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淡水.嘉士洋行倉庫

Tony 撰文 、圖 、攝影

人氣 5
標籤:

這些年來,進出淡水捷運站多次,卻渾然不知道就在捷運站附近的鼻仔頭街,隱藏著一處佔地三千坪的百年歷史建物-「英商嘉士洋行倉庫」。去年四、五月間我才得知這個訊息,於是匆匆去了一趟淡水。果然在捷運站旁的鼻仔頭街22號,看到了嘉士洋行倉庫的招牌。然而,卻是大門深鎖。


原來,這處景點雖然被劃為縣定古蹟,卻未開放參觀。門口掛著由由淡水文化基金會提供的簡介資料,內容如下:

英商嘉士洋行倉庫
是1862年淡水開港以來,外商在淡水建造多處洋行倉庫中少數僅存的一座,1897年由英商殼牌shell公司買下,成立「迺生產石油株式會社」改建為儲存油品的倉庫,其濃重的臭味,被淡水人稱為「臭油棧」,是大戰期間美軍轟炸台灣的主要目標,1944年10月「臭油棧」中彈,大火連燒三天三夜,罹難者近二十人。

2000年6月英商嘉士洋行倉庫由台北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其極具19世紀末20世紀西洋式碼頭倉庫建築的風格,是19世紀末,淡水開港,台灣對外貿易最佳歷史見證。



我在門外徘徊,墊著腳探頭望,既渴望,卻失望。裡頭無人,只聞狗吠聲。正準備回頭時,這時有位小姐迎面而來,她正是這裡的工作人員。原來,目前嘉士洋行倉庫交由淡水文化基金會管理,做為辦公室。

她說平時不開放,只有週六或假日,舉辦淡水社區大學活動時,才會開放園區。在我央求下,工作人員答應讓我進去簡短繞一圈,拍幾張照片留念。



當時匆匆瀏覽而已,無法仔細參觀。回來後,照片檔案一擺就是一年多。最近,讀到「淡水古蹟園區」即將在今年(2005年)十月份重新開園,才又想起英商嘉士洋行倉庫。這處景點,應該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吧!?

「淡水古蹟園區」其實並不是實體的園區,而是淡水本身就是一個古蹟城,台北縣有一半的古蹟坐落於淡水,約二十處,淡水整個市區就彷彿是個古蹟園區。穿梭漫步於淡水的老街,拐個彎,你可能隨時會與古蹟相遇,隨處都可領略歷史滄桑風華。

淡水古蹟的豐富性,在台灣能找到類似的城市並不多,或許只有古都台南或者曾引領過風騷的鹿港小鎮可比擬。

淡水成為耀眼的城市,是西元1860年以後的事。在那之前,她只是一個小港口而已。



1860年以前,台灣的政治經濟中心不在北部。荷蘭人的熱蘭遮城,鄭成功的王城,清朝時代的台灣府,都設於台南。清朝統治的前一、兩百年間,由於南部平原已遍墾,於是後來的移民漸往北走,進入台北盆地開墾。

嘉慶、道光年間,台北城漸繁榮,艋舺成為台北首善之區;然而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艋舺還只是排老三,落在台南、鹿港之後。

1860年中英、中法簽定「天津條約」,淡水及安平兩港開放通商。1862年,淡水正式開港,於是由原本的國內港一躍而為國際港,外國洋行紛紛來台,尋求商機。於是北台灣的茶葉、樟腦成為貿易商品,其金額迅速超越南部的米、糖,而成為台灣出口大宗。

從1865年至1895年的三十年之間,台灣的外貿出口值增加了七倍,自1870年代起,對外貿出現大量出超,被譽為是台灣經濟史上的第一次繁榮。淡水也一躍為台灣第一大商港,出口量占全台百分之六十以上。



開港之後的淡水,面貌急遽改變,鼻仔頭一帶被清廷劃為外商可以租借的特區,於是知名的五大洋行寶順、德記、水陸、和記、怡記以及嘉士洋行都在此設立據點。鼻仔頭是當年洋人辦公室及倉庫聚集的地區。



當時英國殼牌公司,引進煤油銷往遠東地區。1897年,殼牌公司買下嘉士洋行,並在淡水嘉士洋行倉庫建造三座分別為2500 噸、1200 噸及60噸的油槽,由於油臭味四溢,因此淡水人稱之為「臭油棧」。

