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漫談:越劇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越劇是江南流行較廣,深受群眾歡迎的地方戲曲之一。越劇發源於浙江省紹興地區嵊縣一帶,即古越國所在地,故名越劇,迄今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

越劇是以嵊縣一帶的、民間說唱藝「落地唱書」為基礎,並在余姚鸚歌(秧歌)和湖州灘簧的影響下發展形成的。最初稱為「小歌班」,多是農村藝人在農閒之際業餘組合唱戲,後逐漸組成職業「小歌班」,並於1916年進入上海,在茶樓以「紹興文戲」之名演出,演員多以女藝人為主,有的戲班全由女演員組成。

越劇的初期只採用篤鼓、檀板擊節,後加幫腔並向樂隊伴奏發展,吸收紹劇音樂成分,豐富並創立了自己的板式。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

越劇主要曲調有〔尺調〕、〔四工調〕、〔弦下調〕等,曲調清悠婉轉,優美動聽,長於抒情,表演比較真切細膩。越劇有不少優秀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追魚》、《碧玉簪》、《情深》、《柳毅傳書》、《打金枝》、《祥林嫂》、《西廂記》、《玉堂春》、《琵琶記》、《孔雀東南飛》等。著名演員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王文娟、張桂鳳、茅威濤等。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甩髮功

      是戲曲表演特技之一,劇中人物在頭頂扎束一綹頭髮,演員通過舞動髮束來表現人物的激動心情。甩髮功包括甩、揚、帶、閃、盤、旋、沖等多種甩法,在刻畫人物性格和表達人物感情上有強烈的戲劇效果。

  •   1、生行

      生行,指戲曲劇目中的男性形象,以面部化妝為俊扮為其特點。根據其年齡、身份的不同可以分為老生、小生、武生等不同的種類。

  •   古老粵劇極重等級觀念,衣食住行的好壞優劣均嚴格按行當高下區分。舊時有規模的戲班演員眾多,每人就只負責專屬他自己的行當,一般不會「撈過界」,「搶人飯碗」。
  • 演員在舞台上扮演特定角色,要有藝術的真實感,要成功地體現出這一個角色的特殊性。
  •   從物理學角度講,聲音的發生是物體相擊,發生振動的結果。
  • 「千囀百囀本音始終不變」,是講演唱的字音與旋律的關係。
  • 「因字設腔 字正腔圓」是指演唱者在演唱中要依據字音、字義處置腔調,才能唱得準確完美。例如《搜孤救孤》程嬰唱「白虎大堂領了命」唱句,設計為腔調高亢的二簧導板,「白」字的音調起始就較高,用了一個小腔後緊接著用拔高的立音唱「虎」字,「虎」未大用腔,接著在「大堂」的「堂」字上使用了低緩的長腔,「領了命」三字「領了」唱得從容一帶而過,在「命」字上又用了一個上揚的唱腔。可以說這一唱句的設計既注意了語言規律和二簧唱腔規律,又注重了人物的感情表達。既表達了程嬰此時此刻悲憤交加的心情,同時又使人欣賞到一句飽含悲憤蒼涼的唱腔。
  • 綜合性

    唱:是戲曲演出中劇中人物進行內心情感抒發或敘事的主要方式,根據不同的劇種,採用不同的音樂形式。就唱詞而言,一般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為曲牌體,如昆曲、高腔等;一為板腔體,如京劇、評劇、各類梆子戲等。

  • 舞台佈置的寫意──一桌二椅
      
    中國戲曲傳統舞台用一句話概括,即為簡約,也可以稱之為寫意。它沒有繁複的舞台佈景,沒有眩目的舞台裝置(當然,上海二三十年代興起的機關佈景是另一種戲曲舞台的樣式,不過那是對西方戲劇舞台吸收的結果),它上面只有簡單的桌椅,甚至空曠的舞台。戲曲舞台上的桌椅按照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含義,有時桌椅即為桌椅,如表現廳堂、書房、官府大堂、金殿等環境。有時桌椅則不是桌椅,桌子可以做床,可以做山;椅子可以做窯門,可以做井。桌椅具體指甚麼,起決定作用的是演員表演。在某種程度上,它可以無所不指。
  • 人物化妝的寫意──戲曲臉譜
      
    中國戲曲人物的化妝也是寫意的,用一句話概括,即為「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其目的在於「蓋亦寓褒貶於其間耳」(清末王國維語),而最集中的表現是戲曲的臉譜。臉譜的象徵意義總體來說是「紅忠白奸」,所以奸臣如曹操者多勾白臉,忠勇似關羽者多塗紅色。此外,性情暴躁者多勾蘭臉,剛正無私者多用黑臉,喜興者勾笑臉,愁苦者勾哭臉。臉臉鮮明,人人生動,觀眾睹臉則知其人,這是戲曲簡便的一面,也是它形象的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