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揮墨濟貧

曉芸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1月16日訊】 在乾隆年間,鄭板橋奉調在山東范縣就是﹙今河南﹚,潍縣上任知縣,經常下鄉視察民情,他下鄉走訪時,從不帶衙役隨從,只是微服私訪。

有一天,鄭板橋走訪了幾個村莊,回府時天色已晚,行人已漸稀少了,走到西村忽然看見一個衣衫襤簍的老太婆,仍然在街頭叫賣扇子。鄭板橋信步走了過去,那老太婆苦苦的哀求到:「先生行行好,買把扇子吧!我已一天沒發市了,家裡已斷炊,而身無厚衣,你就可憐可憐我這老太婆吧!」鄭板橋問︰「你家住哪裡?家中有什麼人?」

那老太婆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說:「我家住在東門外,只有一個相依為命的兒子,他爹死的時候,欠下城裡齊姓鹽店老闆的一副棺材錢。沒多久他來逼債,沒辦法只得讓兒子去他家當長工抵債,小孩還小那老闆每天逼他挑鹽,沒多久就把孩子累死了!」

鄭板橋聽了老太婆的訴說,生了憐憫之心,就先挑了一把扇子付了幾吊錢,老太婆說:「先生,這扇子只值二吊錢你多付了!」鄭板橋說:「你留著用吧!」然後到了一家鹽店借來筆墨,在老太婆剩下的扇子上題字作畫,並再三的囑咐,妳明天拿到市上去賣時,價錢賣得越貴越好!老太婆半信半疑的回到家中,看了看扇子上面的字和畫,心想;我那雪白的扇子都沒人願意買了,如今這扇子的題字和畫,誰還肯買,她又想,那位先生看是個老實人,他不會騙我老太婆吧!

於是第二天,老太婆就帶著字畫的扇子到街上叫賣,人們一看上面有鄭板橋的字畫,不管價錢多貴,都爭先恐後的搶著買,不一會工夫,就被搶購一空。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來,傳到鹽商的耳朵裡,一天鄭板橋又出訪,正巧從齊姓的鹽店門口過,那鹽商非要鄭板橋為他寫匾額不可。

鄭板橋一怔,那天就是從這個鹽店借的筆墨,而此人正是那個逼債的齊鹽商!想到這裡,便揮筆寫「齋讀」兩個大字,寫罷筆往桌上一扔就走了。

那金匾額掛上之後,顧客越來越少了,那鹽商很納悶,有一天一位秀才路過鹽店門口,瞧了一陣大笑起來,鹽商被笑得莫名其妙,上前問道;這匾額怎麼了?這是鄭板橋大人寫的;於是秀才指著匾額說;你看齊字拆開是「齋」跟「小」兩個字;那「讀」字拆開是「賣」跟「言」這兩個字,連起來就是「齊小賣言」(言與鹽諧音),這不是在奚落你嗎?!鹽商一聽,火冒三丈,取來一根竹竿要把匾額打下來,秀才忙拉住他說:這可是父母官所賜的,你不怕吃官司嗎?那鹽商無可奈何的說,想不到我齊有道也有今天。@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鄭板橋(1693-1765),名燮,字克柔,江蘇興化人,3歲喪母,由乳母費氏撫養長大。少時讀書於江蘇儀徵,20歲學填詞,26歲設塾教學,業餘時間研究詩文書畫。他生活十分清苦。開始以賣畫為生。他中秀才後,到1732年(雍正1O年)40歲才中舉人,到1736年(乾隆元年)44歲考取進土。先後當了山東范縣、濰縣知縣,12年的官場生涯,使他目睹當時社會許多黑暗,他的一些施政措施,遭到豪紳的排斥,終在1753年(乾隆18年)去職。
  • 相傳鄭板橋在乾隆年間奉調在濰縣上任知縣,在這期間他為官清廉,興利除弊,取得百姓的愛載,但是最後因收繳了當地豪紳的罰款,而遭到了陷害,而至罷官。
  • 鄭板橋五十歲時初到山東范縣任知縣。有一天,他微服下鄉查學。當他路過一個集鎮的私塾時,聽到裡面一位先生正在教學生讀《禮記》中的《曲禮》一篇。只聽這個先生念道:「臨財母苟得,臨難母苟生」。鄭板橋越聽越糊塗,轉念一想,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原來那先生將其中兩個「毋」字都念作「母」字。
  • 清朝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常微服暗訪,體察民情。相傳,鄭板橋在山東濰縣任知事時,有一年年關將近,他陪同蘇州府一位姓蔡的州官外出巡遊,走到南門街,看見一群人圍在一戶人家的門前交頭接耳,指指點點。他們分開人群走近一看,原來這戶人家的門上貼了一幅古怪的對聯:
  • 在古代封建的社會裡,「避諱」作為宗法制度、卑尊貴賤等級觀念的產物,是一種社會制度,當時的古人是必須要遵守這原則的,具體的說就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文書往來,或遇上當代的帝王,聖人或本人祖上的名子,都必須要迴避,不能直接的稱呼皇帝、聖人或尊長的名,否則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甚至被殺頭,這就是避諱。
  • 子夏衣衫襤褸而安於貧困,王章病臥牛衣中哭著與妻訣別。
  • 子夏接受曾子的指責而坦白認錯,蘧伯玉五十歲時,能記得自己四十九年來的錯誤。
  • 張良學辟穀修煉的方法;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採薇而食。
  • 何敬叔貼告示接受饋贈,將所得拿去代繳百姓的欠租。吳佑贈衣給屬下的父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