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8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日訊】
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
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
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雄奇豪放,飄逸不群,想像豐富,流轉自然,音韻和美,體格多變。

【字句淺釋】

解題:有一次,李白在五松山下一位姓荀的農民老媽媽家借宿,被她誠懇熱情的款待深深感動,寫下了這首詩,表達心中誠摯的謝意和敬重。五松山:在今安徽銅陵縣南面。寂寥:無聲無形的狀態。秋作:秋天的勞動。跪進:以跪坐的姿勢捧獻(古人席地而作,屈膝坐在腳後跟上,上身挺直,叫“跪坐”)。因李白跪坐進餐,荀媼自然就跪坐給他上飯。 雕胡:雕胡米,又叫“菰米”。菰長在水中,秋天結實(菰米),可作飯吃。菰基部肥大的嫩莖叫“茭白”,可作蔬菜。素盤:沒有彩繪,帶著陶瓷天然本色的盤子。漂母:據《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年輕時很窮困,在淮陰城下釣魚。一個在水邊漂洗絲絮的老媽媽(漂母)見他飢餓,便給他飯吃。韓信封了楚王后,回贈漂母千金表示感謝。三謝:再三致謝。

【全詩串講】

我在五松山下借宿一晚,所見所聞使人鬱鬱寡歡。
田間農夫秋天勞動辛苦,鄰家婦女夜裏舂米淒寒。
荀媽媽客氣捧上菰米飯,明月光映照白米和素盤。
我心慚愧似韓信對漂母,再三致謝不忍享用此餐。

【言外之意】

作者的詩風素以飄逸豪邁著稱,但此詩用平鋪直敘寫法,不假安排、不事雕琢,詩風穩重、質樸而自然,語言簡淡明暢,而情真意切、十分感人,是作者詩作中少見的別具一格的佳作。

讀者可能發現,詩的後兩句下語特重,初讀頗感突兀:作者深感慚愧,竟將荀媽媽比作贈飯給韓信的漂母,大有“一飯千金、難以回報”的無限感激,並且心孰動到再三致謝後還不忍心享用那盤菰米飯的程度!平平常常一盤菰米飯導致作者如此銘心動情,個中原委詩中並未明說、但又不難從詩中合理的推斷出來:這盤菰米飯對作者來講,是非同小可的心的奉獻,絕非金錢價值所能衡量!作者看到、聽到山下農家“苦”“寒”的生活境況:秋來面臨收穫,農夫們卻有苦無樂;寒夜中,傳來鄰居婦女為備晨炊的一杵一杵的舂米聲,這些已足以使作者心生惻隱和憐憫了,而荀媽媽卻出乎意料的為自己準備出一盤菰米飯來!猜想她可能是位窮困的孤老太,只能求人去採些塘中菰米,自己用老邁的雙手把菰米剝出、清洗,作出一盤飯,奉獻給作者當晚餐。除此以外,我們很難想像一盤菰米飯能使作者動心到那種程度。

感謝我們宇宙的主宰之神,造就了荀媽媽這樣平凡而美好的人物,使苦難中的芸芸眾生有所慰籍、有所仿效。感謝作者讓我們知道這樣平凡而美好的人物,而此詩的千古流傳也正是作者應得的回報!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詩人報國無門,便登上幽州台慷慨悲歌,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是歷來許多有才能的知識分子的共同經歷,所以此詩能廣泛的引起共鳴,經久傳誦不衰。
  • 李師道是當時藩鎮割據中的平盧淄青節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頭銜。當時藩鎮割據者用各種手段拉攏、勾結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擴張自己的勢力,這首詩實際上是作者為拒絕李師道的拉攏而寫的,只不過用了比興手法,說得比較委婉、客氣。
  • 第五句用一個「枕」字把黃河、華山人格化了,再用一個雙關的 「險」字,不但有「河山、秦關壯美險要」的字面內涵,而且隱含「北上京都求名逐利之仕途充滿風險」之意;第六句除了字面意義外,「平」字雙關,托出「西去事神的大路是平坦的」這一層含義。
  • 對於飽經離亂之苦的詩人來講,浣花溪旁村居生活的環境處處事事都給人幽雅閑適的感覺。要在幾句詩中寫盡所有事物是不可能的,因此詩人精心剪裁,只選取了燕子、白鷗、老妻和稚子作為描寫的對象。
  • 此詩簡淡自然、空靈無跡,頗有隨筆的味道。而在隨意揮寫間,不但勾畫了江山風景,而且抒發了傾慕高僧慧遠、嚮往隱居勝地的隱逸情懷。後代詩人和詩評家們對此詩推崇備至,認為是「一片空靈」的「天籟」。
  • 反映著一個“歸”字,以此反襯作者唯獨自己無所歸,後悔自己歸隱太遲、受盡混跡官場的孤單和苦悶。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