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Ⅱ 進化論的重重危機(上)

正見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37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0月7日訊】 進化論的重重危機

一八五九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根據一些零散的事例,鮮明地提出了進化的觀點,認為今天複雜的生物界是從簡單的原始生物一步步進化而來。不過歷史好像總要在重複中循環前進。隨著科學深入廣泛的發展,歷史流轉到今天,昔日被進化論「解決」了的問題又轉了回來,許多人發現進化論的問題後,重新陷入古老的疑問:生命到底從何而來?近二十年,大量的事實發現使進化論陷入了真正的危機。眾多的科學發現使真理的天平明顯地向人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傾斜了。

(1)脆弱的邏輯基礎

比較解剖學,暴露了進化論的邏輯錯誤──循環論證

科學上,如果一個理論的證明違背邏輯,這個理論就不能成立,但是人們對進化論的邏輯錯誤卻不予深究,也是因為深究起來,就沒有證據可言了。許多人聽到這話感到很驚訝?其實,問題的揭示會使你更驚訝。用比較解剖學來論證進化學說,形像地說就是:「如果人是猿進化來的,人和猿就會有許多相近的特徵;因為人和猿有許多近似之處,所以人就是猿進化來的。」這是典型的「循環論證」,前面在邏輯上沒問題(當然,邏輯上沒問題不等於合乎事實),後面就是狡辯了。換一個通俗的說法更清楚些:「如果甲是乙的弟弟,甲就比乙小;因為甲比乙小,甲就一定是乙的弟弟。」一聽後面就不對,因為甲比乙小,可能甲乙沒有任何親緣,還可能甲是乙的叔叔呢(如果甲輩份大)。循環論證在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

然而進化論是歸納法嗎?不是,太多事實歸納不進去

有人曾說進化論是歸納法,這種邏輯思路稍微難一些,其實也好理解。歸納法就是提出一個命題,如果能把涵蓋的所有問題都歸納進去,那這個命題就是真理。然而對於進化論,太多的事實歸納不進去!從前面的史前文明證據來看,從進化的速度、物種爆發式的產生的方式、進化的概率等等許許多多不但歸納不進去,而且在在都否定了進化論,可見進化論的論證作為歸納法是不能成立的,其實還是循環論證。

似是而非的「循環論證」貫穿了整個進化論,人們似乎都對此習以為常了。然而當我們嚴格地分析起來,都會大吃一驚!即便不十分懂邏輯的人也能發現這種證明是在詭辯。

今天,站在對生命本質有了比較深入認識的水平上再看進化論,達爾文用作證據的事例就顯得比較牽強了,論證也談不上嚴謹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舉個例子。在《物種起源》的第一版中,達爾文發表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他認為一種熊可以下到水中,變成水生動物,最後變成像鯨那樣巨大的生物。所以他講,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通過自然選擇,熊可以變成鯨。在以後的修訂版中,達爾文把這個說法去掉了。他重新考慮後,認識到沒有具體證據來證明,所以就刪去這一條說法了。有趣的是,他的這個熊能通過自然選擇變成鯨的觀點,正是整個進化論的中心點──一個物種可以變成另一個物種。而且,鯨魚進化的說法也沿用至今。從達爾文去掉這個例子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對自己這個理論有一定保留意見甚至是疑惑。

(2)概率計算否定了進化論的核心──基因突變機制:

達爾文時代,近代西方科學正處於奠基階段,對生命現象的認識還很膚淺。那時的人看到了家養動物的諸多雜種變異,就認為物種也能這樣變成其它種,這就是進化。後來,隨著基因的發現和深入研究,學者們才意識到如果基因不發生根本的變化,不管後代表面與祖先有什麼差異,也沒有進化意義。然而基因又是極其穩定的,只有不正常的「基因突變」才能使之發生改變,那麼「基因突變」也就成了現代進化論的核心了。這是現代所有的進化論者公認的。這裡,我們就集中分析這個核心理論。

物種基因的穩定性極難逾越

基因的穩定性是物種保持自身穩定所必須的,同一物種不同個體的基因交流,並不能使此物種變成其它物種。動植物育種專家都知道,一個物種的變化範圍是有限的。最終,培育出的品種不是不育,就是又變成原來的親本。哈佛大學的梅爾教授稱之為基因體內平衡。最常見的就是狗再怎麼雜交育種還是狗。這說明進化論有一個無法跨越的障礙。在理論上,人們把突破這個障礙的可能性寄望於基因突變,這是唯一的可能了。

