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邦沿白蘭地河建火藥廠 奠定強大化工基礎

人氣 14
標籤:

【大紀元11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七日電)一般人聽到杜邦公司總認為這家公司發明尼龍、纖維等化工原料,或是和不沾鍋沾點關係。事實上,杜邦公司發源於1802年美國德拉瓦州白蘭地河邊的火藥廠,這個工廠孕育了美國工業的基礎,也為美國現代化助一臂之力。如今工廠成為觀光景點,抹不去的光榮歷史猶如悠悠河水長存人心。

美國杜邦公司是一家擁有203年歷史的公司,世上少見如此長壽的企業,一般記得它發明了尼龍和各種纖維原料,以及不沾鍋的原料─鐵弗龍,在化工界是首屈一指的大公司,但可能不清楚杜邦公司的創辦人是法國人,而且最原始是做火藥起家。

杜邦公司的創辦人是ELEUTHERE IR’EN’EE DU PONT(簡稱E.I. DU PONT),他最先是在法國跟隨著名的化學家ANTOINE LAVOISIER,在法國政府的火藥廠工作。他的父親PIERRE SAMUEL DU PONT DE NEMOURS是優秀的法國政府官員和經濟學家。

一家人決定遷到美國,並堅持以農業為本的想法謀生,後來發現連生活都有問題,於是E.I. DU PONT重操舊業,1802年選定了今天德拉瓦州最大城威爾明頓市(WILMINGTON)郊的白蘭地河 (BRANDYWINE RIVER)邊,利用當地的礦石,打造了一系列的火藥工廠,並以水力為主要動力來源,製造品質非常好的火藥。


杜邦公司向來以「公共安全」為企業的核心價值,任何策略都不能違抗「安全」的鐵律。主要源起就是因為製造火藥非常危險,一個不小心就會爆炸造成傷亡,因此當年所有在火藥廠的工人在工作前,都要檢查身上有無火柴、酒精、鐵鞋、金屬吊帶、和皮帶等,甚至連搬運火藥的檯車輪子都要換成木製,以免摩擦產生火花引發爆炸。

不過小心再三,但從1802年到1921年關廠為止,工廠還是發生288次大小爆炸,造成228人死亡。為了貫徹安全觀念,E.I. DU PONT不但將自家豪宅和杜邦第一間辦公室沿著河岸建在較高的山坡上,可以目視工廠的運作,同時廠內主管也要將住宅建在工廠後方的山坡,一方面就近管理,二方面也可以增加主管監督操作安全責任,畢竟誰也不想拿家屬的性命開玩笑,這個策略也奠定安全鐵律的基礎。


杜邦解說人員說明,製造火藥分成三部份,首先要將碳粉、硝石和硫磺等多種原料混合,然後在重達八噸的大滾輪下壓實,隨後再將壓實的厚板打碎,用篩子濾過,成為質地非常綿密的火藥,最後再將火藥裝桶銷售。優異的火藥品質在1811年獲得湯瑪士.傑弗遜總統的讚揚,而且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開拓大西部、開鑿運河、挖通隧道、採石場、清理道路和鋪馬路時,大量使用杜邦的火藥,奠定它為全美國最大的火藥廠,在美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由於杜邦的先馳,在白蘭地河邊建立了火藥廠,吸引了後進,也跟著在這條河邊蓋火藥工廠,解說人員強調,這條河盛極一時,光是南北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所使用的火藥,有一半以上是來自這條河邊工廠所生產,可見產量之大。

更有趣的是,除了火藥的群聚效應外,這條河每天可供應60萬噸水,下游最後五英哩甚至形成124英呎的落差,造就巨大水力,吸引其他工廠生產包括麵粉、棉花、紙張、亞麻油、羊毛等消費者端產品,可見對當時美國的工業化,有多大的影響力。

但是現代工業革命的腳步漸漸逼近,當鄰近的費城開始使用蒸汽機時,效率大增,白蘭地河的生產模式自然比不上而沒落。杜邦公司在工廠運作120年之後的1921年加以關閉,而杜邦公司也完全轉型為研發和製造化學原料的公司至今,而這座紅極一時的火藥廠在1957年改名為Hagley Museum Library重新對大眾開放,成為德拉瓦州重要的觀光景點。

相關新聞
馮英獲奧杜邦藝術家公開賽金牌獎
聞名遐邇的鄉村別墅花園—美國長木花園巡禮
組圖:華府露天音樂會聲援500萬退黨
華府西人慶退黨開啟和平轉型之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