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踩著Ubike探訪寶島歌王黃三元故鄉的勝境

人氣: 92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9年09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謝五男彰化報導)【國慶專題】60年代的台灣曾經以一首《素蘭小姐要出嫁》的台語歌曲紅遍大街小巷,膾炙人口,現今50歲以上的人,大多還能琅琅上口。而原唱人黃三元被譽為寶島歌王。另外,一部以「橋」為主題的電影,也是名譟一時,拍攝地點、背景就是取鏡「柳橋」、「柳溝」。在那個年代不但歌曲、電影充實著大眾的精神生活,也讓人「神往」那神祕的地方,但是資訊卻不發達,人們只知道有「埔心」這個地名,卻不知道在何方,直到近年因為農產品金蜜葡萄、金蜜芭樂、金蜜芒果「三蜜」相繼上市,聲名遠播,「埔心」才逐漸浮上國人的腦際,打開神祕色彩。

埔心鄉位在彰化縣的中心,昔日稱為「大埔心」(另有「小埔心」在今之埤頭鄉合興村),民國九年改為閩南語近似音之「坡心」,民國34年底,再正名為今日之「埔心」。

現任鄉長張乘瑜表示,埔心鄉的開發比附近鄉鎮稍晚,他們的祖先們蓽路藍縷,入墾之時這一帶都是荒蕪之地,由於中心之地適於居住,故稱為「埔心」。現在面積20.9526平方公里,人口3萬5千多人。

現今台灣包括福佬、客家、新住民及原住民四大族群。除台灣北部及南部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外,彰化也有許多客家人,埔心鄉就是典型客家庄。鄉人中七、八成都是客家人,只不過經歷時間的推移,被周圍強勢的福佬人同化,變成不會客語的福佬客了。

祕境「霖鳳宮」文化牆超吸睛

彰化縣埔心鄉是縣內最大客家庄聚落,為保存客家精神與文化,埔心鄉公所於2016年向客委會申請1090萬經費,規劃「芎蕉村客庄文化小徑」,民眾可透過小徑旁的藍色標記,探訪百年羅厝天主教堂、張氏古厝、熾昌堂等景點,完全不用怕迷路,另外知名廟宇「霖鳳宮」圍牆外的立體陶土文化牆超吸睛,成為打卡新祕境。

在小徑中心「霖鳳宮」外牆製作11面立體陶土牆、詩牆、雜貨店牆面彩繪,往外景點有石佛公陶板地坪、霖震宮開口獅及小孩、張家古厝、熾昌堂等地方特色指示牌與地面引導標線等。

武舉人黃耀南與「員林椪柑

黃耀南,幼名丙丁,字紹南,號樸亭。生於同治十年〈1871〉三月三日,卒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享壽六十三歲。清朝政府封官為「都司」,日本政府命官當「大埔心區長」,一生辦學校、興水利,鋪路造橋,為鄉里造福,貢獻碩大,難以縷述,實為一代人傑。他的子孫受到庇佑,也是地方的重要人物,長子黃褒忠出任坡心莊長,次子黃獅保任民選埔心鄉長;孫輩也對地方大有貢獻。

黃舉人從小天賦聰穎,體格非常強健;十歲習武,每天勤奮習武練身,二十歲參加台灣巡府部院兼提督學政辦的歲試,獲第二名。隨後進入彰化縣學武生,榮獲授紫金花紅標帶〈金牌〉。二十三歲,到福建省參加「全省特旨恩科鄉試」,高中第三十名「武舉人」,獲得光緒皇帝頒賜華綵旗匾一面,金八十大圓。賜宴,欽命兵部侍郎,授以「都司」官銜。

當他衣錦還鄉時,華綵旗匾來不及插上,清政府已因甲午戰爭失敗,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結束了短暫的官宦生涯。他帶回椪柑種子,研究栽培繁殖,推廣到埔心全鄉及永靖、大村、員林,「員林椪柑」享譽全島,聞名全臺、日本、東南亞地區;曾經是日本皇室御用美食。

「武舉人」黃耀南的來台開基祖,為十三世祖尚蛾公,原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烏洋鄉。由鹿港登陸,數代後定居埔心鄉黃厝〈武西堡大埔心莊西門外之地〉。

進入古色古香的大門,見到黃府木造的拜亭,放著二百三十公分長、一百二十台斤重的大刀,由鋼材鑄造,分成刀刃、刀身、刀刺三部份;經一百年的風化後,現在只剩九十多台斤。石鎖是大陸石材,當初有二百五十台斤;現在,只剩一百四十台斤。想像著魁偉的「武舉人」,一手擎天的舉起石鎖,或是雙臂揮舞著大刀的雄姿,真是耀武揚威呀!可惜的是,「武魁」來不及建造「旗桿台」,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否則,後代子孫更能追慕紹承祖先的成就哩!