理論和實際上,基因突變產生高級性狀的機率幾乎是零

基因突變,是一種在基因複製或修復損傷等過程中發生的隨機錯誤,所以又叫隨機突變,本身就是一種病態現象。它發生的機率非常低,大約在萬分之一到十億分之一之間。低等原核生物的突變率較高,大約為千分之一,而高等類型的生物中,許多基因的突變率是十萬分之一到一億分之一。

基因突變能否產生高級特徵(性狀)呢?對基因的深入研究發現︰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極低。我們知道一個基因的核心是由幾百到幾千個鹼基排列而成,四種不同的鹼基按照一定規則排列,不同的排列順序形成了非常複雜精密的遺傳密碼。既然基因突變是隨機的差錯,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分析──

我們來考慮一下這個問題:一個複雜精密的電腦程式,隨意的改動一兩個字符能夠產生更高級的程式嗎?當然不能。基因突變也是這樣。差錯造成的突變一般是單個鹼基的變化,這種變化造成的結果往往是各種缺陷、畸形、致死,在自然條件下具有生存優勢的沒有發現一例。為了增加突變率用於研究,科學家們使用了各種方法增加突變的機率,製造了大量的突變體,也沒發現向高等方向進化的類型。

概率計算表明,生物進化的可能性小到了絕對不可能的程度

現代進化論用基因隨機突變假說解釋進化的根本原因。我們知道這種突變具有隨機性、低頻率和不定向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學公式和模型普遍應用於生物學領域的今天,進化論者並沒有提出一個全面的公式,計算從基因突變開始到一次進化實現的機率,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有許多學者從基因突變發生的機率出發,計算出了產生新物種的概率,發現小得驚人。貝希(Behe, M.J.)的《達爾文的黑匣子》(Darwin’s Black Box)一書中,美國生物化學家貝希以血液凝固的一系列生物化學機制為例,講述如此複雜精密的生命現象不可能是進化出來的。其中一個蛋白(TPA)產生的機率是十分之一的十八次方,經過計算至少需要一百億年才能發生。如果同時進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機率就是十分之一的三十六次方。他說:「很可惜,宇宙沒有時間等待。」

這裡我們提出一個寬鬆的公式,根據突變機率計算進化產生新物種的概率(P):

P=(M ×C ×R × E ×S) n

通俗地說,就是一個物種的某個體發生了突變(機率M=0.001),並且突變後的基因與自身其它基因在不同層次的產物上可以相容(寬鬆估計C=0.01),而且在生存競爭中該個體能夠存活,有繁殖的機會(R=0.1),而且突變恰好有縱向進化的意義,也就是有益的進化(這種情況至今沒有發現,某些進化論者估計為E=0.001);而且突變基因在種群中能夠穩定下來得以擴大(寬鬆的估計為S=0.1);因為新物種的形成需要一系列新基因的出現,假設要十個(冪指數n=10,實際物種間絕對沒有這麼小的基因差異),那麼進化出一個新物種的概率為:

P =(0.001×0.01×0.1×0.001×0.1)10=10-100

按照一年繁殖十代,種群(意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個體數為一千,相應的進化所需要的時間極為寬鬆的計算也需要「十的九十六次方」年。目前科學家認為宇宙年齡不會超過二百億(二乘十的十次方)年,進化一個新物種的時間,是宇宙的年齡的自乘約九‧四次,足見進化是絕不可能的。

生物最相近的物種也不可能只差十個基因,高等生物和低等生物基因更是差別上萬,因此生物從低等到高等進化所需要的時間根本是無法想像的了。(待續)

