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林氏的起源

font print 人氣: 684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林氏是眾姓中起源較早的一支﹐溯源的話﹐其先祖大約是商紂王的忠臣比干。   

比干﹐是商帝太子丁的兒子﹐與商紂王之父大乙為兄弟(紂王當稱他為叔父)。紂王當政﹐比干與箕子﹑微子同在朝中供職。紂王嗜殺成性﹐荒淫無道﹐百姓苦不堪言﹐比干等人相繼勸他改過自新﹐他卻概不聽從﹐結果微子辭官而去﹐箕子也假裝發瘋罷官﹐惟有比干一人留了下來。他認為﹐人主有過失不去勸他糾正﹐不是忠的表現﹔因為怕死不敢說話﹐不是勇敢之舉。如果進諫了人主﹐人主不聽﹐那是他的事情﹐作為人臣則是盡了職。比干不顧生死強諫﹐連續三天三夜不離宮廷。紂王由是起了殺人的念頭﹐借口”我聽說聖人的心都有7個孔﹐不知道你是否如此。”讓人把他的心挖了出來。噩耗傳到比干家中﹐懷有身孕的夫人陳氏知道紂王一定會來追殺﹐便連夜出逃﹐在牧野(今河南衛輝﹑淇縣一帶)郊外樹林的石室中隱藏﹐直到平安地將孩子生下。因為生的是男孩﹐便為他取名堅﹐字長恩。此後不久﹐紂王被周武王殺掉﹐商朝滅亡﹐比干夫人及遺腹子堅都作為商朝名臣之後得到了武王的禮遇。武王認為堅生於樹林之中﹐特賜姓為林。林姓便由此發衍﹐後來﹐林堅的子孫發展成為林姓的最大支派﹐而出自周平王次子林開﹑魯國林放﹑鮮卑族丘林氏等支派之後的林姓﹐無一能及。後來﹐這支林姓又分出了西河﹑南安等郡望﹐其他支派的林姓難以望其項背。

——轉載自<中華頌>(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洗澡的小男孩 (11/13/2001)    
  • 洛陽之遇 (9/29/2001)    
  • 一笑傾國 (9/22/2001)    
  • 鮮于樞 行草真蹟 (9/22/2001)    
  • 文心雕龍(諸子第十七) (8/31/2001)    
  • 北風和太陽的力量 (8/26/2001)    
  • 「姓」與「氏」大不同 (8/21/2001)    
  • 百家姓—–王氏的起源 (2/25/2002)    
  • 洗澡的小男孩 (11/13/2001)    
  • 洛陽之遇 (9/29/2001)    
  • 一笑傾國 (9/22/2001)    
  • 鮮于樞 行草真蹟 (9/22/2001)    
  • 文心雕龍(諸子第十七) (8/31/2001)    
  • 北風和太陽的力量 (8/26/2001)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千古謎團!幾百萬人人間蒸發,900年後重現人間?DNA檢測現端倪,真相到底是什麼?
    • 古人對於名是很慎重的,除了長輩、長官,一般是不可以直呼一個人的名,縱然是長官,也往往為了客氣或謙虛,也不叫部屬的名,再加上古代多為單名,如范蠡、文種、蕭何、張良、韓信……,單名很難稱呼,連名帶姓的叫,是很不禮貌的,所以古人幾乎都有字,前面說過古時男子加冠時、子女行筓禮時,由長輩為之取字。
    • 至於說到漢人的名跟字,就更講究了,因為姓或氏幾乎是從老祖宗時就有的(除了極少數改姓氏之外,幾乎都是由老祖宗傳遞下來的),但是名跟字卻是人生下來後才有的,所以取名的自由度比較高,但也不是漫無邊際盡挑些美的字眼。
    • 六、以居地為姓 若干氏族遷徙到新居地後,便以所居住地方的地名或特色為姓,例如戰國時齊國的陳仲子,本為齊國世家,後來他辭去爵位,舉家遷到于陵這個地方,從事耕讀生活,於是他的後裔便以「于陵」為姓。
    • 俗語說:大丈夫行不改姓,坐不改名,姓名對中國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然而何以有姓,很可能並沒有多少人知道其來源。人人都有姓,認為這是自古已然的事,其實姓,尤其是後秦以後的姓,是經過演變而來的,跟先秦時代有很大的差異,且讓本文慢慢說來。
    • 百年前渡黑水來台灣木匠子孫 ,八句《認祖詩》遙心繫武漢。先民敬天信神得安生於亂世,現今疫情蔓延之時,人心惶惶何以自求多福?此故事或許值得省思借鏡。
    • 在傳統文化裡徜徉是極其有趣的,誰要我們擁有如此悠長的歷史之河呢。不經意之中,就在哪裡遇見了自己。啊呀呀,你的來歷、你的觀念、你的愛恨情仇,原來都有出處。
    • 屈原姓羋(米),氏屈,名平,死後獲得諡號為「原」。先秦時期的貴族,不僅有姓還有氏,男子稱氏不稱姓,因此屈原不叫羋原。
    • (大紀元記者廖平風台灣南投報導)2011年適逢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之慶,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為了使民眾了解台灣五大家族,近百年來,在台灣產業現代化與民主運動過程中的,角色與地位,特舉辦「百年風華-台灣五大家族特展」,展出各家族珍藏的:歷史文物和珍貴史料。
    • 中國古人重視姓氏,也重視名字。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跟“姓氏”一樣,今天的“名字”在古代也是兩個分離的概念,“名”與“字”不可混為一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