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首座考古博物館見證史前文化

自由時報記者康俐雯報導

人氣 13
標籤:

【大紀元4月11日訊】歷經多年籌畫,耗資三億八千萬元的北台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將於四月二十四日正式對外開放,屆時「重返十三行常設展」、「一個屋簷下:馬來西亞沙勞越伊班族特展」與「念戀老八里特展」也將同時開展。

十三行博物館的成立,起因於民國七十八年「搶救十三行遺址」事件,當時政府計畫興建八里污水處理廠,廠址即位於遺址所在地上。經考古學者大力呼籲搶救遺址,獲得社會大眾熱烈回響,因而促成保留部分遺址面積,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並在民國八十一年經行政院核定由台北縣政府負責籌設十三行博物館,以保存及展示十三行遺址出土文物,並於八十九年動土。

研究顯示,十三行遺址距今大約一千八百至五百年前,十三行文化在台灣歷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十三行人是台灣唯一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出土物除有大量自製陶器、石器與鐵器外,也可見台灣其他族群的陶製品,從地址位置分布及陶器行事風格相似來看,十三行人可能與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關係最為密切。此外,銅鈴、銅錢、青銅刀柄、玉器與玻璃珠等,則可能是來自中國、南洋地區的「交易品」,顯示當時對外交通及貿易相當發達。

當初之所以將其命名為「十三行」是因遺址所在地,也就是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的別名為「十三行庄」,相傳清朝有多達十三家行郊(商家)在此經商而被稱為「十三行」。館藏中最重要的即屬《人面陶罐》,表情豐富的人面造型充分顯示史前居民精湛的製陶技術,此作品為墓葬出土文物,推測可能是宗教用途。

館長林明美以「滄海桑田」形容十三行博物館一路從無至有的興建過程,不但將館舍周圍鐵皮屋工廠、砂石場等遷移,也請鄰居台塑與污水處理廠美化建物景觀,此外,初期因館舍未落成,也面臨博物館書店及餐廳委外流標的難處,今年初在分開招標後順利找到承包商。館內規劃學習體驗室等互動教育推廣機制,展示空間也都以互動與重建實體空間規劃為主,搭配淡水與八里渡輪等交通觀光動線,十三行博物館希望能夠吸引民眾前來體驗史前文化與人類遺址的奧妙。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新西蘭國際南極中心遊記:不容錯過的體驗
【1000步的繽紛台灣】高雄五星級度假酒店
在海邊戲水看到這種波浪要趕緊逃命
組圖:韓國仁川櫻花公園 花海美不勝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