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者真的不會生氣嗎?化解情緒的方法

作者:張瀞仁(Jill Chang)

人氣 834
標籤: , ,

很多人都誤會內向者不會生氣,其實是內向者表達生氣的方式比較溫和而已,神經大條一點的人甚至完全不會察覺內向者生氣了。反之,內向者常會覺得別人太容易勃然大怒、講話不夠深思熟慮、讓自己很受傷之類。

回溯生理學家懷特.坎農(Walter Cannon)在一九二九年提出的「戰或逃」機制(fightor flee response),是說明生物在面對威脅時,會激發一系列神經和腺體反應,判斷要奮戰或是逃跑。這項理論也被廣泛應用於很多情境中,內向者在面對大量刺激,諸如負面情緒造成的高壓力時就是這種狀況,可以選擇戰(消滅壓力來源,把發怒的對方打昏)或是逃(遠離壓力,戴上耳機或轉身離開)。

然而,我更喜歡《高敏感是種天賦》作者、心理治療師伊麗絲.桑德(Ilis Sand)提出的方法─在責怪他人和自責之間的中庸之道。採取這種中庸之道,比較接近留在戰場上,但目標是降低壓力。

解決問題時,通常兩方會想找出到底是誰的錯,但伊麗絲建議拋棄這種二分法,而把焦點放在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想法上。尤其對內向者來說,如果因為不喜歡生氣、爭吵,而總是隱忍自己的想法與感受,長期下來,不僅對人際關係沒有幫助,還可能造成身心疾病。只談涉及自己的部分,盡量提供中立資訊或許是不錯的表達方法,例如「我知道你們答應客戶會盡快處理,但整理每份文件約需一個小時的時間,若你們總在下班前才把文件送過來,我將沒辦法當天處理完。」

這樣的表達方式也可以如此「翻譯」:
.我知道你們答應客戶會盡快處理>善用同理心
.但整理每份文件約需一個小時的時間 >提供中立資訊
.下班前才把文件送過來,沒辦法當天處理完 >表達需求

內向者容易想太多,又不喜歡吵架,的確在某些需要快速應對的場合上容易吃虧。但話說回來,只要立場明確,並且使用自己舒服的方式表達出來,其實也不失為一種風格。畢竟溝通的重點不僅止於如何表達,更在於如何讓對方完整接受自己的訊息。

大聲吼叫或捶桌子是一種溝通方式,但對內向者來說,這並不是最有效的;深思熟慮之後,謹慎地提出建議也是一種溝通之道,但對外向者來說,或許早就事過境遷,根本算不上溝通。換個角度想,每個人本來就不一樣,不用強迫內向者變外向,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找到良好的溝通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大聲吼叫是一種溝通方式,但對內向者而言卻難以適應。(Shutterstock)

你可以跟我不熟,但你會相信我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關注的焦點都錯了。職場上的人際往來其實大部分建立在利害關係上:雙方熟不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一點的是你能不能幫他解決問題,包含是否可以信賴、重大專案可否邀你進團隊、出國度假時是否可以請你代理職務跟重要客戶接洽。有時候這樣的信任關係甚至攸關生死,比如在執行太空任務時,美國太空總署常需要在短期間內,讓來自不同文化的人培養出團隊默契,直到外太空執行高難度任務。

二○一一年,國際太空站的團隊要執行一項極度精密的任務:從太空站內操作機械手臂,抓住無重力狀態下亂飄的補給船,這個任務的執行難度就像追上一台時速五百公里狂奔的鄰車,並伸手精確地按到那台車上的某個小按鈕一樣。失敗的話,補給船就會撞上太空站。由於任務攸關生死,素昧平生的太空人之間的互信就格外重要。他們在進行太空任務前沒有長時間相處過,更何況其中一個俄國指揮官從頭到尾都不認為女生可以上太空,偏偏團隊中就有女性太空人。

野外領導力訓練專家約翰.坎南蓋特(John Kanengieter)協助美國太空總署訓練團隊時,就是建立「你可以不喜歡我,但重要時刻你可以相信我」的工作關係。工作上的負面情緒與反應,如憤怒、責備等,許多時候都只是因為壓力。觸發每個人壓力的地雷都不一樣,有人無法忍受被動的同事、有人受不了語帶貶意的批評;而這些壓力的在每個人身上的反應也不盡相同,有人會緊張、有人開始找藉口或怪罪別人、有人則開始假裝自己什麼都行。

坎南蓋特會帶領太空團隊進行十一天野外求生訓練,讓要一起執行任務太空人們暴露在極度不熟悉的環境與高度壓力下,觀察他們對壓力觸發點、承受程度、與情緒反應。十一天過後,這群在野外同生共死的太空人便知道彼此的壓力反應,他們或許沒辦法當彼此的好朋友,但卻知道什麼狀況下誰最能派上用場。背負全員性命的任務最後由俄國指揮官跟女性太空人配合,俄國指揮官形容「她操作機械手臂時如入無人之境,砰一下就抓到了。」休士頓基地恭喜他們順利完成任務時,剛執行完絕命任務的俄國指揮官還可以開玩笑說「休士頓,我們沒有問題(Houston, we have no problem.)。」

當內向者面對各式各樣的壓力反應時,比起更情緒化地吼回去,或開始互相指責,其實可以發揮善於分析的長處,試試這樣的解讀:「他大吼是因為覺得我們這個專案可能搞砸,壓力很大。我可以做我擅長的某些部分,同時讓他知道如果我把擅長的部分做好、他也把他擅長的部分做好,我們仍然有超過五成的機會順利解決這件事。」畢竟無論是基層或管理職,被冠上「情緒化」都不會是太好的結果。

<本文摘自 《安靜是種超能力》,方舟文化提供>

職場如戰場 如何優雅地自賣自誇?
面對激烈爭辯 內向者這樣「冷處理」
「安靜空間」需求日增 辦公與居家設計重簡約

責任編輯:茉莉

相關新聞
內向的人比較容易吃虧嗎?
你是內向還是社交恐懼症?
外向性格父母如何帶好內向性格的孩子
助內向兒童快樂成長的七本好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