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瓷窯與瓷器

font print 人氣: 36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瓷器的使用,到了唐代更為普及,制瓷工藝的進步、瓷器質量的提高,使瓷製日用品得到極大的發展,並取代了大量的金、銀、玉製用具,隨著對外交往的增多,此時的瓷器開始銷往海外,而且瓷器的造型,紋飾也開始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白瓷在隋代完成了成熟期,發展到唐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系統,即常說的「南青北白」。

1、邢窯

位於河北省內丘縣,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十分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人們對邢窯瓷的印象是「白如雪」,近年的考古出土發現亦有粗細之分。

邢窯瓷釉色有白、黑、褐黃等,以白居多,器類有碗、罐、皮囊壺、注子、枕等,碗底足大碗為平足,小碗為玉壁形足,碗底常見剝一「盈」字。

2、鞏縣窯

位於河南省鞏縣的小黃冶,鐵匠爐材,白河鄉等處,以燒白瓷為主,兼燒三彩和絞胎陶器。鞏縣窯燒制的白瓷器物有碗、壺、瓶、罐、枕等。以碗類為最多,胎質較細,呈白色及灰白色,釉色有純白,白閃青和白泛黃等,器內外均施釉,器外近底處無釉露胎,碗類底心多不施釉,釉面可見紋小開片紋。

鞏縣窯三彩陶有生活器皿和像生動物小俑,玩具等,鞏縣「唐三彩」陶為素三彩有黃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得到進一步發展,並在南北各地漸漸出現有自己獨特風格產品的瓷窯,如越窯、甌窯、婺州窯、德清窯等。窯爐、窯具、裝燒技術得到了發展和提高,器型和裝飾工藝更為豐富,出現了硯、虎子等新的器物,堆貼、模印花紋複雜。

隋唐五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出現了瓷器生產的第一個高潮,白瓷在此時趨於成熟,並形成中國瓷器生產南青北白的局面,在唐代更出現了釉下彩瓷,唐長沙窯的彩瓷有青釉褐彩,紋飾有圖案畫和人物、花鳥等,也有用簡單的褐彩斑點,斑塊塗於堆貼和印花處,突出裝飾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長沙窯彩繪裝飾有時更用文字作裝飾主題,有廣告、警句、詩詞等等。在唐開始使用的匣缽裝燒到五代使用更為普遍,使燒成後的瓷器呈色勻淨,此外採用改進的支裝燒法也使五代滿釉瓷得以燒製成功。後世在瓷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瓷都景德鎮,也在五代時開始燒制瓷器。

(資料來源: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夔龍碗一屜是一整套的掐絲琺瑯餐具,乾隆時期唯有在慶典盛宴中,皇帝的御桌方能使用,其他陪桌只能使用瓷器和銀器。
  • 古人在唐以前席地而坐,傢俱多為低型,唐朝以後改為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傢俱也隨之改為高型。墩這種坐具的出現可追溯到中國南北朝時期,多為木腔鼓造型。坐墩屬於高座具椅凳類,歷來多作鼓動形,平頂微凸,折肩,弧腹中空,外壁上下邊沿各飾一週鼓釘,鼓又稱鼓墩。由於它上面多覆蓋一方絲繡織物,又名繡墩。瓷質繡墩始見於元,流行於明清。明代墩頂面普遍隆起,清代多為平面。明代宣德朝最為精美,但未發現傳世品實物。
  • 如圖所示的清康熙五彩牡丹紋大盤,帶有明顯的「克拉克」瓷或「芙蓉手」中國外銷瓷的痕跡。
  • 上圖所示的明龍泉窯劃花海水紋碗,口徑30釐米,屬大海碗一類。碗內一週劃6道上下起伏的波浪線,再在每個浪峰內劃四五道長短不一的弧線,給人以海濤迭起,氣勢洶湧的感覺。碗外邊飾正反方向成對的「對對回紋」,下劃寫意花卉。碗直口,腹深而豐滿,圈足較高,給人以古拙穩重之感。胎厚體重,通體施青綠釉,髮色純正,圈足內無釉。為明龍泉瓷器之精品。
  • 定窯是古代神州五大瓷器制造名窯“定汝官哥鈞”之冠﹐其舊址位于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宋代隸屬于定州),定州通天河潺潺地流過﹐水不僅養育了這里的百姓,還為古人的藝術史寫下了輝煌的一筆。從通天河往西,唐、五代、宋、金﹐元的瓷窯逐漸延伸。公元607年到1279年的600年時間,奠定了定窯的歷史地位。
  • 始於明永樂年間的錐拱工藝,是瓷器裝飾技法之一,又稱錐花。用尖細的錐狀工具在瓷坯表面劃刻出龍鳳、花草等細淺紋飾,再罩釉燒制。錐拱工藝一直延用至清,也有人稱之為暗刻,如圖9所示的清康熙青花暗刻纏枝蓮大盤,盤內邊飾青花錦紋,內暗刻造型生動多變的纏枝蓮花,口沿有一道醬釉,沿襲明末清初的醬邊裝飾手法,有鑲嵌金扣的視覺效果。薄胎,製作精細,釉面蒙潤,品相完好。
  • 古陶瓷中瓷瓶造型十分豐富,通常也多作小口長身,根據口、頸、腹部的不同,分別有各種名稱。瓷瓶在唐宋時開始流行,以後各朝代均有創新品種,開始為實用器,後為陳設器。產品大多施釉,裝飾多為各色彩釉和繪畫。
  • 白瓷是胎、釉均為白色的瓷器,始於北朝,隋、唐、五代白瓷工藝突飛猛進。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平分秋色,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而德化白瓷也獨樹一幟,胎體細密,透光性好,白裡透紅,有「中國白」的美譽。
  • 唐代銅鏡大發展,是中國古代銅鏡藝術的頂峰,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瓷器已取代銅,銅器衰落,青銅技術都集中到銅鏡上,此外還因為當時銅鏡作為禮品,廣泛用於社會交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