——轉自洞見文化出版 《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是一位新聞研究所的教授。美國極受尊崇的普立茲新聞獎的創辦人曾說:新聞工作的三大目標就是:第一是報導真實、第二也是報導真實,第三還是報導真實。這說明了追求真實是人類十分重要的根本目標。不過,什麼才是「真實」呢? 英國哲學家艾丁頓曾舉例說明科學家研究「事實」的限制:一位海洋生物學者以六吋的魚網網眼,花了很長的時間在海裏網魚來研究海洋生物,最後終於得到一個「科學」定律:所有的魚都比「六吋」長!
  • 史前文明確實存在!而且還不只一期,存在著多個不同的時期;達爾文的《進化論》的提出只是一個漏洞百出的假設,卻被許多後人添枝加葉地固著成生命科學的根柢,今之人也看到了踏上進化論的重重危機。時今,報章、網站上有關史前文明的篇章常見零星掠影,在《揭開史前文明的面紗》這本書裡,將諸多科學家發現的證據加以系統性的整理、分析。本欄再一次登載,希望帶給您一場別開生面的關於人類生命起源的發現之旅。
  • 一九六八年的一個夏天,一位美國的業餘化石專家在位於猶他州附近,也是以三葉蟲化石聞名的羚羊泉敲開了一片化石。這一敲不但鬆動了一百多年以來現代人類所篤信的進化論,更替人類發展史研究敲開了另一扇門。
  • 在相同時期不但有人類的存在,而且這些人類和我們一樣具有高度的文明......
  • 趙薇在《車神》中出演為愛療傷幾年不能自拔的癡情女孩,與生活中的她有多大相似度呢?雖然趙薇絕口不提與汪雨分手的情變感受,但當本報記者在片場專訪她時,她也毫不吝惜自己對劇中愛情的一番見地。但她的這番表白中,不時蹦出“輕鬆”、“好玩”、“挺普通”等,可見她心情大靚,見到記者也主動微笑、招手,讓你不由得感覺到:此時的她,面對情傷已然釋懷,她的堅強,讓我們真正見識了已成長為“熟女”的“小燕子”。“為陸毅當綠葉,挺輕鬆”
  • 除了製造、使用金屬的技術與能力說明了史前人類的文明發展之外,科學家們還在古文明中發現了一些我們認為現代人才具有的醫學技術,甚至發明。按理講,文明的發展是從原始到高度發展的。拿心臟移植手術來說吧,這可是近代醫學發展的卓越的成果,然而我們在考古遺跡中卻發現了古人曾動過這類手術的證據,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現在我們知道,三百多年前的義大利人伽利略發明了望遠鏡,開啟了人類對於天體觀測最基礎的一步。然而,這顆收藏於祕魯ICA博物館的石頭上面刻畫的人像,據估計生活在公元前二百年至三萬年之間,他的手裡卻拿著一支望遠鏡在觀察飛越天際的火流星。是什麼年代、什麼樣的人也同樣發明了望遠鏡呢?
  • 法國有一家工廠於一九七二年時從非洲加蓬共和國一個叫奧克洛(Oklo)的地方進口鈾礦石來使用,他們驚訝地發現,這批進口鈾礦石已被人利用過了。因為這批鈾礦石的含鈾量相當低,鈾礦石的一般含鈾量為0.72%,而奧克洛鈾礦石的含鈾量卻不足0.3%,和我們現有的核反應爐的廢料幾乎相同。法國政府宣布了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並吸引了世界上各國的科學家們來到奧克洛進行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於一九七五年國際原子能委員會(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一個會議上公布。研究的結果表示這是一個大型的、天然的核子反應爐,由六個區域約500噸鈾礦石構成,輸出功率估計為100千瓦。這個反應爐保存完整,結構合理,運轉時間長達五十萬年之久。
  • 還記得上帝造人、女媧造人、盤古開天或是諾亞方舟的神話故事嗎?當「人是從猿進化而來」的說法取代神造人的說法後,這些故事逐漸地被我們淡忘了,或是被當成古人由於對大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的理解所產生的奇想。但是神話的本質是什麼呢?從許多古代出土文物和典籍顯示,不論東方或西方,古人是相信、崇敬神的,遵守著神所教導的道理(神話)做人處事,薪火相傳。然而到了後來,神話的內涵不被後人理解了,人們就漸漸地認為神話僅僅是一種飄渺的想像罷了。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走入古老的神話研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綜觀之前提到的考古發現,我們不免會在心中產生一個很大的疑問──為什麼這些考古發現所呈現的觀點,與我們現有的認識大不相同,甚至抵觸學校教科書的內容?大部分的讀者也許會感到懷疑:如果真有這麼多證據顯示幾億年前已有人類文明,那麼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