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育大學篇》活潑風 菁英多元學習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2日訊】特派自由時報記者魏錫賓╱倫敦報導

 升學成績通常不是官方或是教育團體評斷好學校的依據,但卻往往有聚焦和影響民眾選擇的能力,英國教育部每年定期公布中小學校在全國性測驗的結果,這份通常由收費昂貴的私立中學和經考試篩選的免費公立學校,名列前茅的排名,也成為有心家長和學生選校的重要依據。

 以「自由」為上綱,由學生及老師共同治校的夏山學校,和重視禮儀及知識,生活教育嚴謹的私立學校,似乎建構了英國教育給世界的兩個極端印象,但在這兩類必須繳交高額學費的學校以外,九成左右的英國學生,還是都至不用繳費的公立中小學校就讀。

 在英國,public schools(字面上直接翻譯是「公立學校」,但在英國和愛爾蘭其實是指「私立學校」)中的public最早由知名的伊頓公學採用,用來表示該校對所有付費的大眾開放,與過去只收教友子女的教會學校,或是有錢人家私人家教不同,如今一般我們所稱的這類學校為私立學校,在英國也採用獨立學校(independentschools)名稱,而在本文中所指真正免費的公立學校,在英國則稱為官辦學校(state schools),即是名義上為政府設立,但由政府或民間捐助出資的學校。

 就讀於私立中學的學生比例雖然不到十%,但受歡迎的大學中,來自私立中學的學生卻經常遠超過一成以上,以英國教育部兩千年的統計,入學新生畢業於私中達三成以上者,就有牛津、劍橋、倫敦大學的幾個獨立學院及布里斯托、艾塞特、新堡、愛丁堡、達拉謨、聖安德魯斯等十六所大學院校,其中比例最高的牛津和劍橋的新鮮人中,更有一半來自私立學校,最近剛公布的統計結果,情況幾乎沒有改變。

 英國私立中小學動輒每年台幣五、六十萬元的學雜費,雖然令不少人望而卻步,但知名私校進入牛津、劍橋二校的比例,經常達兩成以上,而其餘學生,也大部份都進入英國名校就讀,甚至有學校接近一半的畢業生,都成為牛、劍二校的新生,所以代價雖高,許多人仍趨之若鶩,大部份學校因此必須通過入學測驗篩選超額報名的新生,而要爭取進入伊頓、哈洛等傳統貴族名校,則就更加困難了。

 泰晤士報根據官方日前公布的七歲、十一歲全國考試,及中學資格考試、大學入學測驗結果,排定英國中小學校的名次,最近兩年的第一名都是私立聖保羅女子學校,百分之百都進入著名大學,其中有四成畢業生進入牛津、劍橋就讀,其餘名校中,威廉和哈利王子畢業的伊頓公學,由前一年的廿一名跳升到第七名,前首相邱吉爾畢業的哈洛,這兩年成績都在七十餘名,至於排名第四的西敏斯特學校,則有進入牛、劍二校最高比例的畢業生,達四十八%。

 除了拚考試外,大部份的私校學生都參加另外付費的個別音樂課或是其他才藝、運動課程,寄望內外兼修,但私立學校最吸引人的或許是其校內設備及提供的教學品質了,遠較一般公立學校設備更新穎的多功能劇院、設施更完善運動場地,已是標準配備,至於貴族中的貴族名校伊頓,因鄰泰晤士河之便,不僅擁有可以練習划船的湖,而且還有高爾夫球場讓學生揮桿,而因為私校起薪經常較公立學校高出兩成以上,資深老師差距更達一倍,所以通常較能吸引有競爭力的老師前往效力。

 即使私立學校有諸多優勢,不過並非所有免費公立學校在面對私立學校威脅時,都不堪一擊,排名公立學校第一名的肯瑞克,自許不要成為「考試工廠」,不過其考試成績反而在全體學校中,排在廿餘名,使許多私校瞠乎其後,其他也有不少公立學校在考試成績上表現良好。

 但要進入這些在考試成績表現優異的公立學校也不容易,他們大都先以入學考試篩選學生,然後經過面試,錄取比例常在兩成以下,這也是英格蘭教育系統相當特殊的部份,雖然中小學算是義務教育,但有一些名為公立的免費中小學,因由民間慈善團體捐助,而非單獨依靠政府出資,所以保有傳統篩選學生的入學方式,甚至部份由政府撥款的學校,也仍有考試入學的機制。