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政府以殼牌集團屬於敵對國,以敵產名義,將土地強制徵收。戰後,殼牌倉庫因被列為日本政府名下財產,而由台灣長官公署接收,成為國有財產。殼牌公司因而興訟追討舊產,而與政府纏訟數十年。

2000年6月,臺北縣政府正式公告前嘉士洋行倉庫為縣定古蹟,而殼牌公司亦決定慷慨將倉庫捐給淡水文化基金會。這項捐贈成為台灣地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文化資產捐贈,殼牌公司因此獲得總統頒贈文馨獎特別獎。而歷史超過百年,產權糾葛的嘉士洋行倉庫終於成為國家的歷史古蹟。

對於嘉士洋行倉庫終能成為古蹟,獲得保存,令人感到欣慰。淡水已擁有豐富的古蹟資源,如今在捷運站旁,又增加這三千坪的嘉士洋行倉庫的古蹟,將可使淡水未來的文化觀光潛力更為豐饒。而鼻仔頭地區除了嘉士洋行倉庫,也還有兩處縣定古蹟,而形成整個區域都是歷史古蹟的特殊景觀。



這兩處古蹟,一是淡水水上機場,一是淡水氣候觀測所,目前都是公務單位使用中,一隸屬於中央氣象局,一為國防部的軍事單位。

淡水水上機場是台灣第一座水上飛機場,建造完工於1941年,利用淡水河口中央的浮洲之南側河道四、五公里長的水面為天然飛機跑道。機場曾開放給民營的日本航空公司使用,單葉雙引擎的水上飛機,從橫濱起飛後,在淡水加油停靠再飛往曼谷。

機場只使用幾個月後,因日軍偷襲珍珠港,美日宣戰,這條民營航線就停止,而成為純軍用機場。 1944年10月12日美軍轟炸淡水水上機場,曾擊中隔鄰的殼牌公司油庫,引起大火燃燒三天三夜。台灣光復後,淡水水上機場由空軍氣象聯隊進駐,不再做為機場使用。

淡水氣候觀測所則是建於1897年10月。當時台灣總督府台北測候所在淡水「滬尾支廳」建造台灣第一座「暴風警報信號標柱」,高 15.5公尺。台灣總督府於1938年正式成立氣象台,展開全台氣象測候網的建置。為配合淡水機場的啟用,1941 年設立氣象台「淡水出張所」,位於鼻仔頭水上機場的上方,負責氣象觀測的工作。

目前水上機場和氣候觀測所都未對外開放,而隨著未來淡水古蹟園區的重新開幕,這些古蹟終有一天應該會開放給民眾參觀。我期待這一天的來臨。

[附錄]

◎嘉士洋行-1號倉庫

約建於1910-1920年代。磚材為清水磚,門窗皆有凸出的半圓捲型磚造拱門,門窗柱石皆用泉州隴石(花崗岩),中間直對大門有七根方形磚柱,柱頂有15公分厚青斗石承重,上架有長達十幾公尺歐式風格大跨度木桁架。
(資料引自淡水文教基金會資料)

◎嘉士洋行-2號倉庫

約建於1870-1880年代。磚材為閩南扁平方磚,以二尺厚磚牆做為內部隔間承重牆,窗台、門框架都使用泉州隴石(花崗岩)打造,窗台除厚重鐵窗外,內部也使用磚統木製門栓。建物後半部使用方形磚柱及大跨距木桁架承受屋頂架構。
(資料引自淡水文教基金會資料)

◎嘉士洋行-行政樓

約建於1870-1880年。為早期嘉士洋行倉庫辦公用地。建材為閩南扁平方磚,柱子為方形磚柱,頂部有15公分厚青斗石承重,屋頂大木桁架為歐式風格,地板鋪、門柱及水溝都是使用泉州隴石(花崗岩)打造的。
(資料引自淡水文教基金會資料)

旅遊日期:2005.05.14(寫於2005.09.05)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http://www.tonyhuang.idv.tw/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再訪鹿窟.石碇五坑
深坑.烏月山步道.白馬將軍洞
台灣石碇.紙寮坑古道
台灣復興.小烏來瀑布.風動石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