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家鄉味 客家艾粄香

文/圖 鳳珍

人氣 95
標籤:

清明節,最想念是家裡的艾粄。台灣話叫草仔粿。

巧藝代代續:
每次清明時節前,家裡就開始忙著做艾粄,以前是媽媽做,後來是大弟媳做。來自南部閩南人的弟媳更甚於藍,巧手得令媽媽稱讚不已。

先將米磨漿壓成糰:
艾粄是用糯米、蓬萊米混合的,媽媽說現在很多人改用全糯米做。浸泡後的米經石磨磨成漿,一桶米要發很長時間才磨好。後來用電動的就非常省事又省時了。磨好的米將放入粄袋,平放在長板凳上,架上扁擔,勒綁緊兩端。袋內的米水被擠壓流出來,其間,隔一段時間就須翻動粄袋,確保其均勻瀝乾成糰狀。

艾草的製作繁複:
幾天前先採回艾草洗淨,下鍋煮至熟透,取出,用石塊捶打至爛,再用水沖洗多次,將其苦味洗去後擦乾,剁碎爛(因尚有枝梗)包好置入冰箱備用。

好吃聞名的艾粄餡:
餡當日炒製。客家人的艾粄餡是有名的好吃。將年前存放的乾蘿蔔絲泡洗淨剁碎,油爆香蒜頭、蝦仁、豬肉、香菇、胡椒粉後入蘿蔔絲翻炒,這時早已香溢鄰舍!

白雪花變綠花花:
一切備妥。御出瀝乾之米糰於藤編大圓盤藍裏,剝揉碎。見大人在玩米糰;我們蹲下也要幫忙,大人忙喝道:先去把手洗乾淨!

碎細得像雪花的小米糰,加入砂糖及艾草泥搓揉均勻。融解的砂糖和艾草殘留的水分使雪花黏合成一家,不停的用力搓、揉、壓,已成一綠花花、Q、軟的大米糰。
蹲得腳酸麻的小蘿蔔頭們,早跑得不見人影!

艾粄已成形:
將大米糰掰成小塊,捏成凹槽型,倒入一大匙餡(要冷的),再捏上合口,揉成圓形,一個個放入大蒸籠內舖擺好的一張張圓形香蕉葉或月桃葉上,滿後待蒸。

使用香蕉葉或月桃葉,除了方便取材外,油亮的葉面不黏粄,而且經蒸後散發出它們的特殊香味,更增添粄的風味。現在大都用塑膠紙,化學的東西,經熱是否危害健康,實在堪慮。



紅粄.台語叫紅龜粿,包甜紅豆餡。

有多好吃,我們最先知道:
大人將蒸好的粄自大火灶上端下放置於長板凳上,我們又圍了過來。打開蒸籠蓋子,香氣隨著熱氣湧出,一顆顆油亮、飽滿的模樣,誘得人按耐不住伸手去拿,大人趕忙制止:!太燙了!不能吃!涼了再吃!等了很久很長的幾分鐘後,小手去試,可以了!一口咬下, 甜、軟、Q加上艾草及香蕉葉香的粄皮,合著香氣十足的鹼餡,口裡還呼著熱氣,嗯……有多好吃,我們最先知道!


漂亮的紫色山藥包

古人的一思一念都是智慧:
幾天前,我問爸爸為什麼是用艾草,而不是用其他的草?他說在東部,艾草很容易長,隨意插種田間即可。而且一年常綠,客家話「綠」叫「青」,同清明節的「清」同音。祭祖用「青」的粄祈期子孫延綿,像艾草一樣長青。西部鼠麴草(刺殼)多,清明時節田野隨處可見它正開著黃色花。當然也一定有它深遠的典故吧。有機會再向人請教。

從健康角度講,糯米製的糕點黏,不易消化,加了艾草或屬麴草及蘿蔔絲餡等纖維物,有益其於胃腸內蠕動,助消化。古時候的人設想真周全不是嗎!



客家菜包,包生蘿蔔絲。

市場裏亦有家鄉味:
發現住家附近市場內,有一客家婆婆賣自家做的草仔粿有家鄉味,很是興奮,客家婆婆應時節還賣菜包、粽子、蘿蔔糕、紅龜、湯圓、年糕等等。平日只做幾種數量不多,要買需早早去,否則就沒了。時而買送城市親友,大受歡迎,也聊解我的思鄉情懷。@(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贅肉的故事
贅肉的故事 人氣 1
雲林一男童誤食電池送彰化基督教醫院緊急處理
蘇貞昌籲連王 搶救台博會
韓系新車 一眼看不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