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雲:中東問題的歷史源流(之五)

----阿拉伯世界的分裂

林思雲

人氣 64
標籤:

【大紀元11月14日訊】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除了在軍事上進攻以色列外,又試圖用石油作武器,發起了石油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兩周,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10國召開會議,決定對軍事經濟援助以色列的國家以及同情以色列的國家,進行石油禁運。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和日本等依賴中東石油的國家,不得不重新檢討自己的中東政策。特別是日本,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程度高達100%,所以日本趕緊撤回以往曖昧不清的中東立場,表明支援阿拉伯國家。日本政府宣佈關於中東問題的三點原則:“一、以色列應該從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佔領阿拉伯國家的領土上全面撤軍;二、國際社會要本著公正的原則解決中東問題;三、承認巴勒斯坦人的正當權利。”1973年12月,阿拉伯產油國正式承認日本爲友好國家,解除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瞼菄o戰爭雖然收到一些效果,但由於多數阿拉伯國家的産業單一,幾乎全是清一色的石油工業,所以石油禁運對阿拉伯各國自己的經濟打擊也很大,難以長久維持。石油戰爭只持續了幾個月,阿拉伯國家就不得不重新開始對美國和歐洲出口石油。但石油危機造成的石油價格暴漲,對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打擊,遠遠大於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打擊,非産油的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借債購買昂貴的石油,這後來發展成爲一些貧困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債務問題。

‘簡艦|次中東戰爭中,埃及付出了最大努力,但仍未能實現收回被占領土的戰略目標,甚至沒有得到戰爭的主動權,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戰爭也沒有收到預期結果。此後,埃及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打敗以色列開始産生懷疑,埃及人也重新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埃及之所以要與以色列打仗,完全是爲了解放巴勒斯坦人。以色列的目標是巴勒斯坦,本來並不想與埃及作戰。如果埃及不是基於阿拉伯大義主動向以色列挑戰的話,埃、以雙方和平共處是完全可能的。從埃及本國的利益出發,與以色列和平共處是有益無害的,埃及人何必爲了巴勒斯坦人去流血?

‘礎b1950年代和1960年代,全世界處於國際主義的高潮階段。那時不僅蘇聯到處對外援助、輸出革命,中國也勒緊腰帶無償援助第三世界的窮朋友,中國爲朝鮮、越南等其他國家而付出過很大代價。1970年代後期,蘇聯、中國等對無底洞似的外援感到疲倦,開始從國際主義路線上後撤,轉向利益優先的愛國主義。第四次中東戰爭後,埃及的泛阿拉伯主義思潮也大大後退,本國利益第一的愛國主義思潮擡頭。在這種情況下,埃及總統薩達特開始考慮與以色列的和平問題。

‘?1977年美國新總統卡特上臺,美國的中東政策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在此以前,美國的中東政策主要是前國務卿基辛格制定的扼制蘇聯戰略,即把以色列作爲遏制蘇聯在中東擴展的馬前卒。卡特總統上臺後,提出了“對蘇緩和”與“人權外交”新政策。卡特批評基辛格的中東政策過分誇大蘇聯的威脅,沒有從人權觀點考慮巴勒斯坦人的處境問題。卡特大幅度修改了基辛格的以色列一邊倒中東政策,考慮建立平衡阿以雙方利益的新中東政策。1977年3月,卡特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公開表示:“以色列應該撤回到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前的停戰線,巴勒斯坦人應該返回自己的故鄉。”

‘簫措麍磢熒s中東政策,以色列方面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得不在和平問題上做出讓步。以色列開始通過羅馬尼亞的外交渠道,秘密與埃及接觸,試探和平談判的可能性。埃及也面臨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想謀求和平環境,集中精力發展本國的經濟建設。所以埃以雙方一拍即合,達成了和平談判的意向。以色列同意在領土方面作出讓步,歸還所有佔領埃及的領土,而埃及的回報則是放棄消滅以色列的阿拉伯大義,承認以色列的合法存在,與以色列建立和平共處的共存關係。

