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古蹟巡禮(一):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天后宮遺址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43
標籤:

台北市的二二八公園曾是昔日台北城的核心區域,公園附近古蹟密集遍佈。光緒八年(1882年),台北城正式興工,光緒十年完工,十一年台灣建省,台北城內大興土木,陸續興建官署及寺廟,例如巡撫衙門、布政使衙門、台北府署、淡水縣署、文廟、武廟、天后宮等,都集中於這個區域,台北城也從此成為台灣的政治中心。



清廷銳力經營台北城十餘年,努力卻化為泡影。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江山易主。日本殖民政府雖然仍將權力中心設置於台北城內,然而卻以日本人的眼光重新打造這座城市,將原有的中國式官署建築陸續拆毀,也拆除了台北城的城牆,替代以現代化的三線路。

如今,在這個區域所遺留的古蹟建築,是以日據時代的建築物為主,雖然也有少數晚清時代的古蹟,不過多已曾被遷移,或者只存部份殘跡而已。

我初步估計,這附近的古蹟至少有二十處,距離相隔不遠,原本想一口氣走完,但在公園內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參觀「地圖台灣特展」時,停留過久,延誤不少時間,所以實際只走訪了幾處古蹟而已。這倒也無妨,古蹟隨時都可尋訪,但展覽則有期限,得先參觀展覽才是。

台北城內的這些古蹟,在台北市文化局的網站都有詳盡介紹,網路上,所能蒐尋到的資料也稱得上汗牛充棟。我的台北城古蹟巡禮算是一趟學習之旅,實地走訪古蹟,觀察、記錄,然後寫參觀感想,以表示自己是很認真的在學習。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 (國定古蹟)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就是現在的「國立台灣博物館」,位於二二八公園內。台灣博物館的網站首頁稱這裡是「臺灣現代知識的啟蒙地」。這句話名符其實。「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博物館,建造完成於大正四年 (西元1915年)。

當時的台灣還沒有設置任何高等學校,直到大正十一年(1922年),總督府才創立了第一所高等學校-「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前身);六年之後,昭和三年(1928年),才創設了台灣第一所大學-「台北帝國大學」(國立台灣大學的前身)。

「台灣總督府博物館」的前身可追溯至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商品陳列館」。日據初期,基於殖民統治的需要,日本人迫切急於認識台灣,於是總督府聘任大批受過現代西方教育的日本學者前來台灣,研究及調查台灣的自然及人文環境,舉凡於地理、地質、農業、礦業及山地原住民的風俗文化等領域,都取得豐碩的成果。

例如,台灣原住民的族群分類(例如九族的命名),就是當時日本學者冒著被原住民馘首(砍頭)的危險深入山地部落所完成的調查研究。當時學術調查的成果即由博物館加以蒐藏保存。

明治三十九年(西元1906年),當時的台灣總督府為了紀念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在台灣的政績,決定發起由官方與民間共同捐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

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台灣總督府成立「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博物館」,初期便擁有一萬多件的典藏品。於是總督府決定將「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與總督府博物館計劃合而為一。「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於大正四年興建完成,於是捐做為「台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紀念博物館」(簡稱「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即是今日的「國立台灣博物館」。



走進「國立台灣博物館」,這裡除了有豐碩的館藏資料可觀賞,其實這棟建築物本身就很值得一看。進入博物館,隨即來到中央大廳,抬頭望,高挑的圓頂,有極精緻的彩繪玻璃,四周則有華麗的柱飾及燈飾,令人眩目及震撼。



這座博物館是由當時總督府技師野村一郎及技手荒木榮一合作設計,建築風格為後期文藝復興式,運用三角形山牆及古典柱式。博物館的內外柱式的風格明顯不同,外觀採用簡潔的多立克(Doric)柱式,室內則採用華麗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中央大廳的圓頂,則使博物館顯得氣勢壯觀而肅穆。



博物館三層樓的左右側皆有展覽廳。一、三樓目前正展出「地圖臺灣特展」;二樓則是常態性的展覽,右側展覽廳展出台灣本土的動、植物自然生態,左側展覽廳則展出台灣史前遺址及原住民各族的文化及習俗。

這些蒐藏品都可追溯至日據初期的「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商品陳列館」。在原住民展覽區可以看到幾位日本人類學者,如鹿野忠雄、伊能嘉矩、森紐之助、鳥居龍藏等人的照片,以及當時他們在台灣「蕃地」探險的路線圖。

我站在「臺灣現代知識的啟蒙地」,面對著一群過往的日本學者。一時之間,有所感觸。雖然他們是當年殖民統治者聘請來台的日本學者,但秉持著知識份子追求真理的態度,以現代自然及社會科學知識熱情地投入對台灣的研究,為當時的台灣奠定並且累積了相當程度的知識基礎,使我們至今仍然受惠。就此而論,他們的貢獻又豈可被輕忽與遺忘。



◎天后宮遺址及遺跡

我認識台北新公園(二二八公園)至少三十年了,但直到前兩、三年,我才知道原來「國立台灣博物館」的所在地,是百年前劉銘傳時代所興建的天后宮,當時台北城內知名的大廟。



大正二年(1913年),日本人為了興建「台灣總督府博物館」,硬是拆除了天后宮。天后宮的殘跡,散布於二二八公園內,在步道兩側的樹林裡,樹下有圓形石塊,還有模糊的雕飾,眼尖的民眾應該可看出這是古物。這正是當年天后宮的柱腳石。當民眾坐在這些石頭上乘涼時,有幾人知道這些石頭的來歷?

「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右側的公園步道旁,台北市文獻委員會豎立了「大天后宮舊址」的碑文。天后宮建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碑文提及「..民前六年(西元一九0六年),因興建博物館,開闢新公園而拆毀。」這碑文可說是寫的含蓄。

天后宮祀奉媽祖,是台灣民間重要的信仰,誰敢甘冒不諱下令拆毀天后宮呢?只有與這塊土地完全沒有文化淵源的外來政權才會如此蠻橫與斗膽吧!而時光飛逝,幾十年之後,遍佈於台灣各地的日本神社也紛紛遭到台灣人的拆毀與破壞,或許這正是一種歷史的報應或報復使然。

雖然我並不主張,也不贊成這種形式的反撲,但人類歷史的走向卻往往是如此的一報還一報。

天后宮被拆毀後,金面媽祖無處可棲身,後來被三芝鄉福成宮迎回三芝供奉。於是媽祖遠離了台北城。直到去年七月(2004年),台北市政府為慶祝台北城建城一百二十週年慶,特別安排了一場「金面二媽回娘家」的活動。當年被迫離開故居的媽祖,在睽違家園九十年之後,又回到了台北城。只是故居已毀,回娘家,只是短暫停留,憑弔往事而已。

如今,「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已被列為國家古蹟。今天大概也沒有人會主張拆除這棟博物館,重建天后宮。對此,媽祖會不會有意見呢?媽祖以慈悲為懷,倘若有靈,我想祂會說:「請好好的疼惜這座博物館」。
(~待續)

旅遊日期:2005.09.23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idv.tw/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北淡水.嘉士洋行倉庫
九份.八番坑
台灣金瓜石.黃金博物園區
金瓜石地質公園 (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