不嚴重的小事故,發展到最後兩個孩子哇哇哭。

小孩子的心理讓我忍不住笑,但笑過之後,又覺得這件事古怪。人是為了什麼道歉?又為什麼把道歉看得那麼重?我們教孩子要講禮貌、做錯事要道歉,但有沒有把道歉的真意傳達給他們?

兩個孩子鬧得不可開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道歉當成一種儀式。男孩兒道過歉,所以覺得已經完成任務,絕不肯再來一次。女孩兒雖然被男孩兒碰了一下,但並沒受傷,哭鬧主要是因為沒聽到男孩兒道歉,少了那樣的儀式,所以她委屈。

但道歉僅僅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儀式嗎?道歉應是發自內心,因為自己的失誤給別人帶來傷害或損失,於心有愧,才會有語言上的道歉。而現在很多時候道歉似乎只剩語言上的「對不起」,而少了內心的反省

因道歉引起的鬧劇中,男孩兒說過「對不起」,但內心並沒有愧疚,否則就不會拒絕第二次道歉並哭鬧了。同樣,女孩兒也有「得理不饒人」之勢,缺了對方那句「對不起」就不幹。所以,我們教會了孩子說道歉,卻並沒有讓孩子們從內心深處學會反思與寬容。

當道歉僅僅成為一種儀式,人與人的相處中便只剩文明的外表。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夠反省自身失誤並包容對方不足的心胸。@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做錯事就要道歉」──這是做人的道理,無庸置疑,但看看諸多新聞事件,會讓人不禁覺得,為什麼「做錯事也死不道歉」的人越來越多了?
  • 腐敗的現象在古今中外都有,而且似乎也無法從根本上杜絕。因為人的行為受思想的控制,而人的思想是完全自由的;如果一個人處心積慮要貪腐,在操作層面總會有一定的空間,比如官員受賄,這種情況基本不可能被預知,也很難在第一時間就被發現並制止。所以西方法治國家也 會爆出貪腐醜聞,於是中共如獲至寶借題發揮,試圖掩蓋自己貪腐的實質。
  • 宋仁宗慶曆八年(西元1048年),黃河第三次決口,河北路和京東西兩路(宋朝的路相當於現在省)發生了百年一遇的水災,引發了大饑荒。
  • 婚姻之路不可能永遠平順,夫妻之間有些嗑嗑碰碰也在所難免,而發生爭執的當下該如何面對,相信很多人都略知一二、有所耳聞。但如果只是從表面形式上下功夫,例如制式化地道歉、技巧般地送禮,卻沒有找找發生矛盾的背後原因,或自己是否是哪裡做得不好才引起漫天塵囂的話,若類似場景與原因再度出現,爭吵依然會重複發生。
  • 公元前92年,長安都城的監獄裡關押了一名年齡最小的犯人——被奸臣江充陷害至死的太子劉據的嫡孫劉詢。廷尉右監邴吉到獄中辦案,暗中找來兩個女囚,哺育了這個奄奄一息的嬰兒。在邴吉和女囚的精心呵護下,小劉詢奇蹟般活了下來,邴吉給孩子取了個吉利的名字:「病已」,意為病魔已祛。
  • 有一天張方平到滁州琅琊寺禮佛,進入一所閒置的僧房。他偶然抬頭張望,發現房梁上有一個經函。他命人取來梯子,攀至房梁,取下經函。函裡裝著半卷《楞伽經》。原來他前世曾是琅琊寺的僧人,那半卷經書就是他前世所抄寫的,沒有抄寫完就去世了。
  • 鴻篇巨著《西遊記》一開篇,就帶著雄渾的氣度。小說作者吳承恩講起天上、人間與地下,洋洋灑灑,猶如親眼目睹,親身經歷一般,信手拈來。這部著作講述了生動的修煉故事,不同章回之間還穿插著許多精采的詩詞。
  • 漢朝明德皇后馬氏(西元38年─79年),是漢明帝劉莊唯一的皇后,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她的一生謙遜樸實、知書識禮、明理達義。婉靜賢明、品格出眾、德冠後宮。明帝之世,吏治清明、境內安定,開創了「明章之治」, 明德皇后的作為功不可沒。
  • 當孩子進入高中時,很多事情在他們的生活中突然變得如此重要:成績、社交、朋友、課外活動、選擇大學,以及他們的未來。作為家長,當孩子面對上述重大問題時,其關鍵角色不容忽視。
  • 大人何妨有時也變成「大的小人」,和孩子一場混戰,保證立刻擁有孩子的單純快樂,受益的豈止是孩子?而童年的意義,不就是一代代浪漫純真的憧憬與回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