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的戰車》--信念之光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2月5日訊】 劇情

影片《火的戰車》是根據二十年代兩個青年短跑選手-埃立克﹒利德爾和哈羅德﹒亞伯拉罕,為參加1924年在巴黎舉行德奧林匹克運動會刻苦鍛煉,終於取得冠軍的真實故事編寫而成。

故事發生在1919年。英國貴族化的劍橋大學凱阿斯學院考進了一位猶太學生亞伯拉罕。這位青年深受種族偏見之苦,一心想成為贏得奧運會百米賽金牌得第一個猶太人,以此來對抗種族偏見,為同胞爭光。

蘇格蘭高地也有一個決心奪取奧運會百米金牌得青年利德爾。他父親是傳教士,本人是個虔誠的教徒。他認為,運動員應具備頑強意志和獻身精神,這和基督的教義是一致的,既然天賜他一雙快腿,就是要他為上帝爭光。

1920年,蘇格蘭和法國舉行田徑比賽,利德爾代表蘇格蘭參加。正當競爭激烈的時候,利德爾忽然摔倒,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終於搶先到達了終點。亞伯拉罕在看台上目睹這場意志創造奇蹟的比賽,十分激動。他熱切地請求意大利職業教練穆薩比尼指導他練習。穆薩比尼沒有答應。

一九二三年,倫敦舉行全國性運動會,利德爾和亞伯拉罕在跑道上相會。利德爾獲得冠軍,亞伯拉罕落後了兩碼。他的女友、歌劇演員西比爾安慰他下次定能超過利德爾,但亞伯拉罕痛苦地說,他的速度似乎已達到了極限,再也無法提高了。在場的意大利教練看到在這個失敗者身上有一種渴望拼搏的精神,決定助他一臂之力,便對他說:“那兩碼包在我身上”。

穆薩比尼教練針對亞伯拉罕訓練不足的弱點,指導他從基本動作開始系統地進行訓練。失去自信的亞伯拉罕漸漸恢復了信心。1924年,第8屆奧運會在巴黎舉行。英國隊起程赴法時,利德爾才知道百米預賽將在星期天舉行。按基督教規定,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他考慮再三,最後決定遵守教義,退出比賽。

各國健兒雲集巴黎。英國王子威爾斯親王赴巴黎督戰。然而最有希望獲勝的百米選手利德爾卻臨時放棄了比賽,領隊懇切得要求他為國王的榮譽參加比賽。利德爾只回答:“國家、國王也都是上帝所造。”正在雙方相持不下之際,英國隊四百米選手林賽勛爵主動把自己參加四百米賽的權利讓給了利德爾,因為那場比賽不在安息日舉行。利德爾在最短時間內刻苦鍛煉耐力。比賽時,利德爾不僅奪得四百米賽冠軍,而且打破了這個項目的世界紀錄。觀眾向他歡呼,同伴把他抬在肩上。利德爾高舉起緊握的雙手,向無私地成全了他的林賽勛爵致敬。

參加短跑的亞伯拉罕雖然沒有遭遇上利德爾,但和他角逐的對手全是美國短跑名將。不過亞伯拉罕這時已經領悟到,面前的障礙不是對手,而是自己的信心。他克服了這個心理障礙,信心百倍地參加了百米決賽,終於奪得了冠軍。

評析

這部影片是根據六十一年前傳誦一時的真人真事改編的。當時英國確有兩位青年短跑選手為參加奧運會而刻苦訓練,雙雙奪冠的事蹟。影片著重刻劃兩位出身和經歷不同的青年的心理狀態,所表現的與其說是競賽,不如說是火熱般的信念。片名中的“戰車”一詞又作古代賽車用的馬車講。而”火的戰車”取自於根據長詩《米爾頓》改編的一首膾炙人口歌曲中的一句歌詞,即“把火的戰車帶給我”。影片主要是喚起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象這樣的題材與主題在英美影壇上是比較罕見的,加上編導處理深刻、演員表演生動,因此上座率相當高。

