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被風沙撕裂的生態防線

人氣 3
標籤: ,

【大紀元6月29日訊】地大物博的內蒙古每年有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變為不毛之地。一份資料顯示,90年代,全國沙化土地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公里,內蒙古占了2000平方公里。內蒙古何止是北方最重要的生態防線,完全是國土的生命防線!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佳句,至今仍然滿足著我們的自尊心。事實上,在11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真正達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程度的草原屈指可數。

在烏蘭察布盟的一些地方,種在山坡上的土豆籽常常被風吹到山下;人死了10多年,被一場黃風連棺帶骨給扔了出去,也早已不是什麼奇聞……當地有個家喻戶曉的「段子」─「一年只刮兩次風,一次就刮六個月。」

我們一直在講地大物博。50年代初,內蒙古人均耕地10.7畝,目前這個數字已下降到5.33畝,雖仍保持全國第一,但其中80%的耕地屬於中低產田,畝產低於100公斤的幾乎占了一半。目前全區荒漠化土地面積約10.5億畝,荒漠化仍在以驚人的速度擴展,全區土地治理速度遠遠跟不上退化速度。

內蒙古草原是中國的重要生態屏障,它維持著北方的環境質量和生態平衡。然而,它卻正以每年1000萬畝的速度退化。退化的結果,美麗的草原不是化作肥美的耕地,而是變成沙漠。

打開內蒙古的資源地圖,西部的阿拉善基本被圍困於沙漠之中,中部烏蘭察布、通遼市、赤峰市正面臨嚴酷的沙化困擾,造成數百萬人在貧困中掙紮。錫林郭勒草原幾年前就已鳴響牲畜超載的警鐘,無垠的草原已經黃沙閃爍。今年的沙塵暴強中心就位於錫林郭勒盟西部,令其大部地區能見度為零。

由於過度墾殖和對土地的掠奪式利用,烏蘭察布盟沙化面積已達1400多萬畝,占全盟耕地面積的73.6%,而且沙化面積每年仍在以2.5%的速度增加。當年開墾出來的耕地處於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狀態。

在萬般無奈的情勢下,烏盟1994年做出一項決定:5年時間以每年200萬畝的速度退耕還林、還牧,到今年末,要退掉1000萬畝耕地。為了子孫後代的生存,當代烏盟人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

科爾沁草原已經出現4800多萬畝沙地,占通遼市總面積的一半多。強烈發展的沙漠面積達600萬畝,每年以十幾米的速度向外擴延。到80年代中期,全盟已有70萬人吃飯告急。一項聲勢浩大的生命線工程─治沙屯田工程在沙區全面展開。幾年時間,全盟在沙漠、沼澤和丘陵山區造田上百萬畝。而40年前,科爾沁同樣是水草豐美、牛羊成群的馳名草原。

東部的呼倫貝爾被譽為唯一一塊「綠色淨土」,目前在世界上也屬於最好的天然草場之一。但是,那裏正形成一個大糧倉,農村、牧區、林區的開荒種糧熱潮還一時難以徹底遏制。西部的悲劇正在那裡上演。

在飛機上俯瞰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一些幾年前還是樹木茂密的丘陵,現在已經像剃頭一樣在被「刮」光,取而代之的是莊稼。毀林開荒案件每年都有發生。儘管呼盟行署劃定了禁墾區,但在一些地方的開荒種糧者眼中,這項政策不過是一紙空文。

據新華社報導,呼倫貝爾市近些年增產糧食超過16億斤,80%來自擴大耕地面積,20%是提高單產。專家認為這是典型的掠奪式經營。1997年,呼倫貝爾市發生了一次近於「龍捲風」式的沙暴,海拉爾區碗口粗的樹木被攔腰吹斷,許多居民房上的瓦被掀飛,並造成多起傷人事故。

在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其他盟市,亂開濫墾現象也十分猖獗。目前全區超墾面積已近700萬畝,超墾率突破10%。在城市,土地管理的中心環節還停留於最基本的保護層面。

前些年,各地一哄而上,大辦開發區,掀起「圈地運動」,一些決策者以為在亂草灘圈一塊地就能引來富豪巨賈,結果勞民傷財,雖多次剪綵仍不見人跡。因為這些「面子工程」被附加上許多「深遠意義」,一些好端端的土地一直被廢棄在那裏,無人敢於問津。開發區的收益到底如何,各地官員自然心知肚明。而當年的弄潮人,有的已經連升數級,有的已經錦衣而退。

沙塵暴帶來的困擾與警示

20世紀下半葉我國強沙塵暴呈急速上升趨勢:50年代共發生5次,60年代共發生8次,70年代共發生13次,80年代共發生14次,90年代共發生23次。

連日風沙瀰漫,將剛剛步入春季的北京的天空塗上昏黃的顏色,將大地蒙上一層細細的粉塵。這是一場席捲了大半個內蒙古,並波及華北地區和部分東北地區的沙塵暴,同1998年4月使北京地區下了一場泥雨的那一場沙塵暴一樣,都源起內蒙古西部的阿拉善盟。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沙塵暴天氣較往年足足提前了半個月。風景秀麗的江南也下起了「泥漿」。

沙塵暴是一種危害極大的氣象災害,我國古代稱之為「霾」,表示塵沙自空而降,是一種天昏地暗、白天也要點燈的風沙天氣。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西北地區的荒漠化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增長而加劇,沙塵暴隨之成正比,越發頻繁地發生。

1997年,塔里木盆地在4至6月間先後刮了三場沙塵暴,其中的一次,僅尉犁縣3天之內平均每平方公里就降塵25600噸;

1983年,新疆石河子墾區遭受沙塵暴襲擊,25萬畝農作物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00多萬元;

1986年5月,一場10級大風席捲新疆和田,農作物受災20萬畝,直接經濟損失5000多萬元;

1993年5月,發生在西北地區的一場強沙塵暴,造成12萬頭(隻)牲畜死亡丟失,505萬畝農作物受災,380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

1995年5月15日,甘肅省一場特大沙塵暴使降塵量高達1243.1萬噸,相當於省內最大水泥廠15年的產量;

1998年4月,西北12個地、州遭受沙塵暴襲擊,46.1萬畝農作物受災, 11.09萬頭(隻)牲畜死亡,156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8億元……

沙塵暴的頻繁發生與荒漠化擴展的步伐是一致的

50-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擴展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擴展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擴展2460平方公里。

其實,沙塵暴就是土地荒漠化的警報,而沙塵暴發生的頻率與強度的增大,則是敲響了生態危機的警鐘。

毫無疑問,我國西部大開發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來自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而首當其衝的,正是嚴重的土地荒漠化的挑戰。

西部開發再也不能走「先破壞後保護」的路子。西部開發必須先保護生態,先治理環境,並且將環境保護貫穿於開發的始終,還後代一個林茂草豐、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color=#ffffff>(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民俗民風﹕朝鮮族敬老風俗
內蒙古發現國內罕見的冰瀑布和冰峪
中國武警轟斃北韓偷渡客遭批評
中國東北地區乾旱蔓延加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