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千年的湖南嶽麓書院

楚天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在湖南長沙岳麓山的清風峽入口處,矗立著一座古老的書院,它就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自唐末五代創辦以來,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今,滄桑千年,弦歌不絕, 故世稱「千年學府」。
  
岳麓山風景秀麗,早在東晉時,陶侃便在岳麓山建杉庵,唐代裴休、杜甫等也都曾在此開捨結廬。至北宋開寶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此創建岳麓書院,後宋真宗賜書「岳麓書院」四字門額,書院因此名揚天下。書院在金人入侵的戰火中被毀壞,經南宋高宗重新修復,南宋孝宗年間,理學家張張栻到書院主持,朱熹也趕來講學,並手書「忠、孝、廉、節」四字,並以刻石嵌於講堂的兩壁。書院因此更加興盛,鼎盛時期,有「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之盛況。
  
後來明世宗御賜「敬一箴」,清康熙和乾隆分別御賜「學達性天」和「道南正脈」額。史書將岳麓書院同孔子在家講學處相提並論,稱之為「瀟湘洙泗」。清光緒29年,書院改為高等學堂,1926年改為湖南大學。
  
中國書院多建在山清水秀之處,岳麓書院也不例外。三面環山,面臨湘江,四周古木參天,環境清幽典雅。岳麓書院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份為明清所建,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份,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大小院落,交錯有序;亭台樓閣,古樸典雅;院內種植花木,院後林木繁茂。
  
書院大門仍保持著舊日的「岳麓書院」四字門額和「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對聯,頗有氣勢。講堂為書院主體建築,又稱忠孝廉節堂,是書院山長聚眾講學之處,建築呈單簷歇山式,十分寬敞開闊,正中設立講台,後為屏風,上書張栻的《岳麓書院記》。正廳兩邊是朱熹的「忠孝廉節」手書石刻,屏風上方高懸康熙、乾隆皇帝「學達性天」、「道南正脈」兩塊御匾。
  
岳麓書院保存有大量的歷代碑匾文物,如唐代書法家李邕撰文並書寫的「麓山寺碑」;有「三絕」之稱的江夏黃仙鶴勒石刻篆,文、書、刻石都十分精美,為世人所看重,屬著名唐碑之一;此外還有明清各代帝王、文人、學者所書碑刻,如明刻宋真宗手書「岳麓書院」石碑坊等,都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物。



  
典雅樸實的岳麓書院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內涵,歷史上眾多的文人學子在岳麓書院求學,僅清代就有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國藩、郭嵩燾等著名學者或朝廷大員是從岳麓書院出來的。當時與河南「嵩陽書院」、江西「白鹿洞書院」,河南的「應天書院」並稱宋代四大書院。@(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西藏歷史悠久,周為西戎,漢為西羌地,唐朝後隸屬吐蕃,元設烏思藏宣尉司都元帥府。明設二都指揮使司,清先分治,後定名西藏(藏為聖潔之意,因藏在中國西,康熙帝定名),劃為行政區。 文化旅遊
  • 民國八年,清朝的顏元、李塨是最後兩位入祀孔廟東西廡的先儒,相隔八十六年,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教師節,將有第一批先賢先儒首度在台灣入祀台北孔廟的崇文、弘道祠,萬華學海書院創辦人陳維英、台灣巡撫劉銘傳、台灣通史作者連橫、台灣抗日先烈蔣渭水、前台大文學院長林茂生、前台大校長傅斯年共六位,為現階段討論中的候選人。
  • 聽過黃鴻麟名字的人,我敢說大部分不是因他是沙田基督書院的校長,而是他的愛妻方法,大名遠播。他在千禧年推出的處女作《護妻傾情四十八式》,令男士嘆為觀止,女士心生渴望,渴望自己的另一半仿艾。
  • 北海公園位於故宮的西北面。面積約71公頃,其中水面超過一半。北海因與中海、南海分稱 三海而得名。這裡原是遼、金、元、明、清5個朝代逐漸修建而成的帝王宮苑,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 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 文化旅遊
  • 西天原名千佛庵,位於山西隰縣城西一里許的鳳凰山巔。創建於明崇禎七年(1634),距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 文化旅遊
  • 青島發現康熙五十五年由皇家書院首次印刷,至今已有二百八十九年歷史的《康熙字典》,已由專家鑒定確認。
  • 貴州梵淨山,像一個大手筆書寫的驚嘆號直疊藍天,抒發著大自然的無窮奧妙和神力的無窮造化。文化旅遊
  • 洛陽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古稱豫州,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因它居天下之中, 易守難攻,公元前二十一世紀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起,歷史上先後有13個朝代在洛陽建都,歷時15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在隋唐盛世,洛陽人口有百萬之眾,繁榮一時。 文化旅遊
  • 天壇位於北京天安門的東南方向、天橋大街以東。文化旅遊
  •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歷代宮殿都「像天立宮」以表示君為天子「受命於天」。由於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歷經明、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 文化旅遊
評論