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野草閑花

一鬥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公元前341年,魏國太子申、龐涓出兵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派田忌、孫臏帶兵前去解圍。齊軍沒有直接奔赴韓國,而是揮師魏都大樑。太子申和龐涓回撤,迎擊齊軍。齊軍佯裝怯戰,掉頭東撤。

在撤退途中,第一天造了10萬人用的鍋灶,第二天減為5萬人用的鍋灶,第三天減為3萬人用的。龐涓中計了,丟下輜重和步兵,率領輕銳騎兵日夜猛追。追至馬陵道(今河南范縣西南),中了齊軍的埋伏,不能突出重圍,自殺而死。齊軍乘勝大敗魏軍主力,俘獲了太子申。

過了1500多年,到了元代,有人把這段歷史寫成了雜劇。其中開場白唱道;

暑往寒來春復秋,夕陽西下水東流。
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

“野草閑花”形容破敗荒廢。

(出自《馬陵道》楔子)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女大十八變」原指龍女通神善變,後謂女孩發育成長過程中姿容、性格多變。
  • “歲不我與”感嘆時機錯過,追悔不及。
  • 成語“想入非非”俗稱為不切實際的胡思亂想。此語出於佛經中的“非想非非想天”或“非想非非想處”。
  • 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鄭人置履」的出典比「實事求是」要早幾百年:前者是戰國時代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所杜撰的寓言故事;後者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但這兩個成語所包含的的精神實質是一脈相承的。它們不約而同地暴露了中國傳統文化、或者說國人思維習慣中如下一個致命的缺陷:重經驗、輕演繹,重事實、輕原則,重具體、輕抽象。正如許多論者所指出的那樣,這種思維傾向極大地束縛了中國文化的發展,特別是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嚴重地影響了我國現代化的進程。我認為這種思維傾向還應為國民劣根性的形成負責。
  • 我最怕“樂極生悲”﹐但是又常常想到這個成語﹐也許是因為“辯證法”學得太多了。因此在電視上瞄了一下北京新年晚會的盛世大聯歡時﹐腦子又想到這句成語了。所以年初一在自由亞洲電臺所錄的節目中﹐談中國的民工問題﹐因為在當今中國的“盛世”中﹐民工這個階層出現最多悲劇﹐可以說﹐中國大城市的“盛世”﹐是在民工的血汗與骨髏上建立起來的。
  • 2月20日下午,胡軍、楊恭如、吳倩蓮聯袂主演的數字電影“大漢風”系列之《破釜沉舟》,將在永華電影城舉行全國首映。由上海三九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等策划的“大漢風”系列,根据秦末漢初這段中國歷史中所形成的成語与典故創作而成。日前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國際數字電影節上,該系列憑借獨特的中國民族文化特色引起海外片商的高度關注,日韓兩國已率先展開搶購大戰。
  • 「折戟沉沙」形容失敗慘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