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留學的金錢遊戲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12月29日訊】特派自由時報記者胡蕙寧

 找不到工作,只好出國深造嘍…在歐洲各大學的新生自我介紹場合中,不難看到這一類的很坦白說辭。尤其是在這些年景氣慢吞吞復甦之際,多國語言能力成了職場必殺的致勝武器,一些在求職場合不太得意的畢業新鮮人,轉念一想就是出國培養更深的「國際能力」。

 歐洲的求職市場競爭確實較過去激烈得多,一位人事主管透露,十年前會一種外國語言就足以敲開大企業之門,但由於歐盟的成立,近年來的驅勢顯現,沒有兩種以上的外語能力,很難在大公司裡進出。這種趨勢造成年輕學子的國際化求學熱,而歐洲各國中小教育、大專院校長期以來也以國際化導向來作教學規劃。

 像是荷蘭教學荷、英、德、法語並重,瑞士、比利時也不例外,德國高中生除了英文之外,多要求選修法文或是其他第二外國語言,而讓中高學生到國外受訓的語言交換計劃也並不陌生。大專教育中,一些實務導向的專科學院更是要求必修第二外語才能畢業,學分中還強制提交至少六個月至一年到當地學習語言的資歷證明。

 別說是活人的現代語言要學習,一些學系還要求必修「死人的語言」像是拉丁語,例如法律、歷史等等科系,諸凡涉及歐洲歷史古語傳統的學科都「難逃這種厄運」。

 在北歐與德法等福利國家,稅抽得高義務教育年限也相對長,一直到大學教育以上都是免學費制度。德國政府長年來還根據「聯邦教育促進法﹝Bundesausbildung fo erderun gsgesetz﹞,簡稱巴弗克﹝BAfoeG﹞」,每年提供約四十萬學生助學金免息借貸,雖然有些人利用漏洞來申請這筆錢,但是對於一些真正清寒的家庭,這個制度確實嘉惠了不少有心向學的學生。這些巴弗克的借貸學生在就業後必須償還助學借貸,可以選擇一次繳清或是按月分期給付。

 只不過德國大學太過開放與自主,只規定畢業必修學分卻沒有規定每學期必修學分,再加上沒有畢業年限的限制,有些老學生一唸就是十多年,人都已經上班了,書還沒打算唸完,拿著學生證還能享受好些購票與住房等優待。德國幾個邦政府在老學生過多與聯邦補助費裁減之下,開始針對這個LKK族群收錢,唸了十三個學期還唸不完的就得繳交學雜費。這股風氣由南德吹向北德,已經有幾個邦都開始實施。

 而外國人在德國唸書除了繳一點行政費用與保險費之外,學費也是全免。但是年限限制卻開始出現,例如慕尼黑路德維希綜合大學數年前開始施行「自動註銷學籍」制度,唸博士六個學期期滿就會接到退學通知,沒唸完還要繼續的必須自行與指導教授溝通,教授同意就繼續,但是完全在沒有學生身份下進行,也就是從此失去住學生宿舍與搭學生票等等的「學生福利」。

 歐洲政府多以「國家義務」來看待教育問題,從德國、法國、丹麥、芬蘭、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瑞典、希臘到比利時等國,原則上都採不收費制度,除了繳交必要的行政與保險費用之外,這些金額一年兩學期約一百歐元(約三千七百元)左右。

 歐洲國家中對教育收錢的典型代表可推「最為美式」的英國,不但高等教育大收外國人的鈔票,自己人也不例外,只是金額少得多。而英國本身還一國兩制,蘇格蘭的教育就類似歐陸,從小到大學都由政府補助。據說蘇格蘭人到要付費的英格蘭唸大學,學費也可申請由蘇格蘭政府負擔。

 在蘇格蘭之外的英國地區依學科而定,英國籍學生年收費在一千到兩千英磅以上(五萬五到十一萬元)不等,英國政府計劃在二○○六年實施大學改革方案,國會中不斷討論應否以三千英磅為學費上限(約新台幣十七萬元)。對於薪資不高的家庭來說,替孩子籌錢上大學成了一項英國父母的生活苦衷。而名校還有更高的價碼,牛津、劍橋等燙手大學還計劃收取五千英鎊的最高學費來「顯示身價」。

 英國收取外國學生學費可更貴了,年繳七千到一萬英磅不等,是英國籍學生的四到五倍價碼。

 醫學院因為教材關係最為昂貴,年收約一萬兩千英磅(約近七十萬元)學費。這也是英國各大學相對於其它歐洲國家對外國學生大量收取的原因。

 以英國倫敦商業學院為例,根據統計除了百分之七十的教授非英國籍之外,在這裡求學的學子也多非「本土」,每年的畢業生就也有高達百分之八十非英國本土學生。

 而到英國取經的外國學子中,臺灣人更是蟬連數年人數最高的「榜首冠軍國」!這裡採高學費但限年數畢業,在時間就是金錢的理念下,假若鈔票不缺,專家會建議「要快就到英國來」。要磨久細品又免學費的,就到德法長蹲去,經歷不同品味各異。

 以美國傳統熱門的商業管理碩士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來比較,就學哈佛每年要價三萬兩千美金(超過一百零八萬元),另需每月約一千美金當生活費用。如此估計要超過十萬美金(約三百五十萬元)的學費(還不包括生活費),才能造就一個美國最高學府的哈佛商管碩士。

 而德國漢堡大學經濟政策系的商管碩士,除了生活費之外一年卻只要六十二歐元(不到兩千三百元)而已。這是東歐、俄羅斯等國家很多窮學生選擇在「歐洲陸塊內」留學深造的原因,因為美英的高學費政策他們根本負擔不起。

 商管碩士是美國創造出來的土產產品,與美國一百多年的MBA歷史相比,歐陸這種學位的起步只在近期而已。歐陸的要求限制也多,像德國的MBA申請者必須是工程或自然科學大學學位畢業者,在希望另外獲得經濟學位的情況下才准通關。

 精挑細選之下,目前德國每年大約只有一千六百名左右的商管碩士畢業,與走美國陸線的英國每年量產一萬三千名商管碩士相較,商管碩士的「產線」,還不是歐陸國家的「教育主力」。

 在歐洲的商業學院來說,除了法國巴黎的HEC 管理學院(Management School)之外,西班牙馬德里的IE (Institutode Empresa)都可說是國際知名,據估計後者有高達百分之十五畢業生自行創業成功的比例。但是以上所說的都是學費而已,生活費方面,還必須依大小城市來估計高低,不同的地方將會有很大的差距。(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俄火災中國留學生罹難人數增至8人 5人失蹤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發表最新留美學生情況報告
來星中國籍陪讀媽媽首年不能申請工作
法國得獎 吳乙峰分享拍攝紀錄片成果與體驗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