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國競逐強國夢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11月6日報導】(中央社印度採訪小組德里6日電)經濟學家近來經常將印度與中國相提並論,同處亞洲、人口均超過十億的中、印正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追求富強、繁榮,前者以製造業見長,後者則是科技服務業巨人,雙方各擅勝揚,勝負難分。

全球網路搜尋引擎巨擘Google選擇印度、而非中國,開闢美國與日本除外全球僅有的研發中心,兩位創辦人月前更親自走訪印度軟體中心的班加洛 (Bangalore);然而全球半導體巨擘英特爾則選擇在中國,而非印度興建半導體廠。

中國漸漸擁有世界一流的城市設施,反之,除電信設施外,印度的基礎建設相對落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鋪紅地毯熱情歡迎外資,實施民主制度的印度儘管面臨農夫或勞工組織等當地利益團體的施壓,近來也急起直追,大力吸引外資。

讓印度引以為傲的是大量的高科技開發技術人才,依據世界經濟論壇統計,印度工程師名列全球第三,數量是中國的九倍之多,此外,印度的司法體系源自英國,有規則可循,印度還享有語言優勢,英語是第二語言,英語人口一、二億人,儘管如此,中國去年吸引540億美元國外直接投資,是印度的十倍之多。

中國、印度相爭,究竟誰能勝出?有人看好中國,因為中國人口比印度多,且中國經濟規模達1.4兆美元,也是印度的三倍。

不過,也有人看好印度,其中包括現代管理科學之父彼德杜拉克,而這種趨勢愈來愈多。

根據愛德曼國際公關公司針對全球65名商業記者所作的調查,可以一窺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新加坡、中國與印度受訪者眼裡,中國與印度在追求成為超級強國的道路上那一個能夠先馳得點。

以媒體觀點來看,部份調查結果雖然有趣但不令人意外:

–全球媒體較看好印度「目前的產業活力」,更勝於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新興市場。

–印度的商業環境正在好轉。80%受訪者認為印度未來五年的商業環境可望改善,僅有63%的受訪者認為印度目前的環境有利經商。

–在想到這些所謂的新興市場時,最先浮上腦海的問題是甚麼?答案是「民主的印度」,「缺乏民主的中國」。

對於媒體的第一個觀感─印度目前的產業生機勃勃,遠勝中國,不過,印度也不宜得意太早,關鍵在於「目前」二個字,中國過熱的經濟明年可能遽減,導致投資硬著陸,愛德曼亞洲業務負責人Alan VanderMolen指出,中國經濟減緩疑慮影響媒體的觀點。

分析家指出,中國一旦擺脫目前的困境將再次成為全球令人振奮的投資重鎮,特別是在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以前。

至於媒體的第二個觀感,印度的商業環境未來五年將獲得改善,對總理辛格 (Manmohan Singh)來說即是成就,也是挑戰,由於先前的政府一般認為比較親商,因此媒體認為印度投資環境可望升級,對新政府而言是一大成功,倘若印度未能提升投資環境,媒體看法將丕變,因此對印度而言也是一項考驗。

此外,提高認知也相當重要,VanderMolen接受電話訪問時指出,外界對印度的印像就是電腦軟體與客戶傳呼中心,對於其價值主張則缺乏了解。

他指出,美國媒體有關印度新聞,每四則中就有一則關於服務外包,整體而言,中國在美國媒體享有46%的「聲音佔有率」,印度僅有14%,包括墨西哥、俄羅斯、巴西與波蘭在內等其他新興市場則拿下剩餘的40%。換言之,印度各項產業必須增加曝光,以吸引外界注意。

儘管一國政治制度與投資之間的關係複雜,外界最先想到的民主,對投資人而言也是相當重要。

根據Quan Li與Adam Resnick針對52個發展中國家所作的調查發現,實施民主的國家通常屈服於國內利益團體的要求而限制向外資讓步的能力,民主國家也比較重視智財權,此舉對投資人有利。

類似印度這樣的民主國家可藉由改善各項基礎建設,加強智財權,制定適用於海內外所有投資人的規定吸引外資,這也是政府的職責所在,但根據愛德曼的調查,問題就卡在印度的二大弊端─官僚作風與監管問題。

印度學者Srikanth Kondapalli 博士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在活躍國際舞台以及積極對外招商之餘,印度有必要儘速改善政府的效率問題;與此同時,發行量達三百五十萬份、印度最大報紙印度時報也認為,印度政府的腳步可以再快些。印度與中國之爭到底鹿死誰手顯然尚待進一步觀察。

相關新聞
熊建華:中國危矣
熊建華:價值觀
王金平:泛藍僅國民黨能配票  但要餅夠大
IMF:中國應增匯率彈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