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排遶境 走過百年

人氣 19
標籤:

【大紀元2月1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張瑞楨╱彰縣報導

台灣彰化花壇鄉白沙坑,

有個獨特的字姓燈元宵民俗節慶,

傳奇故事帶著濃烈神秘色彩,

傳說…與開台首位翰林院庶吉士曾維楨有關,

源起…至少161年前,燈籠串聯成像小船燈排,

悠久熱鬧的排場陣勢可比鹽水蜂炮、平溪天燈…
——————————————————————————–
想一睹具有特殊人文色彩的元宵節燈會嗎?不妨於黃曆新年過後,來一趟台灣彰化縣花壇鄉白沙坑瞧瞧特有的字姓燈燈排遶境廟會,這項至少延續一百六十一年的傳統起源於兩則傳奇故事,但依據最新的考證,這項地方民俗可能是在台灣早年的閩客械鬥中,因族群融合而擦撞出來的特殊地方文化。

燈籠上寫姓氏 名為字姓燈

白沙坑是彰化縣花壇鄉白沙、文德和長沙等三村的舊稱,當地約有三千五百戶的居民,每年黃曆新年過後即沉醉於籌辦燈排遶境的喜悅,他們捐錢或自製特殊的燈排,每座由廿三個不等的燈籠串聯而成,外型很像一艘小船,每個燈籠則寫上燈主姓氏而稱為字姓燈。

元宵節當天晚上七時,居民抬著十二座燈排集合於當地信仰中心 – 祭祀福德正神的文德宮前,晚間八時開始遶行白沙坑大街小巷,燈排後方是皇帝賜給開台首位翰林曾維楨的信物,還有福德正神的神轎,直到翌日清晨才結束。

這項奇特的傳統,地方耆老認為可與鹽水蜂炮、平溪天燈相提並論,當地人更深信這項傳統源於文德宮廟史內記載的兩項傳說。

廟史記載,清朝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白沙坑子弟曾維楨考取開台首位「翰林院庶吉士」功名,據傳曾維楨在參加御前殿試之際,清朝宣宗皇帝看見曾維楨背後站著一位白髮老翁,之後又立即消失不見,皇帝驚訝詢問,曾維楨答覆說,他僅攜帶家鄉土地公香火以保平安。

土地公 穿戴翰林官帽服飾

清宣宗有感於這位土地公護祐家鄉子弟的忠貞,於是冊封白沙坑福德正神「與翰林同格」,該福德正神也成為台灣唯一穿戴翰林官帽服飾的土地公。

廟史記載的另一則傳奇故事,是在道光廿五年(公元一八四五年)的元宵節,曾維楨與皇帝一起欣賞京城花燈時,突然思念家鄉親人而向宣宗辭官,宣宗器重曾維楨而不准,但也御賜白沙坑可在每年元宵節仿效京城舉辦大型燈會,以娛樂曾維楨的親人,相傳這就是白沙坑燈排遶境的由來。

不過,文史工作者近年赴中國考證,卻發現上述兩則傳說可信度不高,可能是早年白沙坑仕紳與文德宮乩童虛構的故事。

據文史工作者蔣敏全考證,中國福建省泉州府並沒有字姓燈與燈排遶境的文化,道光廿五年曾維楨在中國湖南石門縣擔任知縣,並沒有與皇帝一起賞遊京城花燈,他認為皇帝冊封白沙坑土地公「與翰林同格」,以及御賜白沙坑可仿效京城舉辦燈會等兩項傳說,純屬美化虛構的故事。

蔣敏全主張的另一種比較可信說法,是彰化縣早年的經濟活動中,從中國南方沿海到鹿港的「南船」,會運來草魚、鰱魚等淡水魚苗,這些魚苗挑到花壇鄉內養大後轉賣到彰化城,這也是花壇鄉舊稱為「魚苗寮」之因。

據彰化縣誌記載,白沙坑早年是閩南人與客家人雜居之地,但主要族群還是來自中國福建省泉州府的閩南人,這些白沙坑人常隨著「南船」到中國廣東省潮州府沿海,與當地客家人做生意買賣魚苗,道光六年曾維楨考取翰林功名後,白沙坑人高興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慶祝,於是援用中國廣東省潮州府汕頭附近客家人使用的字姓燈與燈排慶祝。

另外,促成這項文化活動的因素之二,則是台灣頻傳的閩粵械鬥。據考證,曾維楨考取翰林的道光六年,位於現在彰化縣內的「東螺堡睦宜庄」賊匪李通,竊取粵人黃文潤豬隻而互相拚鬥,不料卻演變成台灣中部的閩粵大械鬥,彰化縣粵籍客家人建立的客家人專屬市集「永靖街」還被焚毀。

舊稱平安燈 期許族群和平

在此民心動盪之際,曾維楨堂弟曾拔萃雖是閩南人,他以「恩貢生」身分出面安撫民心,還保護白沙坑及其附近的粵籍客家人,這項械鬥雖讓曾維楨無法返台省親,但卻讓白沙坑閩南人與倖免於難的粵籍客家人彼此有了交流互信的機會,他們可能於道光七年或八年間的元宵節,開始了抬客家燈排的遶境活動,一來慶祝曾維楨獲得功名,二來期許族群和平相處,這種燈籠舊稱「平安燈」,燈上寫的「合族平安」、「合境平安」的意義也在於此。

依蔣敏全的考證,白沙坑字姓燈燈排遶境的年代,可從廟史記載的道光廿五年(西元一八四五年)元宵節,再往前追溯到道光七年或八年(西元一八二六年或一八二七年),加上今年的元宵節,可能已舉辦約一百八十年之久。

這項傳統最令白沙坑人驕傲的是,二次世界大戰美軍空襲台灣而實施燈火管制時,鹽水蜂炮與平溪天燈都被日本政府勒令停辦,唯有白沙坑字姓燈燈排遶境變通在白天舉辦,不僅寫下遶境未曾中輟的紀錄,也締造「白天打燈籠」的奇聞。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想家
想家 人氣 1
燈塔
燈塔 人氣 3
燭光
燭光 人氣 1
成就背後的一盞明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