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話重陽

羲玉
font print 人氣: 74
【字號】    
   標籤: tags:

黃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又名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它的命名由來是這樣的:古人稱單數為陽數,雙數為陰數。九月九日,月日並陽,所以稱為「重陽」。重陽佳節的起源根據《二十四史》大約可以追溯至漢代。

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有位侍女叫賈佩蘭。戚夫人死後,賈氏被逐出宮,她曾回憶宮中的生活道:「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牽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據說釀菊花酒需從前一年的重陽就採集菊花及其枝葉,摻雜在黍米當中釀製,到了次年的重陽節就可以開罈飲用。

晉代的陶淵明可謂愛菊成痴。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菊花詩中的名句。《續晉陽秋》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年重陽,陶淵明家中無酒,他很惆悵地到院子裏採了一大把菊花,無聊閑坐。這時忽然有個白衣人手捧著酒罈子前來拜訪,原來是江州刺史王弘為了結交陶淵明,特別遣人先送禮致意。陶淵明大喜過望,馬上開罈暢飲一番,過了一個痛快的重陽節。

南北朝《續齊諧記》中寫了一個關於重陽習俗的傳說:汝南桓景隨道人費長房遊學累年,一日,費長房告訴他九月九日家中當有災難,宜急回並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桓景如言舉家登山,晚上回來果見雞犬牛羊全部暴死。於是世人重陽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中醫記載茱萸葉能防蚊叮蟲咬,菊花可驅目疾腫毒,所以茱萸也得了個雅號叫「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菊」字的來源本是「鞠」加「廿」字頭,意思是「窮盡」,也就是說菊花開過,一年中再也沒有花開了。說到這兒,不禁想詠菊的詩詞來。歷代詩人詞家都以菊為深秋之花,所以基調大多落於悲秋傷懷。如唐朝岑參的「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宋朝李清照的「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等等。唯有黃巢的《不第後賦菊》與眾不同,「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直寫得豪邁雄奇,仿佛有無盡的國色天香裂筆透紙而來。

唐朝貞觀某年重陽,太宗皇帝賜文武五品以上官員騎射於玄武門。宋國公蕭瑀連發了好幾箭都沒射中。歐陽詢便作了一首詩來嘲笑他:「急風吹緩箭,弱手馭強弓。欲高反覆下,應西還更東。十回俱著地,兩手並擎空。借問誰為此,乃應是宋公。」這首詩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說來也巧,初唐四傑之首的大詩人王勃,他的千古名作《滕王閣序》正是寫於重陽節這一天,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更使王勃一夜間名貫大江南北。


宋朝的重陽節充滿了詩情畫意,富裕的店舖酒樓往往以各色菊花紮成長長的門廊恭迎賓客,有粉紅的桃花菊、有純白的喜容菊、有檀心的木香菊、有金黃的金鈴菊,千枝萬朵,燦然耀眼。客人仕女童子奴僕穿廊往來,色彩繽紛,花香盈袖。

宋朝在重陽的食俗中還開始注重蒸花糕。《歲時廣記》記載:民間九日作糕,每糕上置小鹿子數枚,號曰「食祿糕」,這是取「祿」、「鹿」同音的好口彩。而且在重陽這天天將亮時,以一片糕搭在小孩的頭上,口中祝禱:「百事皆高」。

皇宮中重九祭祖先時,則令公廚在糕上作幾隻小粉象,稱為「萬象糕」。

明、清兩朝的重陽花糕在餡料中加入了棗泥,所以變得極其甜美而可口,因為重陽節前後正是棗子成熟的季節。以宮中為例:九月初一始蒸糕,糕大如盆,舖棗泥兩三層,中間夾上各色切碎果乾細丁,香甜撲鼻、精緻美觀。花糕蒸成後,還要迎回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吃糕,所以重陽節又稱「女兒節」。