‘?1977年11月,埃及總統薩達特突然宣佈訪問以色列,這在阿拉伯世界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阿拉伯聯盟的盟主埃及,居然背叛他們共同立下的與以色列不共戴天的誓言,單獨與以色列講和。”埃及的背信棄義行爲使整個阿拉伯世界憤怒了,薩達特在訪問以色列前曾到敍利亞訪問,試圖向敍利亞總統阿薩德解釋埃及的立場,薩達特和阿薩德的會談最後變成激烈的爭吵,兩國長期親密的友好關係絕裂。1978 年12月在敍利亞召開的第九次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到會的諸國強烈譴責埃及的背信棄義行爲,諸阿拉伯國家紛紛與埃及斷絕外交關係,阿拉伯聯盟也開除了埃及的會員國資格。此後敍利亞和伊拉克暗中較勁,爭當阿拉伯聯盟的新盟主。

‘?1978年9月6日,美國總統卡特、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美國總統休養地戴維營舉行最高首腦會議,埃以雙方簽署了在中東和平進程中具有歷史意義的“戴維營協定”。“戴維營協定”規定以色列將埃及的西奈半島返還,埃及則允許以色列船隻自由通過蘇伊士運河和蒂朗海峽。1979年3月埃以雙方正式簽署和平協定,1980年1月,埃以雙方互派大使,建立外交關係。薩達特本來還想在 “戴維營協定”中加入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內容,以表示他沒有忘記阿拉伯的大義,但遭到以色列的強烈反對,最後只是在形式上簽署了《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內容。1978年12月召開的阿拉伯國家首腦會議上,通過了反對“戴維營協定”的決議,埃及與以色列單獨簽署的《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並沒有被其他阿拉伯國家承認。

‘繒鴭鞳尾劃蝔顝w”,以色列無疑是歡迎的。因爲以色列從在巴勒斯坦建國開始,就面對被周邊阿拉伯鄰國武力消滅的巨大壓力。阿拉伯世界中最有影響的大國埃及承認以色列存在,阿拉伯對以色列的包圍圈就此分裂瓦解,以色列的軍事壓力大大減輕。而且沒有埃及參加,阿拉伯國家再次對以色列進行大規模武裝進攻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以色列的安全感大爲增加。

‘繒鴭顙銗L阿拉伯諸國來說,埃及背叛帶來的打擊是沈重的。埃及脫離反以色列陣營不僅造成阿拉伯世界的分裂,而且以色列與埃及講和後,對其他阿拉伯國家的領土返還問題(敍利亞的戈蘭高地等)的關心大爲減弱,實際上在埃以和談後,以色列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和平談判就處於停滯狀態。埃及本國的激進泛阿拉伯主義者,也對薩達特總統的背信棄義感到憤怒。1981年10月6日在開羅舉行的閱兵式上,一群士兵突然向主席臺上的薩達特開槍,薩達特當場死亡。薩達特總統遇刺後,副總統穆巴拉克當選總統。穆巴拉克上臺後,基本保持了薩達特的對以和平、對美加強關係的外交政策,但也注意改善與阿拉伯諸國的緊張關係,埃及與阿拉伯諸國的關係有所緩和。

‘?1979年,不安定的中東地區又發生了另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那就是伊朗革命。巴列維王朝執政的伊朗,與美國的關係非常親密,是美國在中東的橋頭堡。伊朗本是一個擁有衆多虔誠信徒的伊斯蘭國家,可是1960年代以後,巴列維國王在伊朗進行大膽激進的西方式社會改革,引起了伊斯蘭勢力的強烈不滿。1977年開始,伊朗各地開始出現反政府運動,1978年下半年反政府運動達到高潮。1979年1月, 巴列維國王被迫出國,因反對國王而流亡國外的伊斯蘭精神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 1979年4月霍梅尼宣佈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憲法規定伊斯蘭教義爲立國準則,建立起一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