《火的戰車》是一部題材樣式古樸,情節結構簡單、攝制成本低廉的影片,而且由名不見經傳的青年演員主演,因此當初英國幾家大公司都不願出資拍攝這部影片。制片人戴維•普特南花了兩年時間籌資,最後還是由美國和埃及制片公司出資才完成。在拍攝初期,普特南邀請編劇科林•韋蘭到自己家中,給他看了兩份材料:一份是關於兩個運動員情況的舊報紙的剪報,另一份是兒童書籍中記載的他們的成績和利德爾“決定”的那一頁。3個月後,科林•韋蘭認為編寫劇本的素材已經夠了,於是在倫敦的報紙上刊登廣告,請求參加過192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員盡自己記憶所及提供情況。許多健在的運動員為這些電影製作者們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影片的片名取自英國家喻戶曉的一首歌曲中的一句歌詞“把火的戰車帶給我”。這首歌曲是根據英國詩人威廉•布萊特的長詩《彌爾頓》改編。歌曲原詞為:

“把閃閃發光的象金子似的弓給我,
把蘊藏著希望之火的箭給我,
把鋒利的長矛給我,
把火的戰車帶給我。
我絕不從精神戰爭中退卻,
我的寶劍也不會在手中長眠。”

《火的戰車》獲1981年度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火的戰車》的意外獲獎,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英國味”十足。演員的選擇無疑是很適當的,兩位初出茅廬的新手傳達出二十年代英國青年的風貌;兩位老演員(扮演學監和校長)也充分表現出英國古老的保守的貴族氣派。服裝設計既符合歷史真實,又符合人物性格。精心選擇的城、鄉外景地也為人物活動提供了符合時代氣息的社會環境。總之,這些都為影片的“英國味”增添了佐料。

影片制片人戴維•普特南認為,兩位青年的這種精神,在如今重實利、輕信念的世界裡,已很難見到。影片所表達的那種以信念為重、奮力拼搏的精神,使現代的西方觀眾產生一種懷舊情緒。這裡有必要對片名《火的戰車》做些解釋。英語“戰車”一詞又作古代的賽車講,古希臘奧林匹克競技的首要項目就是車賽。“火”字暗喻兩位運動員的火熱信念,當然他們的目的是不一樣的。利德爾參加比賽是為上帝爭光,亞伯拉罕奪取勝利是為對抗種族偏見。這和奧林匹克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奧林匹克活動是為紀念主神宙斯,而且主張各族平等,所以英國《電影評論》雜誌認為,影片的主題是要重新點燃奧林匹克精神之火。它不是一部體育片,而是社會片,在當今世風日下的西方社會裡,謳歌了前人為了信念而頑強奮鬥的精神,無怪乎那些並不懂體育的觀眾看後也為之動容。

再者,在藝術處理上,影片採取了傳統的敘事方法,不以閃回、時空轉移等現代手法取勝,不玩弄技巧,但影片拍得很美,幾場訓練和比賽安排得很巧妙。音樂很有特色,很好地烘托了氣氛,調節了節奏。在色情、暴力、恐怖、神怪影片充斥銀幕的情況下,影片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這些恐怕就是影片獲獎的主要原因。

《火的戰車》除了獲最佳影片獎外,還獲得了最佳原始劇本、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始音樂等三項獎。

從歷史上看,學院雖有明文規定,凡英語國家拍攝的影片,都有資格被提名和獲獎,然而非好萊塢影片獲獎的實在難得。《火的戰車》是奧斯卡獎誕生以來英國片的第三次獲獎影片,上兩部是《王子復仇記》(1948)和《奧利弗》(1968)。

