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燈藝大師吳敦厚

溫柔敦厚話燈籠
font print 人氣: 4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3日訊】(子嫣、朱家慧採訪報導)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燈籠。古時候家家戶戶的廳堂都要掛著燈籠,開店做生意,也以燈籠書寫店號或是裝飾,在廟宇中,也是處處都有燈籠。私塾開學時,學生們要各自帶一盞燈籠到學校,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

點一盞燈—–驅魔降福求光明

在電燈尚未問市以前,燈籠在黑夜裡為人們帶來光明;在科技掛帥的今天,一個燈籠對現代人又有什麼意義呢? 其實燈籠在具有思古情懷的中國人心目中一直都有吉祥的象徵意義。由於燈籠,為古時候的人們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的象徵。

在閩南語中「燈」發音和「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在人們的期許下燈籠肩負著求平安、避邪、求取功名的重任。

還有一種「光明燈」,是民眾在歲末年初時,把燈籠放在寺廟中,藉以祈禱在一年中平安順利的祈福儀式。

燈籠除了它的象徵意義,深獲民眾的喜愛之外,還有以「燈籠」為主角的節日,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又稱燈節;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於漢朝初年,到了唐朝開元年間,用紮結花燈慶祝國泰民安,花燈風氣至此廣為流行;在元宵節晚上陪著小孩提燈籠的同時,也不免懷念起自己的童年往事…。

元宵節不只是熱鬧的花燈燈會,另外還有放天燈的習俗,天燈的由來眾說紛云,其中之一的典故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後,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其後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願的民俗活動;放天燈的活動近來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天燈上寫滿了各種祈福的字詞,不論是否能夠上達天聽,放一盞天燈,在黑夜的天空中冉冉升起,心裡同時也油然而生無限的希望和光明。除了元宵節,還有另一個水燈節,又稱中元節,在黃曆的七月十五日放水燈含有慈悲普渡亡靈的象徵意義。

燈籠不只是在節慶上的用途,廟宇當然少不了燈籠的點綴,一方面拱托出莊嚴肅穆的氣氛,另一方面可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在節慶及廟宇的熱鬧氣氛之外,最近燈籠又回到人們的居家生活中了,它搭上了另一波復古的順風車,有些住家的室內或餐廳、茶藝館中,常見到幾盞燈籠,用來增添一些風雅的氣氛。

燈籠的引人之處,除了它典雅質樸的外形,還有它獨特的燈光效果;由於燈罩質地輕薄,因此光線透過燈罩傳向四面八方時,光變得柔和而飄渺,散發著自然又有著微妙變化的燈光,將整個空間營造出了靜謐、細膩與溫柔的氛圍。在古意盎然情境的燈下,有無限的遐想空間,彷彿穿越了時空,回到唐詩宋詞的詩畫意境中。

堅毅靜默獻祥龍—–燈藝大師吳敦厚

繪製燈籠超過一甲子的燈藝大師吳敦厚,可說是台灣的「文化國寶」。一九八八年榮獲藝術薪傳獎,他聲名遠播,有著世界性的知名度;一九七二年法國總理皮耶‧麥斯邁博士曾到訪。一九八二年蘇聯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也曾經去拜訪過吳敦厚的燈舖,可見他的燈籠必有其獨具特色的地方。吳敦厚今年82歲,從1940年開業至今已經六十五年了。他的作品精美細緻,被譽為民俗「文化國寶」,於1988年獲得薪傳獎,他對於民俗技藝的發揚承傳不遣餘力,台灣還發行愛國獎券、郵票、首日封、明信片、郵戳、月曆用來表彰貢獻。

製作燈籠技藝高超的吳敦厚,總是靜靜的坐著,用淺淺的微笑和人們打交道,這並不是他生性沈默的關係,而是因為吳敦厚在小時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炸彈爆炸的巨大聲波震破了他的耳膜,13歲的他驟然的進入了靜默的世界。這位人如其名的敦厚老人,白髮銀鬍襯托下的臉龐,安祥自得的神采,一點也不受來來往往行車路人的紛擾。

燈藝大師吳敦厚最愛畫龍,而且畫得威武有力,看起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為了和讀者分享傳統燈籠的繪製方法,老藝師特別為我們當場畫了一只燈籠。

