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打春牛沿革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5日訊】打春牛是古時封建及農業時期官方與民間於立春時所舉辦的一項活動,因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故又名「打春」、「演春」或「鞭春」,是象徵春天正式來臨之意。也藉由活動之進行,告知農民必須準備春耕了,而牛經過一個冬天的休息,鞭策牠因該開始耕作了,因而衍生此項「打春牛」的活動。

台灣宜蘭縣「迎春牛及鞭春牛遊街」儀式最早創源於清咸豐八年噶瑪蘭五圍的先農社稷神只壇(今宜蘭市五榖廟),由通判(今縣長)白富謙創辦,春牛是以五色紙製成,高四尺(代表四時),長八尺(代表八節),活動從農曆正月初一起即辦理有摸春牛活動,至十五元宵,再由通判主持祭神農儀式,後脫靴至廟前農田下田耕犁,儀式完成後舉行「迎春牛踩街及鞭春牛」活動,最後鞭打紙置春牛三下,以示新年已過,農民及春牛應開始春耕,各行各業都要回到崗位工作,再將春牛燒化,民眾會爭相取回燒化之灰燼灑至自家農田、花園、菜圃,以保五穀豐收,現場會預備五穀乾果供人取食,據說取食者在這新一年度裡都會帶來好運。

宜蘭縣政府為發揚及推廣這項珍貴、且深具文化價值意義的傳統習俗,特在二月十四日(農曆正月初六)今年開春的第一天早上九點,結合五穀廟及宜蘭縣政府於中央廣場辦理「打春牛˙祈豐登」活動,邀請縣長(行政)、議長(立法)及地方法院院長(司法,古時通判具有這三權之裁量者)共同來主持;春牛則有別以往,聘請本縣最著名的草編專業社區「冬山珍珠社區」特依文獻記載之尺寸製作一頭「草編春牛」,而稻草是農民所耕作出之剩餘產物,更是生自於農田,極具一番特別意義。

古云:「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希望的開始,萬物復甦。因而,希冀藉由「打春牛」活動之舉辦,將這深具文化意涵及激勵士氣意義的文化活動得以再續發揚傳承下去,進而達到提醒各行各業新年已過,對一年之始的春天要能做好完善的規劃,全力以赴;而身為公僕的公務員更要藉此來鞭策自己,該收心開始盡為民服務之職責,是這次活動辦理之意義與目的。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