《火的戰車》Chariots of Fire

出品年份 1981
出 品 地 英國
出品公司 Allied Stars
導 演 休.赫德森 / Hugh Hudson
主要演員 尼古拉斯.法雷爾 / Nicholas Farrell
奈傑爾.哈弗斯 / Nigel Havers
伊恩.查裡森 / Ian Charleson
本.克羅斯 / Ben CrossDaniel Gerroll
伊恩.霍爾姆 / Ian Holm

該片獲1981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始劇本、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原始音樂獎。

【明心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市場法則和軍事力量作用有限的時代,一個國家影響力升降的主因在於其財政運作的可靠性」—這是華府在一九九○年代反覆向世界其他地區宣揚的信念,亦即當一個國家的市場繁榮發展,其他國家也將因而向美國看齊。
  • 台灣總統陳水扁在“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黨慶大會上,呼籲台灣內部團結,不要被外界的威脅所嚇倒,“對的信念絕不放棄,對的路要繼續走”。 (圖﹕“對的路要繼續走,不能停止”)
  • 】 陳水扁總統今天在台灣團結聯盟黨慶大會致詞說,就任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以來,不斷面對「中國」武力威脅和國際打壓,深刻體認台灣內部一定要團結,國人不但不能心存幻想而自我矮化、自我設限、更不可自亂腳步,陷入惡鬥與內耗,「對的信念絕不放棄,對的路,要繼續走,不能停止」。
  • 台灣總統陳水扁在“台灣團結聯盟”(簡稱“台聯”)黨慶大會上,呼籲台灣內部團結,不要被外界的威脅所嚇倒,“對的信念絕不放棄,對的路要繼續走”。
  • 民國八十年九月二日,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李應元當時因涉嫌叛亂,在松江路上的御書園餐廳遭到逮捕,他今天重回現場,娓娓道出逃亡過程,也藉此表達個人信念堅定的特質。李應元說,他要做的事,從沒失敗過,他要與曾協助過他的友人,約定十二月七日台北市政府相會。
  • 三百名美國國會議員今天搭乘專用列車從華盛頓到紐約開會,紀念去年悲壯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並當場通過決議案,讚揚勇於救人的各行各業英雄。包括副總統錢尼半個國會的成員在嚴密護衛下,抵達一七八九年美國國父暨首任總統華盛頓宣示就職的曼哈坦聯邦廳,表達全國對死難者的悼念,並對侵犯美國的恐怖份子宣告,恐怖行為「絲毫沒有動搖美國人民對這世界最老也最強的民主國家的信念。」
  • 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自己主演的電影新作竟然不讓孩子們欣賞。日前他前往法國參加一項美國影展期間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時說,他堅持不讓自己的孩子看他所拍的新片「非法正義」,因為他對教養子女有非常堅定的信念。由保羅紐曼、湯姆漢克斯及裘德洛老、中、青三代實力派男星聯手演出的「非法正義」,劇情描述三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替黑道工作的一名父親遭受喪妻喪子的打擊之痛,被迫帶著唯一倖存的兒子踏上復仇之路。
  • 1948年,牛津大學舉辦了一個題為“成功秘訣”的講座,邀請邱吉爾前來演講。
  • 指導人們行為的,有兩種理性:一種叫“價值理性”,另一種是“工具理性”。“價值理性”以某種先驗的信念檢驗行為的合理性,只要動機是純正、神聖的,不管結果如何,這樣的行為都是合理的。“工具理性”不一樣,它看重的不是動機,而是效果;它關心的是:為了達到一個具體的目標,採用什麼樣的手段,是最有效率的?
  • 政治大學副校長司徒達賢指出,馬來西亞目前正面臨二、三十年前台灣狀況,外資大量轉移到大陸,而使當地中小企業陷入困境。但是這也無疑帶來突破現狀的發展良機。他說,當年外資撤離時,台灣中小企業卻憑著本身的信念、人才技術和社會環境生存下來。接著提高生產力與素質,又把產品成本降低,反而增強國際競爭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