‘瞼鴟埻痔R大大改變了中東的勢力格局。在巴列維國王時代,伊朗是美國在中東的最可靠盟國之一,伊朗也是以色列的友好國家,在阿以戰爭中站在以色列一方。而伊朗革命後,伊朗成爲最強硬的反美國家之一,美國在中東的戰略實力受到相當影響。同時伊朗也與以色列斷絕了外交關係,成爲以色列的敵對國家。伊朗新政權使美、以感到不安,但也使不少阿拉伯國家感到不安,因爲伊朗要輸出革命,這使中東許多王制國家不免産生危機感。1981年5月中東六國成立“阿拉伯灣互助會”,共同防衛伊朗的威脅。

‘瞼鴟埸s政權要求美國引渡逃到美國的前國王,但被美國拒絕,1979年11月,伊朗學生佔領了德黑蘭的美國使館,扣留了52名美國人質,霍梅尼宣佈支援學生們的行動,此後美伊兩國關係陷入危機。卡特總統試圖派特種部隊潛入德黑蘭強行救出人質,但營救人質作戰失敗。美國人質一直到1981年1月才被釋放,但人質獲救靠的不是美國政府,而是伊拉克總統侯賽因。1980年9月下旬,伊拉克出兵伊朗,兩伊戰爭爆發,伊朗迫於戰爭壓力,避免四面樹敵,釋放了美國人質。

‘穡漭儩啋妒漯蔣筏鴞]是領土問題。伊朗和伊拉克是鄰國,邊境爭端自古就有。伊朗在巴列維國王時代,擁有中東最強的軍隊,號稱“中東警察”。1975年,伊拉克在伊朗和美國的壓力下,被迫簽署了有利於伊朗的邊境條約。1979年伊朗革命後,伊朗與美國惡交。伊朗失去美國的支援與援助,軍事力量大爲下降。於是侯賽因宣佈1975年的邊境條約無效,出兵試圖收回劃給伊朗的領土,引發了兩伊戰爭。

‘簞ㄓF表面的領土問題外,兩伊戰爭的爆發還有內部的深沈原因。伊朗與伊拉克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兩國的民族不同,伊朗屬波斯民族,講波斯語;而伊拉克屬阿拉伯民族,講阿拉伯語。另外兩國領導人的政治理念不同:伊朗領袖霍梅尼持復古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伊拉克總統侯賽因是阿拉伯社會復興黨人,持近代的泛阿拉伯主義。霍梅尼上臺後,公開揚言要對外輸出“伊斯蘭革命”,建立政教合一的宗教國家。侯賽因的伊拉克政府則是遠離宗教的政教分離國家,不能容忍在伊拉克建立政教合一宗教政府的企圖。

‘瞼悕韞鴝唭J是伊朗的緊鄰,伊朗伊斯蘭革命輸出的首當其衝就是伊拉克。因此侯賽因想趁火打劫,趁伊朗新政權還沒有站穩腳跟,出兵推翻霍梅尼政權。同時侯賽因也想通過打敗伊朗來樹立他在阿拉伯國家的威信,接替埃及作阿拉伯聯盟的盟主。但侯賽因的計算失誤,伊朗雖然失去了美國的支援,伊朗軍隊仍有強大的戰鬥力,伊拉克的進攻受到頑強抵抗,兩伊戰爭進入相持局面。以色列也利用伊拉克忙於兩伊戰爭之際趁火打劫,1981年6月,以色列突然出動飛機炸毀了法國援助伊拉克建造的核電站,以色列認爲該核電站有可能被伊拉克用來製造核武器。

‘穡漭儩啋坐丑A除了敍利亞和利比亞這樣的革命國家支援伊朗外,多數阿拉伯王制國家害怕伊朗的革命輸出,希望伊拉克成爲伊斯蘭革命的防波堤,所以支援侯賽因,向伊拉克提供經濟援助。美國因爲與伊朗惡交,也支援侯賽因,向伊拉克提供軍事援助。伊拉克在兩伊戰爭中有較多的國際支援。