首先用白色的顏料畫上龍的臉部輪廓,每畫一層顏色後,均需等顏色乾了之後才能再上第二層色,就這樣一層一層往上加,直到繪製完成。畫燈籠使用的是礦物質顏料,再加以自行調配合成過的配方,例如紅色的就是加上了銀丹,這樣的顏料畫出來的燈籠,可以使用三、四十年不會褪色。

古時候只有帝王的袍子上可以畫上龍的圖騰,稱為龍袍;龍的圖騰還因為龍爪的不同區分等級,吳敦厚的兒子吳怡德解釋說古時帝王用的龍圖案才可以畫上五爪,而王爺等的只能畫上四爪;龍的圖騰是不能用在尋常百姓家的,如今雖然早已打破了舊有封建制度的疆界,老工藝家還是僅尊古法,除了總統指名要的燈籠之外,其餘人要的龍均不會畫上五爪。

畫燈籠時要求上下平衡、左右的對稱的美感,尤其是畫龍特別需要有均衡的佈局,讓燈面上呈現出莊嚴、威武的感覺,龍頭上寫著「王」的稱為龍王圖,龍的圖騰還有很多種,大致分為-青龍、黃龍、金龍、水龍、火龍、飛龍等。因為龍是傳說中的神獸,變化莫測高深。為了達到神龍活現的神韻,體態力求豐滿威儀;起伏翻騰的龍身,則呈現波瀾壯闊之勢。

老藝師用紅色的勾畫表現出龍珠的火紅光影,配上白色的底、以青色為主題的龍身,形成一幅光影律動的鮮明龍圖。

吳敦厚受人歡迎的地方,除了他那溫厚的微笑,還有現代人很難想像得到的專注,他用一甲子的時間製作他的燈籠。想來燈籠裡必有獨特的樂章,迴響在他靜謐的世界裡。

孝行善行,敦厚傳家

燈藝大師吳敦厚,不止是他畫燈籠的技藝遠近馳名,他的高尚品格,人溺己溺、熱心助人的精神,以及他對母親極盡孝道,都讓他曾經獲得「好人好事代表」與「孝行模範」。

吳敦厚於一九五九年以事母至孝,熱心救災獲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而受到表揚;並於一九七八年當選「全國孝行模範」。吳怡德說:「我父親年輕的時候,對我的祖母很孝順;他曾經得到全國好人好事代表,熱心救災和事母至孝等表揚。他在十幾歲的時候,耳朵就聽不見了,還要照顧我們六個子女。當時家中連同祖父母,母親共九人,生活很清苦,就靠他一個人用手工做燈來維持生計但是他沒有喊過苦。他曾經顧不得自己已經很窮了,還去向別人借錢,捐給更需要用錢的人。」從吳怡德口中我們感受到傳統藝師不僅需要有技術上的深厚功力,更擁有傳統的美德善行。因為老藝師深知工藝家傳世的,不只是一身的好手藝而已,他更以敦厚為處世之道,期勉自己的家人。

此外吳敦厚有感於社會型態的變遷,及身懷絕藝的藝師因年長消逝,而致各種工藝的失傳、凋零;他秉持傳承的責任心,二十餘年來長受聘於全省縣市立社教館、文化中心、學校傳授製作燈籠,並積極參與民俗活動等,希望經由教學活動引起更多人的愛好與投入,讓民俗文化後繼有人。吳怡德說:「我父親二十多年來,由我們兄弟輪流陪他出去,教高中的老師、國中的老師,或國小的老師,現在為止算起來也有好幾萬人了。他以時常參與民俗活動,上次外交部邀請四十國的駐外使節來鹿港畫燈籠做燈籠,也都是我們在教。」

吳家門口對聯上寫著-“敦風壽世燈籠美,厚道匡時祖德綿” 吳敦厚除了人如其名的以“敦厚”之道處世之外,更期望以“敦厚”二字為勉勵後世的傳家之寶。

結語

一個樸實的燈籠蘊釀著中國人的生活理念和信仰,在有中國人的地方,黑夜裡散發著溫馨柔和的光芒,輕輕的述說著中國人特有的人情典故。八十二歲的吳敦厚老先生以深厚的功力繪製了一甲子的燈籠藝術,不僅使我國的傳統文化揚眉國際,也為未來文化的傳承搭起一做堅毅的橋樑。

