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與時空

文/清心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自幼喜愛畫畫。記不清多大時,頭腦裡就曾有那麼一念:人是不可能畫出從沒見過的東西的。

大概是十歲時,第一次去廟裡玩,看到佛像都是金身,覺得這好理解,因為他們偉大,但佛的翠藍色頭髮不可思議,因為人間絕沒有誰的頭髮是這種顏色。就想:人既然把佛像的頭髮畫成這種顏色,一定有原因。多年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佛的頭髮就是那種顏色,人的確只能畫出看到過的東西。

大學裡學的是建築學。做方案時總不由自主地設計成很傳統的樣子,儘管設計得很合理,但也常被前衛的同學們譏笑太保守。也刻苦地拜讀了許多現代派大師的「傑作」,我仍不得要領。我真那麼笨嗎?但看看我那向來不錯的成績,誰又能說我笨呢?幸而多年工作中從沒要求我必須設計所謂「摩登」的建築,不然就真交不了差了。

源於天國的古代建築

建築風格與時空的確存在著嚴格對應關係。我去參觀幾大石窟時,不用看簡介,只要看到那上面描寫佛國世界的建築風格,就知道那應該是什麼朝代建造的,比如雲崗石窟是北魏的,敦煌的某些壁畫是唐代畫的…,因為石窟上的建築與那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相應的。

一些史學家們對此的解釋是古代人根據自己的生活想像出佛國世界的樣子。其實古人遠比現代人誠實,不會像現代人那樣想入非非、憑空杜撰。而且,這又如何解釋古人自己使用的建築在風格上的差異呢?為什麼東西方建築風格會如此迥異?在建築史中我們可以發現,為什麼同是中國建築,卻可以根據朝代,而不是隨機的年代劃分建築風格?

我們不妨作一個假設:或許每個朝代的人民都是對應某一特定的宇宙空間與觀念,他們建造房屋的構想是基於自己生命本源世界的反映及殘留的印象。而每個朝代的人心目中的佛國世界也是根源於自身遙遠的的美好記憶。

詭異的現代建築

現代建築與古建築有很大的不同,好像是人突然之間有了巨大的「創造力」。建築材料越來越工業化,風格標新立異,越奇特越好,再不需要遵循古代的這個「則例」、那個「做法」,甚至可以把建築設計成機器(如巴黎的龐畢度中心),好像是工業時代、高科技時代的產物順理成章就該如此。但這個「創造」的來源又是什麼呢?是什麼使人「創造」出了這些生命中從沒見過的建築?

在一個大城市旅遊時,看到高樓林立,一些建築的旋轉餐廳被設計成飛碟的樣子,還有的直接用飛碟的形象作為建築裝飾。顯然地,這些東西根本不屬於人類的文明。人在生活中可以不掛莫名其妙的現代繪畫,可以不聽雜亂無章的現代音樂,但能有幾人擺脫現代建築給人類創造的生活空間呢?這種環境直接影響著人類的本質。

從紐約帝國大廈開始,人們比著去蓋更高的摩天大樓。人與天爭高的虛榮心大爆發。但人如果想要通過技術手段達到這個目的,對人來說可能太冒險了點。古老的中美洲文明曾有這樣一段神話:久遠的古代,人類只說一種語言,並合力建造一座通天塔。等蓋到快達天頂時,神卻不願意人這樣上來,就讓人說不同的語言,結果人彼此間無法溝通,通天塔也就不了了之。看來,神要想制約人太容易了。現在人似乎又在做同樣的蠢事了。

現代建築使用著加工精良的金屬構件、拋光得如同塑料般的石材、五光十色的鏡面玻璃等材料,外觀看上去精美絕倫,卻沒有絲毫的精神內涵。在這樣的環境裡,人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這些材料堅硬而冷漠,絲毫沒有人情味,而生活在鋼筋混凝土叢林裡的現代人走在街上也往往臉色鐵青,面無表情。

建築反映出人與環境的聯繫

現代建築看上去很「乾淨」,甚至連周邊的環境都被鋪裝覆蓋,不露一點土;但在工業文明之前,土壤是乾淨的。這種做法實際是割裂了人與自然的聯繫。在《水晶頭骨之迷》一書中,印第安人對史前建立了輝煌人類文明的大西洲(亞特蘭提斯)的描述是:那裡的人不喜歡土,用白灰把土都覆蓋起來。而我們現在好像也在重蹈那個被毀滅的文明的覆轍。

再來看看中國古代的建築。中國古人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建築材料是純天然的,建築格局溶於自然,尺度親人,即使是像天壇祈年殿那樣莊嚴崇高的建築也是用環境來對比、襯托它的宏偉,而不是做得一味的大,使人像螞蟻般渺小。這表現了中國古人的理性與節制。

古人的民居根據風水而建,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真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趣。最美的要數中國的園林–自然山水園,如同人間仙境一般。古人沒有「建築師」的概念,園林的設計者往往是畫家、文人,園林中充滿詩情畫意,雖由人做,宛若天成。中國園林意境深遠,例如蘇州拙政園水邊有一小亭,名曰「與誰同坐軒」,取自名句「與誰同坐?清風、明月、我。」雖未點明,但更含蓄幽雅,若夜間坐在這裡,微風送荷香,明月照清漪,人與自然同在,真能讓人有超凡脫俗的感受。

古人注重內心的修養,建築也是按自己生命來源的天國建築的樣式建造,充滿對神的敬仰與和諧安寧的氣氛。在這種環境中人才能感悟宇宙的真理和生命的意義。

(取材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虛擬「麟德殿」 重現長安飄逸燦爛 (3/27/2002)    
  • 秘魯發現大規模「印加文化」遺址 (3/19/2002)    
  • 我終於看見了天空 (3/15/2002)    
  • 城牆的作用和轉變 (2/26/2002)    
  • 宮殿——尊卑之分 (2/26/2002)    
  • 四合院 (2/26/2002)    
  • 造園的一定規則和特性 (2/25/2002)    
  • 多維的空間 — 是建築?﹗ (2/25/2002)    
  • 從現代建築的環境談起 (2/17/2002)    
  • 小檔案: 台灣嘉義交趾陶 (2/16/2002)    
  • 林安泰古厝 (2/5/2002)    
  • 舊時代中的新式女子──林徽音(下篇) (2/3/2002)    
  • 跨越時空 盛唐文物到故宮 (2/2/2002)    
  • 史前文明系列之埃及金字塔 (13) (1/7/2002)    
  • 史前文明系列之埃及金字塔(6) (1/1/2002)    
  • 史前文明系列之埃及金字塔(3) (12/26/2001)    
  • 火星上神秘的“人臉”建築 (12/5/2001)    
  • 法洛斯燈塔 (11/30/2001)    
  • 巴比倫空中花園 (11/30/2001)    
  • 毛索洛斯墓廟 (11/30/2001)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歌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時是一項復興希臘古典戲劇的實驗。到了巴洛克時期(1600年─1750年),歌劇達到了頂峰,成為吸引全歐洲觀眾的藝術奇觀。這種藝術形式逐漸成為那個時代的精髓,並預示了其400年後的發展。
    • 站在美國國會大廈圓形大廳(Capitol Rotunda)裡可以欣賞到許多藝術。 很多人認為圓形穹頂的視覺體驗美到令人摒息。然而,除非遊客花時間研究這個廣闊空間所呈現的藝術、建築和雕塑,否則很容易忽略其重要的歷史意義。圓形大廳裡的飾帶(friezs)即是一例。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