 雖然不是每個家長都重視升學績效,但升學成績卻經常左右家長的選擇,因為創辦人尼爾的治校理念聞名於世的夏山學校,即使獲得許多人認同,也能夠讓特殊學生獲得非常好的照顧,讓所有學生有充分的人格發展,但在它設立八十幾年後的今天,因客觀環境限制,仍然是英國政府,甚至是大眾眼中的邊緣學校,並未成為現代英國學校發展的典範。

 教育存在著許多理念之爭,能力分班公不公平?升學考試應不應存在?甚至平時測驗要不要舉行?英國也有這樣的爭議,佔最多數的公立中小學校的做法是,平時不以能力分班,但數學和英文卻從小一起就以能力分組;進入一般公立中學不用考試,可是私立中學和部份受歡迎的公立中學,能以筆試做為篩選學生的標準,至於平時測驗,因為在小二及小六各有一次全國性測驗,在這兩個階段不僅學校有平時考試,不少學校還另外聘請助理老師輔導成績較差的學生。

 傍晚四點多,伊頓公學的學生,或許肩背著高爾夫球桿離開校門,風度翩翩地走向學校擁有的球場,位處英國另一個角落的夏山學校,學生可能在學校附近觀察野生動物,不過他們大部份都和其他就讀免費公立學校的英國中小學生一樣,必須面對大學申請入學考試的競爭,即使在英國,基礎教育也列出許多目標,但升學仍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項,至於何謂真正的好學校?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因為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西寧市某中學5名女中學生吞服大量舒樂安定片後集體上山輕生,幸虧及時發現搶救生還。此事引起家長、社會的嚴重關注。因考試成績不價而集體輕生,堪稱新中國教育史上驚心動魄的一章。
  • 北京今天舉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將近25萬名考生應試。新華網報導指出,今年的高自考有項創舉,就是考生在答卷前,必須簽署誠信承諾,保證遵守考試規定,這也是大陸考試史上,首度要求考生白紙黑字正式簽署誠信承諾。
  • 總部位於美國的世界婦女組織2004年4月6日召開關於中國教育人權的討論會。「追查國際」組織主席John Jaw、愛爾蘭生留學趙明、澳大利亞人權律師Christopher Nyst應邀參加了討論會。 與會者向法輪功學員了解更多情況
  • 土耳其政府鑑於遠東國家如中國、日本等經貿發展潛力雄厚,以及俄羅斯觀光客到土耳其旅遊人口眾多,為因應未來可能衍生的語言交流需求,已通令若干資優中學自下學年起增設中、日、俄三國語言課程。據教育部通令,奉令增設中、日、俄三國語言課程的學校,包括了全國各地專供資優學生就讀的國立安納多利亞中學、資優高中學校以及國立理工中學,每週上課時數為四至六小時。
  • 退休三天就到大陸經商的前國安局人事處長(潘希賢),由於任職期間掌管國安局的人事,也曾經擔任過1年10個月的國安局教育中心副主任,因此,對國安局新進人員如何使用密碼等通訊技術都十分熟悉,雖然,前國安局長(丁渝洲)在事發後表示,潘希賢並沒有涉入情報業務,也沒有帶走任何公文資料,不過,外界對於潘希賢是否已經將我國國安機密資料洩漏給大陸,潘希賢又對國安密帳了解多少,仍然抱持很大的疑問。(陳鳳如報導)
  • 繼續請聽(何立心)製作的新聞專題:〔可摸可玩!認識八里十三行博物館〕。 (5分6秒)十三行博物館位在台北縣八里,污水處理廠附近,也是十三行遺址的出土地點,記錄了台灣史前唯一有煉鐵技術的文化遺跡。不過這裡不像一般的博物館,要隔著畫框或玻璃窗來看歷史,而是以劇場式的概念,將許多現場道具搬回觀眾眼前。小朋友可以玩玩泥巴、拼拼骨頭,走進熱帶雨林的長屋瞧瞧,還有9個箱子的古蹟可以摸,當中竟然有真正從13行挖掘出來的出土文物。要到十三行博物館,最簡單的交通方式是從捷運關渡站轉紅13路公車。下車後會看到造型獨特的建築,周圍是空地,還有遠方的海。最有意思的是可以從地面一直走到屋頂上的鯨背沙丘,從遠處看起來就像鯨魚背部一樣的弧度,以及歪斜不正的八角塔,影射歷史真相難以復原。特殊的造型和寓意曾經獲得前年「台灣建築獎」首獎,因此從博物館出來後別急著走,看完古蹟再到鯨背沙丘上看海吹風,相信會有不同感想。全館特意凹陷一點五公尺,在入館前要經歷一段向下伸展的坡道,象徵走入考古的地下寶庫。入館後,「重返十三行」的體驗隨即展開。巨大的考古現場模型,可以看到當年發掘並搶救出土文物的場景,而進入類似十三行聚落的佈景後,燈光變暗,局部的投射燈和旁白同時出現,觀眾在360度的劇場裡東奔西跑,隨著故事主角認識十三行人的一天。與十三行人同為南島語系的〔伊班族特展〕即將結束,依班族來自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特色是架高的干欄式建築。展場不但佈置成熱帶雨林的模樣,還可以聽到實地來自雨林的聲音,包括紅毛猩猩和犀鳥的叫聲等等。同時把當地的樹皮茅草葉搬來台灣,蓋了一座長屋讓民眾體驗身歷其境的感受。帶小孩來參觀的媽媽反應不錯,認為有實體讓小孩的興趣大增。解說員施以潔表示,十三行人和依班族的生活方式、語言文化都有相似之處,因此民眾也可以從中體驗南島語族的文化精髓。除了古蹟的重現,十三行博物館也希望加強教育功能。42坪的學習體驗室是為親子或學生專門設計的空間,剛剛看到的人面陶罐或雕刻花紋,馬上就可以自己動手做。走廊上還有九個放置文物真品或仿製品的體驗箱,把手伸進去摸一摸,念小學的一對兄妹和家長都覺得很好玩。館方表示,希望博物館是個大家可以參與的地方,而不只是難以親近的歷史課本。各種劇場式的設計,除了讓十三行博物館比較有趣,也才是考古教育真正有價值的地方。中廣記者何立心在台北縣報導
  • (大紀元記者魏德、陳昱卿編譯報導) 自殺﹐這個令大多數人懼怕的字眼﹐已成為大陸繼心臟病﹐癌症﹐呼吸道疾病和事故之後的第五大殺手。在中國﹐每兩分鐘就有一名自殺死亡者和八名自殺未遂者。

