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橋之五: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橋─洛陽橋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0日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唐宋時期,也是東方重要的通商港口,與當時的埃及亞歷山大港並稱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世界各國的人們紛至踏來,因此給泉州城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

「洛陽橋」是中國現存第一座跨海石橋,位於泉州城東北13公里處,橫架與惠安縣分界的洛陽江之上,橋以江為名。其建築方式透露出古代科技文明的先進。因洛陽江之入海處,江闊水深、浪急潮怒,在如此艱險的環境中飛虹跨江建造橋樑,實為當時的橋樑工程創了奇跡,故有「洛陽之橋天下奇」之讚譽。

洛陽橋的前身是「萬安橋」,興建於唐朝大中年間。一百多年後,萬安橋於洪水中沖毀。而洛陽江,上連溪,下接海,若遇到漲潮時江闊流急,波濤洶湧;而退潮時水勢湍急,暗礁密佈,根本無法通行。據《泉州府志》中記載,舊萬安橋是北宋慶歷初郡人李寵首先「甃石建造浮橋」,後來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根據主持此建橋工程的宋代泉州太守蔡襄所撰寫的《萬安橋記》中記載:「泉州萬安渡石橋,始創於皇右五年四月庚寅,以嘉右四年十二月辛未訖立。」即西元1053-1059年,前後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完成這座跨江接海、南北跨向的大石橋,距今已近千年歷史。

洛陽橋包括兩端橋堤,總橋長834米,寬7米。有46個船形橋墩,47個橋孔。橋身通體是以花崗岩石鋪建而成,巨大的船形橋墩由一塊塊石頭砌建,看起來就像一艘兩頭尖翹的石船馱負著石板。船形橋墩的建法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

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360丈,寬1丈5尺,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雕琢精緻的石獅裝飾,綴布7亭9塔,點綴其中,益增其美。其中一座婆羅門塗金塔,雕刻有《偈菩月經》及釋迦像。橋堍上各有4尊武士石力神,守護著橋頭。橋以江心島中洲為界,分為南北兩段,南北兩側還種植七百棵松樹。足見當時造橋工程規模之巨大,結構工藝技術之高超。

橋之中亭林立著歷代碑刻,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橋北端有真身庵、昭惠廟等遺址,橋南端有蔡襄祠,祠內有蔡襄《萬安橋記》的宋代碑刻立於祠內,此碑被譽為書法遒勁、撰文精妙、雕工精美「三絕」。 整座橋樑不但秀麗多姿、氣勢磅礡、而且雄鎮東南。宋代王十朋游洛陽橋時,不禁慨道:「北望中原萬里遙,南來喜見洛陽橋。」

建橋近千年以來,先後修復17次。現存的洛陽橋於清朝乾隆26年(西元1761年)興建。民國21年(西元1932年)蔡延鍇軍長將橋改建成鋼筋混凝土公路橋,並將橋面增高2米。但逢抗日戰爭遭受嚴重破壞。西元1993年3月至西元1996年10月,實施保護修復工程。故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因造橋處位於江海交匯之處,江闊水深又急,橋基屢屢被摧毀,建造工程艱巨。洛陽橋在整個建橋中創造了「筏型基礎法」、「種蠣固基法」、「浮運架橋法」等等先進技術,對世界橋樑科學是一大貢獻。

早在北宋的先民,以無比的毅力和驚人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法」, 也就是洛陽橋最著名的建築特點。

「筏型基礎法」就是沿著橋樑中軸線的底部拋置數萬立方的大量石塊,拋石填海,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為橋基,鋪成一條寬二十多米、長達二華裡左右的水下石堤,壘石成墩,然後在上面砌築建立橋墩。此建築法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

「種蠣固基法」就是在拋石堆中繁殖牡蠣,巧妙的利用牡蠣外殼的強勁附著力,以及繁殖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石塊牢固的黏合成整體,解決了穩固橋墩大問題。此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界都是偉大的貢獻。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同時也是世界上首創將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

「浮運架樑法」是在沒有起重設備的宋代,利用海潮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採用「激浪以漲舟」、「懸機以弦纖」 浮運架樑的妙法,將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顯示先民們建橋技術的非凡才智。

已故橋樑專家茅以升在《橋樑談往》一書讚譽說:「泉州洛陽橋的這種基礎就是近代的『筏形基礎』,但在國外只有不到一百年的歷史,所用架樑的『浮運法』,即使今日也很通行」……並稱讚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樑的狀元」。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大陸河北省雄縣、永清一帶地下埋藏著結構複雜、設施完善的古戰道,據中國文物部門初步調查,古戰道總面積可達一千三百平方公里,橫跨雄縣、霸州、文安、永清四縣市,其工程浩大、結構複雜、用途較廣,堪稱「地下長城」。新華網報導,河北省文物部門今年為配合阿榮旗到深圳高速公路河北段的建設,對沿線進行了文物調查,在工程通過的祁崗發現古戰道遺址。在此之前,在永清、雄縣、霸州等地已先後發現過相似的古戰道。
  • 蘇州地形河湖交錯,故而橋樑眾多,是一著名的水城。而在眾多的橋樑之中,最為壯觀的橋,就是唐代所建造的寶帶橋。
  • 蘆溝橋位於北京城西南13公里、豐台區宛平縣城西門外,跨永定河之上(舊稱蘆溝河,蘆溝橋便以此命名),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聯拱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西元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西元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歷史。在金代,蘆溝河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時亦是軍事要地。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