‘?1987年7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598號決議,要求兩伊立即無條件停戰。伊拉克當即宣佈接受這項決議,但伊朗拒絕接受,兩伊戰爭繼續進行。此後,兩伊戰爭的戰場從兩國邊境地區的陣地戰轉變爲“襲城戰”,雙方使用大量導彈襲擊對方的城鎮、石油設施和港灣設備。“襲城戰”搞得雙方損失慘重,不得不坐下來停火談判。1988年8月,兩伊戰爭在稍利於伊拉克的情況下停戰。此後伊拉克以“伊斯蘭革命的防波堤”的名義,接受歐美國家的援助,逐漸成爲中東新興的軍事大國,這是後來海灣戰爭的遠因。

‘穡漭儩啋岐鷁M減緩了伊斯蘭革命對阿拉伯世界的衝擊,但也造成了阿拉伯國家的分裂。敍利亞和利比亞支援伊朗,不僅伊拉克與他們斷交,其他中東國家也與他們的關係急速冷卻。兩伊戰爭後,中東的幾個阿拉伯大國:埃及、伊拉克、敍利亞、約旦、利比亞等國之間,已是各念一本經,失去了互助協力的關係,納賽爾時代的阿拉伯國家團結一致形勢一去不復返。此後,約旦、敍利亞等國也出於本國利益,紛紛單獨與以色列交涉談判,情況對以色列越來越有利。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使美國把注意力轉向抗衡蘇聯的擴張威脅上,新上臺的雷根總統一改卡特前總統的對蘇緩和政策,採取對蘇強硬立場,提出“星球大戰” 等對抗蘇聯的戰略計劃。蘇聯入侵阿富汗後,美國對中東問題的關心程度大爲降低,形勢對阿拉伯國家更爲不利。另外蘇聯入侵阿富汗後,與蘇聯近鄰的阿拉伯國家也感到蘇聯的威脅,聯美抗蘇的思想擡頭,阿拉伯人的反美思潮有所後退。

‘繒鴭韝痚筒Z人來說,1980年代是寒冷的年代。他們的阿拉伯兄弟們,正在淡忘 “阿拉伯大義”,不再把解放巴勒斯坦當作他們的義務,巴勒斯坦問題已不再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問題,而變成了單純巴勒斯坦人自己的問題。阿拉伯國家紛紛承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支援越來越少。第一個抛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阿拉伯國家是約旦。

‘礎b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前,約旦對巴解組織是支援的,不僅提供資金,還在約旦境內爲巴解組織設置訓練基地。第三次中東戰爭後,約旦國王侯賽因看到以色列壓倒性的軍事力量,害怕巴解組織的活動造成以色列入侵約旦的藉口,開始限制約旦境內巴解組織的活動,並請巴解組織自重。但巴解組織並不理會侯賽因國王的勸告,他們不僅在約旦與以色列的邊界附近展開遊擊戰,而且還在國際上頻繁製造恐怖主義活動,1970年,巴解組織劫持了四架西方客機到約旦著陸。在此情況下,侯賽因國王決定動用武力把巴解組織驅逐出境。1970年9月,約旦軍隊向境內的巴解組織發起進攻,將巴解組織趕出了約旦。

‘瞻皒挐梒斑Q逐出約旦後,將活動基地轉移到黎巴嫩。黎巴嫩是一個人口只有300萬左右的小國,但卻是基督教、伊斯蘭教信徒混住的多宗教國家(51%信奉伊斯蘭教,49%信奉基督教)。另外伊斯蘭教徒又分爲遜尼派和什葉派,情況更加複雜。黎巴嫩的憲法規定:國家最重要職務的總統、總理和國會議長,分別由基督教徒、伊斯蘭教遜尼派教徒和伊斯蘭教什葉派教徒擔任,所以黎巴嫩政府是一個各派爭吵不休的軟弱政府。