拜亭的左後方,是黃舉人的故居。是一棟宏偉的建築,是在光緒年間興建,佔地近坪,三合院建築,正身七間起,畫棟雕樑;左右護龍各有三間。翹起的「燕尾脊」,在清代是有官銜的人家才能建造的。前院花木扶疏,照料得很高雅潔淨。

堂上高懸的『武魁』匾額,匾右寫著「光緒癸巳〈1893〉科中式舉人第三十名黃耀南」。這一年,正是二十三歲,清朝政府封為「都司」。進入大廳,正面掛著觀音佛像,和一副以「江夏」堂號為主題的對聯;窗上懸著黃舉人夫婦的畫像。左右樑柱對稱著三副對聯,「萬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復見黃河清。」正標出黃氏家族對地方的貢獻。

天主教中部傳教開端

埔心羅厝天主堂是道明會(Ordo Dominicanorum)自打狗(高雄古稱)進入臺灣後,向北傳教的中部首座天主堂,其後大臺北的天主教盛況,也是由此擴展到新北市蘆洲後,慢慢發展開來。

建於日治時期明治、大正年間,外貌以清水紅磚牆面構成的原教堂之教室,門、窗扇周圍牆面均保存第二代教堂興建時期原有樣式,現規劃作為古文物室,保存創堂以來至今相關古文物,包括臺灣第一台羅馬字印刷機之印刷本、神父為即將臨終者傳輸聖事的「飛鴿傳袖(書)」、西班牙製的「天神鐘(三經鐘)」等,從建築到文物都深富歷史價值。

埔心羅厝天主堂又名「羅厝耶穌聖名堂」,清朝同治8年(公元1869年),臺灣當時已經有傳教士受邀前往中部竹仔腳(今彰化竹子村,緊鄰羅厝村)佈道。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彰化縣埔心鄉羅厝村民涂心往來中南部經商,在高雄聆聽天主教神父講道深受感動,於是邀集親友敦請道明會吳萬福神父到中部傳道。

次年,即有63位村民受洗,為臺灣中部天主教傳教開端。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大批美國瑪利諾會傳教士,從中國大陸撤退來此接手羅厝天主堂,道明會士則把重心遷往南部傳教。民國76年(公元1987年)以後改由本地神父接管,開始了新的階段。歷經地震及開教100周年改建,目前聖堂為第三代建築,屬於歐洲歌德拜占庭、文藝復興及羅馬式等綜合結構建築物,民國91年(公元2002年)建於日治時代清水紅磚牆面的古文物室,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張氏古厝的神奇

張氏古厝位於本鄉芎蕉村,是一個典型的閩南式傳統建築。張家祖先歷代務農,近期則有經營碾米廠及律師等行業。因為張家祖先沒有當官封爵,因此古厝雖然佔地廣大,卻沒有豪華氣派的亭臺樓閣,也沒有飛簷翹脊的屋宇,是一座造型樸實傳統建築物;象徵著張家祖先們在此開墾,堅毅不拔、刻苦耐勞的精神。

張氏古厝的院落,是張賢啟先生的祖父張血手中完成,對張氏家族來說是歷代祖先心血的凝聚。張家古厝的建築款式,是極有特色的。後有圓弧形如同靠背的圍牆;兩旁土堆由牆邊往前傾斜,宛如神椅扶手,如同古厝座落在神椅上。

據張賢啟先生說,其曾祖父張羅漢,曾借本鄉霖鳳宮獨山國王出籤詩一首:「霞海城隍家信傳,良宵十二降臨壇。清河族群須來候,暢敘親情晤見歡。」希望後代子孫能於農曆四月十二日於廟會相敘。相敘之時,並指示子孫應將張家古厝重新修建,以顯往日風貌。

傳說張家曾祖父為天庭神祇,由張氏後代所蓋建築主體前之半月池及進門前之小廟保安營供奉的北營將軍可顯一斑,如板橋林家花園中之半月池一樣,都是家中有人做官或者科舉考試中舉,才得以興建。

據聞半月池在開挖時,左右各冒出一條金色水蛇,日後於定期清理時,所有池中魚蝦都主動消失不見,待清理完畢後,則又主動游回。

古厝是先人所留下來的智慧結晶,從古厝建構,可以發現並瞭解先民的生活習慣與風俗文化。我們應激發保存與愛護古蹟的心念,讓台灣能成為擁有古蹟的觀光勝地。

寶島歌王黃三元故居

位於彰化縣埔心鄉二重村的「黃家洋樓」建於昭和四年(1939),為當時埔心仕紳黃義所肇建,由於黃義任地方保正又是埔心地區製糖會社的負責人,這幢洋樓興建之初聘請日本建築師所設計的。

黃義三子黃三元 曾經以一曲「素蘭小姐要出嫁」風靡全台,傳頌一時,被譽為寶島歌王。黃家洋樓呈現多樣融合風格,配置格局採閩、和折衷形式,外型則交會和、洋裝飾手法,十分特別。一樓中央正廳為公媽廳,屋內均採和室設施屋後大面積的玻璃窗,增加通風採光,陽台欄杆則以竹節杆飾,而左右梢間簷牆崁以橢圓窗裝飾兼具實用功能,簷下裝飾傳統木構建築之托木。

責任編輯:林勤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