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承與自創

摘錄/任欣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中國古老文化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師承」。一個人要想在某一方面有所成,首先要找一個好老師,所以常常聽到古人尋師、拜師的故事;但師父不是見誰都傳的,得找個德才兼備的好徒弟,所以也常常聽到師父考驗徒弟的故事;如果找不到好徒弟,寧願不傳也是古人的一個特點,所以漫漫五千年,絕技失傳亦有所聞。

大到修佛修道,小到學一門手藝,中國的文明在師承中延續著。

隨著現代科學的出現,人們開始不重師承,轉而開始重視起自創來。人們被鼓勵著去質問傳統,質問師承下來的文明,人們像著了魔一樣追求著新的發明和新的理論;因為新發明所帶來的巨大利潤,使得人們都把它當做了一條求名求利的捷徑。父母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富有「創造力」,公司也要求自己的員工更creative(有創造力的)。

大到世界觀、方法論,小到一個小技巧;宏觀到治理國家,細緻到一件藝術品,幾乎人類的每個領域,人們每天都在推翻著舊的、創立著新的,人們把這種過程稱之為「社會的進步」。

真的是在進步嗎?

許多國家的古史都如此記載:人的文明是神傳給人的,因為人是神造的。神比人更了解人的本質,也更知道如何使人獲得真正的幸福。師承可以使人類的文明不脫離神的眷顧;也能保證神留給人的智慧由道德高尚的人繼承和發揚。

但所謂的自創革新的意識卻開始破壞著這一切,使人自己走進了陷阱。

一個人,不論他有多大的智慧,都是極其有限的,人能有什麼智慧能超越神?當人被鼓勵著自己尋找「真理」和「智慧」,不再謙虛地對待自然,並開始懷疑神,進而用侷限的思想,定義和改造神給人開創的生存空間。因為人的認知只侷限在這個表面物質空間,自以為聰明的發明和發現也僅限於這個空間;由此雖然帶來了表面的這個空間的進步,但實質上對現有環境與種種人看不見的其他生存因素的破壞,是更為嚴重的。人被自己的欲望趨使,扭曲著神給人開創的生存空間和生存方式。

人真的變聰明了嗎?為什麼卻反而不再能理解古人的智慧?從前道德高尚的人容易從神那兒得到啟示,而現在的人追求創造「新」的東西,在不停地填補慾望、創造需要的情況下,人也就再不重視道德了,放縱自己被欲望所支配了。就這樣,人失落了神留給人的文明與智慧。

(摘錄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 在《列子‧湯問》中有一則奇技的記載,說在西域之國有一個巧工匠偃師造出了一個「俳優」送給周穆王。這個「假人俳優」能動能言,能歌能舞,在周穆王眼中怎麼看就是個「真人」!後來它的一個動作引得周穆王勃然大怒,非要處置它不可。這個「假人俳優」有什麼奇特之處?
  • 張居正解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天下之事,必須謹之於初,而後可善其後。如與人以言語相約,本是要踐行其言,但其所言者,若不合於義理之宜,將來行不將去,則必至爽約失信矣!故起初與人相約之時,就要思量,必其所言者皆合乎天理之宜,而與義相近,則今日所言的,他日皆可見之於行,而自不至於失信矣。所以說言可復也。
  • 在一年中只有兩個日子得天地之和氣,一是春分,一是秋分,而從春分開始,陽氣蒸蒸日暖,正是化育萬物、給予新生的最好時機。所以春分養生有很大的作用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