‘?1970年 9月約旦當局鎮壓巴解組織後,巴解總部所領導的遊擊隊主力1萬余人從約旦轉移到黎巴嫩境內,在黎巴嫩南部建立營地,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區,成爲“國中之國”。巴解組織不時對以色列進行襲擊,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巴解遊擊隊更是協助埃及、敍利亞部隊,襲擊以軍基地、倉庫和雷達站等軍事設施。 1973年4月,以色列派特種部隊潛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暗殺巴解組織幹部。 1978年3月,以色列以報復巴解遊擊隊爲由,出兵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區。3月19 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派聯合國部隊進駐黎巴嫩南部地區,幫助黎巴嫩政府恢復對南部地區的控制。

‘瞻痚筒Z武裝力量轉移到黎巴嫩後,得到黎巴嫩伊斯蘭教派的支援,但卻遭到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反對。巴解組織在黎巴嫩境內建設巴勒斯坦人的學校、醫院,巴解遊擊隊的士兵背著槍大搖大擺地走在黎巴嫩大街上,好像在自己國家一樣。此外巴解組織還直接支援黎巴嫩的伊斯蘭教派,這些都引起黎巴嫩基督教派的強烈不滿。終於在1975年 4月,爆發了基督教派與伊斯蘭教派之間的黎巴嫩內戰。

‘簞繴衧ㄔ薛L在戰爭初期稍占上風,但伊斯蘭教派民兵在巴解遊擊隊和敍利亞的支援下,逐漸扭轉了戰局。1975年10月,黎巴嫩、敍利亞、埃及、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召開 6方會議,決定組成以敍利亞軍爲主力的阿拉伯維和部隊進駐黎巴嫩。此後,黎巴嫩內戰逐漸平息,但黎巴嫩的基督教派對敍利亞的干預不滿,基督教民兵與敍利亞軍之間多次發生武裝衝突。

‘?1982年發生了以色列駐英國大使遭巴解組織恐怖主義分子刺殺事件,恰值1982年爆發英阿馬島戰爭,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集中于馬島戰爭上,以色列乘此時出兵可以減少世人的注意力。1982年6月6日,以色列以駐英國大使遭巴解組織刺殺爲由,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解遊擊隊和敍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南部。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也被稱爲“第五次中東戰爭”。

‘簡臚郎舅云F戰爭後,巴解組織的實力大爲減弱,而阿拉伯諸國對巴解組織的支援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此情況下,巴解組織不得不謀求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支援。1988 年巴解組織主席阿拉法特做出了無奈的決定,宣佈接受聯合國1947年分割巴以的 181號決議,成立巴勒斯坦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當然反對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也不少,人們嘲笑說:“承認了以色列還叫什麽解放組織?”阿拉法特宣佈承認以色列10天後,巴解組織的激進派在蘇格蘭上空製造了泛美客機爆炸案,讓阿拉法特十分難堪。

‘穡?990年,支援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大義已是被人遺忘的歷史,俄國、中國等以前支援阿拉伯的國家,也開始對中東問題持旁觀態度。就在此時,伊拉克侯賽因總統出兵吞併科威特,引發海灣戰爭。侯賽因重新提起阿拉伯大義:如果以色列遵照聯合國的242號和338號決議,從阿拉伯被占領土上撤軍的話,伊拉克就從科威特撤軍。巴勒斯坦人感謝侯賽因,他沒有忘記阿拉伯大義,沒有忘記巴勒斯坦人。儘管支援伊拉克使巴解組織陷入國際上的孤立,巴解組織還是宣佈支援伊拉克。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的領土。1967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從佔領土地上撤軍,但以色列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國家雖然收回了部分被占領土,但大部分被占領土仍然控制在以色列手中。1974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338號決議,重申以色列應遵從242號決議,從佔領土地上撤軍,以色列仍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撤軍決議,美國就召集多國部隊武力執行聯合國的決議。爲此阿拉伯人感到不平:“爲什麽以色列拒不執行聯合國的決議,美國就放任不管?美國對待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完全是採用雙重標準。”