 

每個燈籠都輕輕的述說著一個故事

 

《小小知識》燈籠種類

燈籠種類繁多, 現代的燈籠強調其裝飾性,而古時候是以功能性為主,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古時燈籠是喜慶、喪事、宗教及年節時應景之用,而婚、喪、喜、慶皆有定制,不可混用。
以前要蓋一間房子的時候,要用好幾種燈:

新娘燈:結婚的時候,要娶新娘前面那個驕子的前導燈,然後放在新娘的房間。
竹篾燈:用在生小孩-添丁之後,到祖先的墳前祭拜,算是跟祖先報告添丁的事。
字姓燈:放在三合院,或現在的屋內,代表人丁興旺。

傳統民俗燈籠的製作,是集民間傳統工藝的大成,結合了竹編、糊紙、書畫和彩繪等技藝。吳敦厚的彩繪用色鮮明,「鴛鴦燈」則大多用在結婚喜事上,繪製龍的「龍燈」代表吉祥,可用於寺廟或住宅。

傳統的燈籠是以文字為主—著重功能性,文字只為區別標明用途之用──祈福祝禱的吉祥語,前後面均寫上不同的文字;而後為了增加其美觀性,逐漸的在燈籠上加入了圖畫。

吳敦厚燈舖不追求現代化的新鮮產品,反而致力於傳統方式的製作方法,力求保存固有的民俗燈藝文化,而他的堅持不但獲得了地方的肯定,更進一步的發揚於國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05年是中國俗稱的「雞」年,隨著舊曆新年即將到來,北京市區出現大型公雞造模型和燈籠、中國結等應景裝飾,在寒冬中增添幾分喜氣。


  • 【大紀元1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慧敏台北二十七日電)新年將至,中正紀念堂將在三十日下午二時與二月一日上午十時在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入口處辦理「乙酉年-春聯揮毫、彩繪燈籠大贈送」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加。

  • 當季節的風扇搖動飄雪的葉片將這個城市的溫度逼近零度,中國城蠢蠢欲動的喜慶景象已在不知不覺暗中醞釀,日漸多起來的大紅燈籠和象征炎黃的中國龍招搖在大街小巷,舞動在孩子們手上的玩具爆竹似乎已經提前將這個冰天雪地的城市引燃春光。
  • 【大紀元2月12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張瑞楨╱彰縣報導

    台灣彰化花壇鄉白沙坑,

    有個獨特的字姓燈元宵民俗節慶,

    傳奇故事帶著濃烈神秘色彩,

    傳說…與開台首位翰林院庶吉士曾維楨有關,

    源起…至少161年前,燈籠串聯成像小船燈排,

    悠久熱鬧的排場陣勢可比鹽水蜂炮、平溪天燈…

  • 大波士頓文協喜齡會慶祝新春,8日中午雖然是除夕,但喜齡會的義工們不休息比平日更忙碌,廚房裡飄來陣陣菜香,大廳裡播放著拜年歌,大紅的燈籠高高掛,原來大家正等著歡迎第一次來訪的經文處處長楊國棟,楊處長由僑教中心歐宏偉主任伴同下,送來百多個紅豆年糕、茶葉蛋糕,他向老人家拜年後, 說他早前聽說喜齡會辦得生氣勃勃就想來拜訪,果然見到許多健康、歡喜的老人家,他感佩喜齡會的所有義工創會以來的辛勤耕耘。當日還有數位特別來拜望喜齡會的嘉文協的會長吳璋垣。
  • 這幾日,腦子裏都是小的時候過年的情景,穿新衣、新鞋,紮上紅紅綠綠的綢子發帶,打著燈籠,和小朋友一起出去滑冰,拜年;年前,父親母親忙得不亦樂乎,所謂忙年。父親忙著置辦過年全家所需,最重要的當然是祭拜祖宗的供品;母親也是忙著做饅頭(最重要的也是供桌上的饅頭)、年糕、等等年貨,還有爲我們姊妹幾個做新衣服。一派忙碌景象。

  • 【大紀元2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十七日電︶今年元宵節不在假日,不少百貨業者已安排這個週末假日舉辦多種元宵節活動,有免費品嚐湯圓、贈送燈籠,以及猜燈謎、學做元宵等活動,希望讓民眾一家大小快樂過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