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劉曉波:雙十節想起孫中山和袁世凱(上)

——對袁世凱的重新審視

劉曉波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10月8日訊】“雙十節”又要到了,台北的陳水扁政權對這一“國民党的節日”興趣不大,國民党也只是將其作為炫耀昔日輝煌的資本,而北京的中共政權一直將其作為“統戰秀”來利用。也就是說,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及其相關人物,海峽兩岸的政客們只是“為我所用”罷了,并不在乎還原歷史且從中汲取教訓的意義。

盡管,清末民初的史實大都公之于眾,然而,國人對那段充滿戲劇性的歷史的認知,在某种意義上,仍然陷于“成王敗寇”的思維慣性或意識形態化的解讀之中,以至于,將确鑿的史實變成党派私利的腳注。其中,最大迷思就是褒孫貶袁的偏見:孫中山被奉為推翻滿清和創建民國的象征。國民党尊孫為“國父”,中共尊孫為“革命先行者”,而另一位對終結“家天下”政權做出實質性貢獻的袁世凱,則一直被貶為“帝制余孽”,特別是在當代國人眼中,袁更是保守僵化、厚黑弄權的絕對獨裁者。

然而,只要尊重歷史,這樣的結論就會大打折扣。

袁世凱當上大總統之后,固然干過暗殺宋教仁、操縱國會、媒體、法院和選舉的下流勾當,他的稱帝,在為他自己留下了千古罵名的同時,更遺留下軍閥混戰的亂相,致使本來開端良好的現代化進程走向企圖,但這并不能抹煞袁在清末民初的積極作為:他曾經主持“新政”、支持“君主立憲”和“地方自治”,特別是他与南方革命軍合作,在逼迫清王朝最終退位上起到了關鍵作用。所以,要論推翻滿清和創建民國的功績,袁的實質性貢獻決不在孫之下。實際上,縱觀袁在當時的政治作為,袁是一位新舊參半的人物,他复辟帝制之過并不能抹煞他對終結滿清王朝的貢獻。

李鴻章死后,袁便成為體制內漸進改革的領軍人物,他支持地方自治和君主立憲,被清廷任命為第一任內閣總理而統領新政,既得到國內改革派的諸多頭面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嚴复、章太炎等人)的支持,也贏得了西方列強的普遍支持。1906年7月周游考察14國立憲的五大臣回國,向慈禧力陳君主立憲的緊迫性和諸种益處,全國8位總督之奏請立憲者就有5位,袁世凱無疑是這些力主君主立憲的朝廷重臣的領袖。清廷在9月1日終于頒布了“預備立憲先行厘定官制諭”。于是,一場聲勢浩大的立憲運動在全國興起,各地紛紛成立民間的立憲團體,向民眾普及憲政知識和敦促政府加快立憲進程,為后來建立民國做了良好的准備。可以設想,如果由袁領導的新政之漸進改革,不被體制內的保守派与體制外的激進革命派所形成的合力所中斷,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許就會完全不同。

袁世凱開明的一面,也可以通過美國記者的眼睛得到證實。《紐約時報》記者托馬斯F米拉德于1908年4月采訪了袁世凱(見鄭曦原所編《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三聯書店2001年5月版)。在美國記者的眼中,袁世凱“雖然不是清國的改革之父,但他能讓改革繼續進行下去。”袁世凱是中國改革之父李鴻章的最佳傳人,“一直負責推動整個大清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少數可以左右李鴻章之后的大變局、帶領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政治人物。外國記者稱他“素質全面”,具有“异常才智”且“野心勃勃”,善于利用政治時机并有能力把自己推上最高權力的寶座;他吸取了中日戰爭和義和團式反西方的教訓,主張盡量尋求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支持和諒解,以便推動漸進改革。

首先,袁表現出強烈的親美傾向,他說對記者說:美國“一直是大清國的朋友,從未錯過任何机會以無私的方式表示出這一點,……我們更加信任美國。”因為,美國一直對東方國家非常友好,且“從未顯示過哪怕是輕微的軍事部署要去攻擊它們。”大清國如果遭遇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嚴峻時刻,我們抗爭“會期待并信賴美國能夠為保護我們的權利而在國際上善施影響。”而中國近現代歷史表明,保持良好而穩定的中美關系,對于中國的現代化而言,顯然是利大于弊的選擇,清末民初如此,抗日戰爭如此,改革開放亦如此。

其次,袁世凱作為體制內漸進改革的頭面人物,表現了開明和穩健的施政能力。這位美國記者認為:袁所推動的是“允許進步分子在維護皇權的前提下适當采取些行動”的改革,“并沒有激進到會立即引起新舊體制的決定性對抗”的程度。當談到中國民眾對民主制度的態度時,袁世凱說:“我們內部的管理體制必須從根本上加以改革,但這卻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難的事情。因為它牽涉到要徹底改變甚至推翻現存體制的某些方面。而這個體制已經存在了許多個世紀,諸多因素盤根錯節地緊緊交織在一起。就民意支持的狀況而論,我感到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給我們時間再加上机遇,我們無論如何都能夠實現改革的大部分目標。”

如果沒有這些開明思想、穩健作風和實力性權威,袁世凱也不可能成為首任民國總統。

2003年10月5日于北京家中

大紀元首發 轉載請注明大紀元。(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劉曉波 :北京為什么轉向美國?(上)
劉曉波:“民主立憲”的虛假
劉曉波:北京為什么轉向美國?(下)
劉曉波:金家政權在中國貶值(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