    在大陸自殺陰影籠罩下,中國的大學生正在逐漸淪為自殺高風險群體。盡管教育部拒絕公布自殺學生的人數,學者們估計最近几年至少有100名大學生自殺﹐是有史以來最高的。大紀元在4月10日報導了這一專題(見注一)。

    報導中描述了一名叫張清菲(音﹐Zhang Qingfei)的自殺未遂學生的悲慘經歷。她來自內蒙古一個僅有160人的貧困小村﹐有幸成為家鄉第一位上大學的學生﹐但是入學後不久﹐失望和懷疑就開始襲上她的心頭。足足有三個月時間﹐張處在絕望之中﹐到2003年12月1日那天﹐她對失望的忍受達到了極點﹐於是她選擇跳樓自殺﹐想以此來緩和雙親的重擔。她跌入了一堆廢棄的木頭裡﹐使得她自殺未遂。

  • 在中國大陸的教育,只教識字,並不講解字的本意和構造來源。特別是現在大陸使用的簡化變異字,和漢字都不能說是一回事了,這使得廣大的國人更是無法知曉真正的民族文化。嚴格的說,這些所謂的簡化字,是不能叫漢字的。然而漢字的創造是有其內在的系統內涵的,這種內涵貫穿在中國人的一切之中。今天,在這裏揀取幾個,以做示意。
  • 讀了4月10日大紀元發表余傑的《教育殺人》,自然想起了魯迅小說中所反映的封建禮教和制度殺人來,比如「狂人」、「祥林嫂」等,不知道還會有甚麼殺人的東西在這片土地上誕生出來。
  • 陳水扁總統今天在 教育部、內政部和青輔會首長陪同下,在西門町紅樓與上百名青年學生代表對談。民主進步黨籍立委羅文嘉說,他很高興能促成總統首次直接與青年學生的對談。對談預計將進行二個小時,共有四十四個青年學生社團,一百三十多位代表參加。傳播學生鬥陣等十個社團會前發表聯合聲明,並高呼口號「超越藍綠政黨、發展自主學運、終結政客禍國、建立公平社會」,強調「反藍利用、拒綠摸頭」的立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