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院校介紹:台灣中國文化大學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t Taiwan

人氣 45
標籤:

【大紀元1月28日訊】中國文化大學創立於1962年。校本部位於陽明山華岡,鄰近陽明山國家公園,山明水秀、空氣清新,學校建築更是兼顧典雅美與現代化,饒富中國特色,為學習研究的優質環境。

學校所在地華岡,原為橘子園,購自四川譚淳風先生;並無地名,亦無建築。華岡地名是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所創,取名於「美哉中華,鳳鳴高岡」之意。

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之初,原擬命名為遠東大學。後因接受先總統蔣中正先生之親筆函建議,因而更名為「中國文化學院」,成為學校發展之方向與興學之理念。在辦學上先設研究所,後辦大學部;1980年,教育部以華岡興學,已屆滿十八,而成績卓著,乃核准改為「中國文化大學」。發展至今已成為一所最完整之綜合大學,設有文學院、外國語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社會科學院、農學院、工學院、商學院、新聞暨傳播學院、藝術學院、環境設計學院及教育學院共十二個學院,五十八個學系組,研究所有三十五個碩士班、九個博士班。學生二萬三千餘人,專任教師約六百人,具助理教授以上資格者近八成。

學校創辦之初,即設立英、德、法、俄、日、韓語文學系,成為台灣大學中最完備之外國語文學院。外交部之俄語、韓語人才多來自文化大學。自從蘇聯共產主義崩潰以後,俄語人才供不應求。並於1991年成立台灣首創之俄國語文學研究所,擴大訓練之內容,培育更多人才。


文大創立了許多特殊的或比較冷門的學系,且特別注重人文藝術教育,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曾說:「思想學說,必須透過文學藝術,由抽象為具體,方能普及民眾,深入人心。」故人文科學如哲學、文學、史學都是最早設立的系所,且均有博士班。另外除國劇、國樂、國術、舞蹈外,尚有市政、勞工、廣告、印刷、觀光、氣象、文藝創作、土地資源、青少年兒童福利等系以及三民主義(現更名為中山學術)、生物科技、大陸問題研究所。其中許多系所成為國內人才之主要來源。例如氣象學科,政府機關百分之七十以上之專業人才就是來自本校。

文大的校訓為「質、樸、堅、毅」,是由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所訂立,其為知名的史地學家,曾任台灣教育部部長。他以「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為辦學理念,旨在傳承中國文化,並融合西方科技與社會科學。 現任董事長張鏡湖博士亦為知名地理學家,其大力推動硬體建設,積極拓展國際學術交流,被工商時報譽為「教育界的艾科卡」。曾獲日本創價大學、韓國慶熙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並為台灣獲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之第一人。

文大很注重國際文化交流,除了如宋史、敦煌學、第二屆華學…等各種不同類型的國際會議連續不斷的召開外,並與韓國、日本、美國、外蒙古、俄羅斯…世界十餘個國家各大學締結姊妹校,現已有55個之多,互相之間交流密切,包括師生交換、研究之合作、球隊訪問等。

目前文大已頒贈名譽博士學位予三十國之各行業傑出的友人共三百多名,包含學者、藝術家、政治家、宗教家…,其中最為人所熟知者,例如日本前首相相岸信介、日本產經新聞創辦人鹿內信隆、美國魏德邁將軍等人。

文大的另一特色,則是在創校之初就設立了博物館,為台灣首創。現華岡博物館設在曉峰紀念館內,蒐藏文物達五萬餘件,以書畫為主,經常舉辦展覽與專門學習班,對教學有相輔相成的作用。並與日本東京富士美術館等國外知名機構多次合作,舉辦大型之「西洋名畫展」等活動,參展人數達十多萬人,廣受台灣各界佳評。


值得一提的是,文大的出版部規模之大,在台灣大學中是首屈一指的。至今已出版之書籍多達一千一百餘種,其中很多都是本校師生研究之成果。如「中文大辭典」已成為全球各大圖書館列為必備的參考書籍。其他著名的尚有中華民國地圖集與世界地圖集、中華百科全書、蘇俄簡明百科全書、清史新刊本、明史、元史、金史及宋史等,對國內外學術界的研究貢獻匪淺。

文大除了在人文藝術教育方面有傲人的成績外,在武的方面,學生表現亦相當傑出。台灣十大運動員中就有三位是本校在學學生,其獲選成就包括江志忠為台灣在雪梨殘障奧運得到第一面標槍金牌、黃志雄為台灣在雪梨奧運得到跆拳道銅牌,以及蔣澎龍獲得台灣史上最佳之桌球世界排名第三名。

在鼓勵學習研究方面,文大有創辦人紀念獎學金等五百餘種獎助學金,每年學生所獲獎助學金總金額約壹億五仟萬元,一方面也在實質上幫助了家境清寒學生完成學業。學生社團共有一百七十多個之多,蓬勃發展的程度在台灣大學可算的上數一數二,充分展現了文大學子們的活力與熱情。

若需要更多的資訊可上網查看,
中國文化大學的網址:http://www.pccu.edu.tw/
聯絡電話:(02)2861-0511@(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卡達開學了!不同國家的同學無國界大融合
求學加拿大如何申請獎學金
江宇應:取消SAT將重創美國教育競爭力
選擇何種大學 7大考量幫你決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