重陽時已深秋,草木綠意不再。此時正是賞看紅葉的好時節。明、清京都人好於重陽至西山賞紅葉,或洗溫泉。也有人攜帶酒菜到郊外痛飲終日,稱為「辭青」。

台灣地區的氣候從九月開始就吹起了號稱「九降」的無雨北風,正巧適宜放風箏。不知從何時起,重陽節放風箏便成了很受歡迎的習俗。據胡建偉的《澎湖紀略》記載:「(風箏)紮為人物、鷥鳳以及河圖八卦之類,色色都有。俱掛響絃(鈴),乘風直上,聲振天衢。夜則繫燈於其上,恍如明星熠燿。彼此相賽,以高下為勝負」。

(香港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土家族,現有人口5704223人, 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也有分佈。
  • 侗族琵琶是侗族主要的彈撥樂器,與漢族地區的三弦相似,常用於侗歌伴奏。
  • 「毛古斯」,土語為「拔步長」,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土家族紀念祖先,開拓荒野,捕魚狩獵等創世業跡的一種古老舞蹈。形式風格,異常古樸、別緻。每逢過年節跳擺手,都要跳這種古老的舞蹈。
  •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流傳著各種曲調,如爬山調、迎客調、娶親調等等。彝族的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笛、銅鼓等。彝族的舞蹈也頗具特色,如「跳歌」、「跳月」、「打歌舞」、「鍋莊舞」等,其中「阿細跳月」是最流行的舞蹈之一。民俗民風
  • 「西蘭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藝中的一朵奇葩。
  • 「調年」是土家族的新年,它要先漢族的新年一天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的先民隨胡宗憲征討倭寇,在臘月二十九那天提前過了年,慰犒將士。將士們吃了豐盛的酒席,養精蓄銳,到除夕那天狠狠打擊了倭寇,取得了勝利。以後,為了紀念土家先人,土家人提 前過年,並相沿成俗。
  •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的蘭坪老君山和寧蒗的犛牛山麓。少數分佈於麗江、永勝、維西、中甸以及四川的鹽源、木裡等地,與當地民族雜居,共有人口29657人。
  • 擎天柱.木楞房
  • 普米族少年兒童到了1 3 歲,便舉行「穿褲子」、 「穿裙子」儀式,這一習俗稱為成丁禮。   
      普米族的成丁禮大多於過年(即新年)時舉行。儀 式多由母親或舅父主持。屆時,全家人圍坐在烈火熊熊 的火塘周圍,懷著喜悅的心情注視著這一場面。成年兒 童走到火塘前的神柱旁,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豬膘 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意味著長大後有吃有穿,生 活美滿幸福。如果是男孩,還要右手握尖刀,左手拿銀 元。銀元象徵人生的軌跡,尖刀象徵勇敢。如果是女孩 ,則要右手拿耳環、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麻紗、麻布 等,象徵著可享受的家庭權力和應承擔勞動義務。接著 由巫師向灶神及祖先祈禱,由舅父或母親換下他(她) 的長衫,給他(她)穿上短上衣、長褲(百褶裙)。換 裝完畢,大家都要贈送給他(她)一點禮物,以示祝賀 。小伙子(姑娘)也要向灶神和親友們——叩頭,敬酒 致謝,並希望在今後的人生旅途上繼續得到他們的保護 與幫助。此後,成年的小伙子或姑娘可以參加集體的生 產勞動和各種社交活動了。  
      據說普米族為年滿1 3 歲的孩子舉行「穿褲子」、 「穿裙子」儀式的習俗由來已久。相傳當年忽必烈攻打 雲南,路過川西時,有兩位年僅1 3 歲的普米族少年隨 軍南下,出生入死,英勇善戰,深得忽必烈的賞識。後 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同時也為教育後代,便於每年的 新年為1 3 歲的兒童舉行成丁禮,祝福他們健康成長, 將來成為有志之士。從此,這種活動便相沿成習,流傳 至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