‘瞼鴝唭J在海灣戰爭中慘敗後,巴解組織更陷於孤立無援的地步。此後,巴解組織不得不依靠美國與以色列談判,爭取巴勒斯坦的“自治”。但美國本來就是親以色列的,所以巴解組織在談判中不得不做出大量讓步。巴解組織中的強硬派反對阿拉法特的過分讓步,他們在巴勒斯坦不停製造恐怖主義活動,試圖阻礙阿拉法特的巴以和談。由於反對阿拉法特的巴勒斯坦人很多,阿拉法特與以色列達成的協定,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執行。

‘繞i入二十一世紀,阿拉伯人對前途更加悲觀。阿拉伯人明白:阿拉伯要想站起來,要想在世界上得到尊重,就必須團結起來。而當前的阿拉伯世界卻是一盤散沙,阿拉伯社會的道德下降,阿拉伯政府的無能,阿拉伯國家間的內鬥,都讓阿拉伯人感到傷心和失望。他們懷念1950年代、1960年代阿拉伯人團結一致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另一種力量擡頭了,這就是本拉登爲代表的泛伊斯蘭主義團體。泛伊斯蘭主義成爲團結阿拉伯人的一種新興力量,阿拉伯人從拉登身上似乎又看到阿拉伯統一的希望。

‘穢埽n明白,要使阿拉伯人團結起來,靠現狀不行。必須要有一個契機,有一個共同的危機感,才能使阿拉伯人團結起來。拉登的組織發動對美國的恐怖主義襲擊,就是意在製造這樣一個契機。拉登當然知道,他挑發了超級大國,美國不會輕易放過他。布希總統已經說過,一定要抓到拉登,不管是活的還是死的,拉登已經做好死的覺悟。美國空襲阿富汗之後,新聞中播放的拉登錄像講話,某種意義上就是他最後的遺言。拉登說:“對於美國人,我有以下進言:我對真主起誓,除非巴勒斯坦人民能夠享受到和平,除非所有的異教軍隊撤出伊斯蘭領土,重還真主安寧,否則美國人將永遠不知和平爲何物。”

‘穢埽n的講話讓巴勒斯坦人感動,也讓很多阿拉伯人感動:拉登重新提起了被人遺忘的巴勒斯坦問題,重新舉起了阿拉伯的大義。如果拉登死了,他是爲巴勒斯坦的解放事業而死,是爲阿拉伯世界的統一而死,是爲伊斯蘭的聖戰而死,對於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徒來說,拉登當然是一個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在巴基斯坦,示威遊行的人群打著拉登的畫像,高喊:“拉登!烏薩瑪!”也是這個原因。

‘簡{在阿拉伯人普遍對他們的政府失望和反感,拉登這樣的反政府阿拉伯組織層出不窮,阿拉伯世界又在孕育著一場新的革命。有人說美軍進駐沙烏地阿拉伯,是爲了保護沙特人,引起普通沙特人的憤慨。引用一位沙特反政府人士的話:“美軍去沙烏地阿拉伯是爲了沙特人?笑話!美國去沙特,是爲了保護中東的石油,爲了保護腐敗的沙特政府而已。”參加“九一一”恐怖主義襲擊的多數是沙特人,不少人預測伊斯蘭革命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沙烏地阿拉伯。

‘簧ㄘD義行動古來有之,只要人們心中有仇恨,有憤怒,他們就要報仇,就要泄憤,恐怖主義就不會消失。美國要想消滅針對美國的恐怖主義,就要消滅阿拉伯人對美國的仇恨。要化解阿拉伯人的仇恨,就要公平解決巴勒斯坦問題,從阿拉伯國家撤軍。關於這點拉登的“進言”沒有錯。
‘?
2001年10月30日寫於日本(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林思雲:感謝美國?
林思雲:中國政府經濟改革措施的負面影響
林思雲:親歷「六四」
林思雲:中國政府會遵守入關的承諾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